“寧叔,我們這家鳳凰銀行成立,除了是作為我們北美這些麒麟企業的銀行,它相當于一個財團的財務中心。
我們的現金流太大,不搞一家銀行也不行。
在北美開設一家銀行很容易。但北美的法律規定,銀行是禁止跨州經營的。
直到這兩年才逐漸放寬,銀行可以用銀行控股公司的形式跨州經營,大通曼哈頓銀行就是這樣操作的。
不過在沒有正式的許可跨州經營的法律出來之前,我們這家鳳凰銀行還是在加州範圍內。
另外這家銀行在這個時候成立,是為了將來在日本的布局。
未來幾年,日本的娛樂市場是我們的重點,特別是電影市場。”
季宇寧可是知道,今年日元開始升值後,日本人的消費能力有多麼的強,他們除了股市樓市之外,在娛樂市場上的投入也是驚人的。
他已經做好了在日本的布局,除了娛樂消費市場之外,重點是股市和樓市。
他的加州鳳凰銀行已經開始申請和籌備在日本開分行了。
不得不說,這年頭北美銀行在日本開分支機構還是很爽的。
前幾年應北美銀行的要求,日本人開放了cd市場。所謂cd市場,就是大額不記名存單交易市場。
這樣北美的銀行就可以很方便的在日本調動大額資金。原本日本人對于現金的監管就不是特別嚴。很多日本的公司更願意直接使用現金進行交易。
這樣季宇寧的加州鳳凰銀行如果在日本開分支機構,他就可以肆無忌憚的直接拿現金填充他自己的銀行金庫,然後開出那一張張的大額存單。
這真是不要太爽了。
他只有現金最多。多到了他都不敢再存在北美的那些大銀行里了。
而且根據他前世的記憶,就在今年,北美在日本的銀行居然獲得了經營證券的資格。以後就可以明目張膽的在日本的這種開放的股市里做多再做空了。
這相當于是給予了北美的金融機構在日本的超國民待遇。因為日本這時候的本土銀行還都是分業經營,而不是混業銀行。
前世是直至1993年,日本本土銀行才被允許從事證券業務。那個時候,日本的股市樓市剛剛崩盤,日本的泡沫經濟已經破滅了。這個國家已經開始進入失去的30年。
所以日本泡沫經濟的興起和破滅,可以說很大程度上就是北美策劃設計的。
當日本的股市樓市也像前市那樣,在90年代初崩盤的時候,季宇寧也可以跟著華爾街的那些人狠狠的在日本收割一波。
這種收割,可是毫無顧忌,肆無忌憚的。
那個國家,在北美人眼中,就是肥羊。
這種收割並不像他之前在倫敦金市場上的收割,也不像他準備未來在85年下半年到86年上半年,那場國際油價因為逆市增產而暴跌的期貨收益,也不想在87年大股災時候做空的收益。因為那種收益,是一定要有所顧忌的。
<oss談判(美日兩國部門與部門之間的自由貿易談判)。
這主要是為了解決兩國之間日本的貿易順差問題,實質的問題是北美要解決掉自己的財政赤字問題。
據說要在今年的下半年,達成一個協議,我估計這個協議中很可能最主要的部分,就是兩國的貨幣匯率調整,也就是說,日元要升值,而且是開始大幅度的升值。
另外,歐洲也渴望對匯率進行干涉和調整。
1981年時,每英鎊兌換2.2美元左右,到了今年年初的時候,每英鎊兌1.05美元,英鎊貶值了接近一倍。
所以9月份很可能是美日歐聯合對匯率進行調整和干涉,最終的結局是日元和馬克升值。
我感覺這是北美在刻意全力打壓日本。日本原本就是出口型經濟,日元升值可以使日本的出口產品的競爭力下降,那麼日本經濟的增長點就會向股市樓市轉移,這正是北美所希望的。
除了日元升值,我們會跟著收割一些,但這只是小的數額,未來關鍵是日本的股市和樓市的收益,這才是大頭。”
“寧叔,下半年預計會有一次發財的機會。
沙特極有可能在八月份進行逆市的石油大幅度增產。
這幾年為了維持石油價格,他們一直在減產,市場份額一直在降。可是呢,毛熊和南美卻絲毫不顧及這些,一直在增產。
為了把失去的市場份額補回來,他們的增長幅度甚至可能達到現在的5倍,上升到1,000萬桶每日。
當然這一切背後的主使都是北美,羅納德這兩年一直在考慮利用石油價格戰來打擊毛熊。”
季宇寧的一席話,讓寧叔雙眼猛的發亮。
寧叔一下子就想起前幾年季宇寧炒作倫敦金的事情。
那次他這個佷子魄力之大,計算之精,至今仍然讓他這個叔叔回味無窮。
他也開始在心里計算起來。
1980年至1985年,沙特為主的opec曾多次減產,產量降至其原先的一半左右。減產的後果是1985年opec全球市場份額從70年代的一半降至不到三分之一,市場份額流失讓opec坐立不安。
地緣政治方面,1981年羅納德上台以後,開始醞釀實施“逆向石油沖擊”戰略以遏制毛熊。通過施壓中東國家增產,使國際原油價格低位運行,從而切斷毛熊最主要的資金來源。這時候毛熊外匯收入的一半是來自石油的出口。
前世1985年8月,北美施壓加之為了奪回市場份額,沙特開始迅速增加原油產量,出口量從不足 200萬桶\日,猛增至近1000萬桶\日。國際油價隨後從30美元\桶一路下跌,5個月內跌至12美元\桶,次年4月1日再跌至10美元\桶左右,跌幅高達近70。
從1985年至1988年的世界油價下跌,使毛熊共計損失400億盧布,這也成為後來其解體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石油價格觸底到10美元\桶後,沙特又重新開始帶領opec減產,油價逐漸反彈。不僅是opec國家,與現在的opec+減產聯盟相似,彼時非opec國家如墨西哥、挪威、毛熊等也因為無法忍受超低油價,開始配合沙特減產。
在石油市場供應過剩之際實行增產,這種看似不合邏輯的舉動,卻在1985年的石油價格戰中發生,無論是出于地緣政治目的,還是沙特自身發展的需求,其背後自有深意。這一次價格戰的結果是,沙特不僅奪回了自己的市場份額,而且還迫使opec其他成員國以及非opec國家隨後配合其減產,可謂一箭雙雕。
“宇寧,你確定嗎?”
寧叔又問道。
“基本確認。”
“你預計會降到多少?”
“現在是每桶30多美元,8月份開始一路下跌,預計明年第1季度結束,石油價格會觸底,會降到大約每桶10美元。”
“宇寧啊,那豈不是下半年做石油期貨要動用不少資金。
我們下半年還有一次準備對怡和的大規模收購呢。”
“我們的現金流太大,即便今年要做的事情多,我估計動用的現金也沒有超過一半,所以不用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