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雕︰師兄走了,我只好天下無敵

第494章 韓牧問道馬鈺

類別︰武俠修真 作者︰劍南安撫使 本章︰第494章 韓牧問道馬鈺

    暮春的重陽宮籠罩在薄霧之中,青瓦飛檐若隱若現。

    韓牧跟隨馬鈺穿過三重殿宇,腳下青石板縫隙間生著嫩綠的苔蘚,每一步都仿佛踏在歲月的脈絡上。

    “小師叔,前面便是藏書閣了。”馬鈺拂塵輕掃,寬大的道袍袖口在晨風中微微鼓蕩,這位全真七子之首面容清 ,雙目卻炯炯有神,似能洞穿世間虛妄。

    韓牧抬頭望去,一座三層木構樓閣矗立在古柏環繞之中。

    黑漆匾額上“藏書樓”三個鎏金大字在朝陽下泛著溫潤的光澤,檐角銅鈴隨風輕響,恍若天籟。

    “吱呀——”沉重的楠木門被小道童推開,塵封的墨香撲面而來。

    韓牧瞳孔微縮,只見數十排烏木書架整齊排列,上面堆疊的竹簡、絹帛、紙冊層層疊疊,浩如煙海。

    “小師叔,自春秋時老子著《道德》五千言,我道家典籍已歷千年積累。”

    馬鈺從書架上取下一卷竹簡,徐徐展開“道家思想源遠流長,論其久遠可追溯至黃帝問道廣成子之時。”

    馬鈺指著竹簡上的文字“昔日老子提出"道法自然",認為萬物皆由"道"而生,"道"無形無象,卻是天地萬物的本源,這一思想,基本奠定了我道家理論基礎。”

    “至東漢時期,張道陵于鶴鳴山得太上老君親授,創立天師道,道教由此而來。”馬鈺的聲音在靜謐的室內回蕩,“那時張道陵開創天師道以符咒術治病驅邪,廣收門徒,影響漸大。”

    “魏晉南北朝時,”馬鈺繼續道,“道教分化發展,葛洪著《抱樸子》,倡導煉丹修仙;陶弘景整理道教典籍,建立神仙體系;寇謙之改革天師道,去除粗鄙之術,使道教更加精微深邃。”

    “道教以道家思想為核心,融合神仙方術、陰陽五行等,形成修煉體系,如內丹、外丹、符、齋醮等,皆為道教特有。”

    馬鈺緩緩踱步,道袍輕拂“至唐和本朝以來,道教達于鼎盛,唐皇室尊老子為祖先,建廟祭祀;昔日道君皇帝編修《道藏》,集道教典籍之大成。我全真、正一等大派相繼興起,各有所長。”

    “我全真教講究性命雙修,清淨無為,正一派重視符齋醮,濟世度人。”馬鈺眼中流露出追憶之色,“昔日我曾跟隨恩師遍訪名山,求教各派高人,深感道教博大精深。”

    韓牧的目光掃過那些泛黃的典籍,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他能感覺到體內那株新生的靈根正在微微顫動,仿佛在回應著什麼。

    “師佷,這些玄理固然精妙。”韓牧在一排漆木書架前駐足,指尖觸踫到一卷《南華真經》,“但我現在更想知道,我道家玄門,可有真實的修真煉氣之法?”

    馬鈺雪白的眉毛輕輕揚起,拂塵停在半空。閣內忽然安靜下來,連窗外鳥鳴都似乎遠去。

    “哦,小師叔為何會突然問詢煉氣修真之法?”馬鈺的聲音忽然壓低。

    韓牧瞧著馬鈺一臉寬仁的模樣,當即也是絲毫不帶隱瞞的開口道“此次下山有些奇遇罷了,師兄留給我的先天功,再加上我在少林修煉了易筋經還有九陽神功,我忽然隱隱間覺得自己似乎不一樣了,那種能清晰感應天地靈氣的感覺,或許,我已然踏出一條師兄都不曾抵達的道路了。”

    听聞此言,馬鈺當即震驚的捋了捋胡須。

    “原來如此,小師叔本就是天賦異稟之人,不僅身懷恩師的先天功,又有諸多奇遇,那易筋經乃是少林的鎮派武學,相傳乃是達摩親自所傳,小師叔機緣深厚,或許已然摸到我玄門的修真門檻也說不定。”

    二人繞過幾排書架,來到藏經閣最深處,這里光線昏暗,唯有一盞青銅長明燈幽幽燃燒。馬鈺從懷中取出一把古舊的銅鑰匙,打開了角落里一個紫檀木櫃。

    “小師叔,自漢時張道陵創教以來,道家玄門確有煉氣修真之術。”馬鈺取出一卷用青綾包裹的竹簡,“但世人多以為虛妄,不知其中真有乾坤罷了。”

    韓牧接過竹簡,觸手冰涼,解開青綾,只見簡上刻著《周易參同契》五個古篆,他剛要展開,馬鈺卻輕輕按住他的手。

    “小師叔,魏伯陽此書雖為丹道祖經,卻過于晦澀。……馬鈺轉身從櫃中另取出一冊皮紙裝訂的書籍,“這本葛仙翁《抱樸子》或更適合小師叔入門。”

    書冊入手沉甸甸的,深藍色封面上“抱樸子”三個銀鉤鐵畫的大字隱約泛著微光。

    韓牧翻開書頁,全神貫注地閱讀起《抱樸子•內篇》,紙頁沙沙作響,當看到“仙人服氣”一章時,那些墨字突然在他眼中活了過來,如蝌蚪般游動重組

    “夫人在氣中,氣在人中,自天地至于萬物,無不須氣以生者也……”

    馬鈺的聲音從遠處傳來,仿佛隔著一層水幕,內丹之道,首重煉精化氣,元精與元氣相合,方能……”

    韓牧已听不真切。他體內的靈根正瘋狂汲取書中的信息,那些對常人而言玄奧難懂的文字,在他靈識中卻化作清晰的修煉圖景,丹田如鼎爐,精氣似水火,周天運轉若日月輪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恍惚間,他看見自己經脈中有點點銀光流動,正是《抱樸子》所言“金液還丹”之象,閣內的空氣突然變得粘稠,書架上的典籍無風自動,發出嘩啦啦的響聲。

    “小師叔……”馬鈺一聲輕喝,拂塵在韓牧眼前劃過,打斷了他的入定狀態。

    韓牧回過神來,發現手中《抱樸子》的書頁竟泛著淡淡的金光,他深吸一口氣,體內靈根仍在微微顫動,但已恢復平靜。

    “看來,這書對我很有用!”韓牧滿意的合上書冊,卻感到那些修煉法門已深深印在腦海,“這《抱樸子》所言內丹術,可是分為四個境界?”

    馬鈺點了點頭開口道“正是,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此乃全真內丹四要訣。”

    說完之後,馬鈺頓了頓,聲音更低,“但千百年來,有沒有人能真正踏入煉氣化神者,那就不得而知了,就是恩師他老家人,武功通玄,乃是公認的武功天下第一,可是終究也免不了生老病死,這修仙之途,實在是過于渺茫!”

    韓牧同樣頓了頓,他有靈根這件事就是告訴別人,別人都未必會相信。

    武俠世界的人踏入修真境,說起來都是讓人匪夷所思的事。

    目前對于他而言,就是要通過道家歷代典籍中的記錄的煉氣修真之法來印證自己,唯有通過摸索,找出一條屬于自己的修真之路。

    韓牧清晰感受到,自己體內的靈根正是突破這些關隘的關鍵,常人難以凝聚的“先天一呋儕O 緗穸運勻慈縊 角傘br />
    接下來的幾日時間,韓牧開始在藏書樓中研究起道家典籍中記載的煉氣修真之法來。

    韓牧遍觀歷代的道家理論研究,他發現,道家修煉功法至唐以後有重大之發展,即“內丹”功法之創造。

    內丹功法承繼道家傳統之守一、吐納、行氣、坐忘等修煉方法之精粹,以人之精、氣、神作主要煉養對象,通過先天氣、後天氣的鍛煉,使三者在體內凝聚成丹。

    唐末五代以來,鐘離權、呂洞賓、崔希範、陳摶等著名道家為內丹理論的形成奠定基礎。

    其基本原理為“順則生人生物,逆則成佛成仙。”即認為太初無形無象之道,即真元之氣,此氣化為陰陽,陰陽再生成三,三衍生萬物,此即宇宙之生成,道家謂之順行,即有生有死,生生不息之道。

    道家創內丹,據上述順行生成之道逆而行之,即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由三合二,由二合一,一歸無極,重返本源,修真成仙,永離死生。

    內丹流派繁多,有先性後命之北宗,有先命後性之南宗,有倡陰陽同類雙修之東派,有于雙修之中強調清靜自然之西派。

    各派主張雖有不同,但修煉內丹之大體過程、步驟基本一致第一階段曰築基,亦稱煉己,即重在補虧填虛,以調動人體生命潛力,發揮心神意念作用,熟練呼吸控制技能,亦即氣功之初步功夫。

    此一段以內氣通任督二脈出現小周天循環為主要標志。

    第二階段曰煉精化氣,即煉三歸二(精、氣、神三者化為氣神),亦稱"初關”。築基亦稱"道術”,進入第二階段方可稱“仙術”,其重點在于由元精化為元氣、元神,構成大藥,作為丹母。有采藥、封爐、煉藥、止火等四步。

    第三階段曰煉氣化神,即煉二歸一(化氣為神),亦稱“中關”。其法為運入定寂照之力培育元神,由有為過渡至無為,至此,可謂“丹成”。

    第四階段為煉神還虛,又稱上關,為丹法最高境界,此階段純入性功,常定常寂,一切歸元,無遮無礙,萬象通明,與天地、宇宙合一,元神可從天門而出,離體成仙。

    《丹經極論》雲“存養既成,氣足神全,出入自由。身外之身即法身,聚則成形,散則成氣……隱顯莫測,變化無窮,千里萬里,須臾即到,過去未來之事,一一皆知,方可謂之陽神。”

    韓牧從眾多的理論中找出煉氣入門之法,韓牧從張紫陽真人著論中找出,“吾別無他術,為能定心。”又曰“目不亂視,神返于心,乃靜之本。”煉神可分四步,即收心、守一、止念、入靜。

    “煉氣需先調息、運氣,靜坐之際,先行閉息之道。閉息者,夫人之息,一息未際,而一息續之,今則一息即生,而抑後息,後息受抑,故續之緩緩也。久而息定,抑息千萬不可動心,動心則逐于息,息未止而心已動矣。”

    “始而有意,終于無意,起初用意引氣旋轉,由中而達外,由小而至大,一句一圈,數至三十六通而止。乃至收回,由外而旋內,從大而至小,亦數至三十六遍,復歸太極而止,是為一周天也。久則不必用意,自然璇機不停,法輪自轉,真個有歇手不得處。”

    找到了修煉的具體方法,韓牧便開始打算開始嘗試修煉。

    喜歡射雕師兄走了,我只好天下無敵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射雕師兄走了,我只好天下無敵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射雕︰師兄走了,我只好天下無敵》,方便以後閱讀射雕︰師兄走了,我只好天下無敵第494章 韓牧問道馬鈺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射雕︰師兄走了,我只好天下無敵第494章 韓牧問道馬鈺並對射雕︰師兄走了,我只好天下無敵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