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部落生存記

第456章 銅幣“當壹”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我只想鏟屎 本章︰第456章 銅幣“當壹”

    說辛苦,干過農活的熊洪知道,這是真的辛苦。從秋季的秋耕開始,負責農業種植的族人就要準備來年的種植了。

    秋耕翻土、去除草根、施肥,這些事情需要在秋冬季就要干完,除了冬季嚴寒的時候可以休息休息,剩下的季節都是要忙碌的。春天到來時,需要篩選種子、堆壟、播種、除草,夏季則還需要根據情況田間管理,一直到秋收,又是一個循環。

    這中間的每個環節,都是需要族人辛辛苦苦跟土地打交道的,說是面朝黃土背朝天,一點也不錯。

    負責農業種植的族人,上到石雪、熊石,下到每一個普通的族人,幾乎都是灰頭土臉的,手上也長滿了老繭。

    “等糧食入倉後,你們先休息幾天,秋耕也不用著急,臨海營地送回來的人,很快就會到。”

    熊部落周圍大概已經開墾了近四萬畝的土地,今年只種植了兩萬多畝,剩下的正在休耕和養地,可以說算是“熟地”了,所以只要在入冬之前將明年計劃耕種的土地給翻耕一遍,工作量不算太大。

    所以熊洪就有了讓這些人休息幾日當做獎勵的想法。

    對這些農業人員的獎勵,不僅僅需要精神上的,還需要物質上的獎勵,當然,這也是熊洪推進私有化的一個試點。

    收獲的喜悅總是讓人振奮,熊洪也不例外,這麼多粟籽,足夠部落接下來一年的消耗了。況且,糧倉里還有一些去年的陳糧。此外,其他村子也逐漸開始了秋收。

    而壟作法的優勢也在這次收獲中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平均畝產一百三十斤,與條播法平均畝產一百一十斤相比,足足高了二十斤,光是增產的這部分,就有三十萬斤,至少抵得上2000畝條播法的土地。

    通過壟耕法,石雪等人很敏銳地注意到,熊洪所說的“精耕細作”到底有怎樣的作用。

    取得收獲不僅僅只是靠著一種稍微先進的耕作辦法,還有族人的辛苦付出,比如篩選種子的石雪,帶人嚴格堆壟的熊石,在各個村子推廣堆肥的木棍,還有一大批辛勞工作的普通族人。

    而熊洪則可以借著秋收,對部落的族人予以獎勵。

    至于獎勵的東西,正好可以用上熊山等人新鑄造出來的“銅幣”。

    原本熊洪還在思考,到底用怎樣的“表現形式”來展現熊部落的第一款“貨幣”。因為從部落現在的發展以及後世的經驗來看,第一款貨幣,除了本身能夠有交換的功能外,本身也應該有一些用。

    最開始,熊山建議做成青銅的箭頭或者一小柄刀,就像熊巫經常切肉用的那個一樣。雖然做成這種樣式的“貨幣”可以起到一定的實用價值,但是對熊部落來說,存在一定的不穩定因素。

    這些東西只要交換出去,別的部落如果有心的話,只需稍微一改,就是鋒利的武器,這完全不符合熊部落嚴格管控武器的基本要求,所以立馬就被眾人否定了。

    石雪、熊木等人則覺得可以參考貝殼,做成具有裝飾性的東西,這樣別人交換過去,還能當成一些美觀好看飾品,也算是有用。

    但這種方式對鑄幣技術的要求就高了很多,需要熊山制作很多“模範”,而且本身耗費的銅料也多。

    所以最終,熊洪提出的方法,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同意。

    ……

    “錢是什麼東西?”

    熊山一開始對銅錢真的是沒有一點概念,也不知道該怎麼做。

    不過熊洪自然不會讓熊山獨自去琢磨。

    熊部落的第一款銅幣,在秋收結束後的第三天中午,誕生在冶煉坊中,而這里,早就被熊洪和一些隊長們圍了起來。

    “族長,你設計的圓形鑄範,要比我們當初一個個澆鑄,速度快了很多。”

    熊山拿出一棵“搖錢樹”,放到眾人面前,興奮地說著,“一個個澆鑄起來太費時間了,而用這種連鑄的方式,一下子就能澆鑄出來上百枚。”

    在設計好母錢的樣式後,熊洪便將母錢交給了熊山,讓他按照這個母錢的樣式,去制作澆鑄銅錢的模範。熊山對青銅的澆鑄技術很是熟悉,在陶範、石範和金屬範之間,最終選擇了用銅板制成的金屬範,作為澆鑄的模板。

    與陶範和石範相比,銅範的優點更加明顯。

    首先就是可以重復利用。

    熊山制作的模具,整體上看起來就像上下兩塊方形的銅板疊在一起,長40多厘米,寬20多,厚度只有2厘米。在一塊銅板上面,雕刻著一道寬2厘米,與銅板長度相同的凹槽,用來引導銅液進入。

    在凹槽兩邊,則是各3列、12排直徑3厘米左右的“淺坑”,淺坑里面用陰文刻著銅幣的圖案或者文字,有一條細小的導流槽,將銅液引入到這個淺坑中。

    其次,銅範的光滑度更高,澆鑄出來的字體和圖案更加清晰,方便辨認,也能提升銅幣的美觀。

    另外,銅板由于表面光滑,結合起來的緊密性更好,可以堆疊澆鑄,節省大量的時間和成本。

    一塊模具銅板,正反面都可以刻出凹槽,並畫上不同的花紋。

    澆鑄時,將正反銅範相扣並填充外部縫隙後,沿澆道和澆口灌進熔化的青銅液,待冷卻後即成錢胚。

    由于銅範的使用,為疊鑄工藝的誕生創造了條件。澆鑄銅錢時,多個由模翻制而成的範疊放在一起,一次能澆鑄好幾個模具。

    而且疊鑄省工、省時、省料,大幅提高了產量,保證質量。

    熊山遞給大家的“搖錢樹”,就是用這種方法鑄造出來的。

    熊洪將手中的搖錢樹拿起來看一看,遍體金黃,即便是在房間里,光線不怎麼樣的地方,依然反射著溫和的光芒。而周圍的隊長們就更不用說了,眼神自始至終就沒有離開過這個搖錢樹。

    “一套模具可以制作72枚銅錢,我們現在采用的疊鑄法,最多可以容納五組模具,一次性就可以產出5個搖錢樹出來。”

    “搖錢樹”正是熊洪起的,為數不多得到族人一致好評的名字。

    “這些銅錢,等冷卻後,還需要族人用專門的剪子,將連接的這些小支架給剪斷,然後再將周圍給銼干淨、打磨光滑,就能得到可以用的銅錢了。”

    桌子上放著一大筐已經處理好的銅錢,熊洪甚至都能感受到它上面的余溫。

    他捏過一枚,放在手上仔細地觀察著。

    整體上看來,直徑3厘米不到的銅錢,入手還是有些分量的,因為厚度也差不多在2毫米多一些,並且整體澆築,中間也沒有“方孔”。整個銅錢采用“銅七錫三”的青銅比例進行澆鑄,既保證了銅錢的美觀,也能保證其耐磨性。

    這一枚銅錢,差不多有6、7克左右的重量。正面刻著熊部落的暴熊圖案,背面則在正中寫著“當壹”兩個字,文字邊緣靠近外面的地方,還用一圈粟穗的圖案用作裝飾。

    “一斤青銅液,差不多能澆鑄一棵搖錢樹,也就是70多枚銅錢,”熊山繼續介紹,“目前我們的模具數量只有十套,疊鑄法只能同時澆鑄兩組,還需要繼續制作模具。”

    “再做兩套就夠了,如果按照這個產量來算的話,一組模具一天也差不多能做五千枚銅幣出來,四套就是兩萬枚,對現在的部落來說,應該是夠用了。”

    熊洪並沒有同意熊山加大模具制作的想法,因為這些銅錢,是需要後面有真實的粟籽作為“錨點”的。

    況且對部落現在的交易規模來說,只是用于內部流通,應該也用不到那麼多,有個幾萬枚就差不多了,畢竟私有化的推進還停留在紙面上,很多配套的規則還沒有完全定下來。

    “這個‘當壹’又是什麼意思?”

    熊大拿著一枚銅錢,看著上面刻著清晰的文字,疑惑地問道。

    “當壹,就是代表這一枚銅錢,能換一斤粟籽。”

    熊木回道,“因為現在大部分部落都接受,用粟籽作為交換的中間物,所以我們這些銅錢,為了方便交換,也做成了與粟籽掛鉤。”

    “意思就是說,別人拿著這一個銅錢,就能從我們手里換一斤粟籽嗎?”

    “沒錯,這些銅錢既然要交到其他部落手里,從他們手里換獸皮、獵物什麼的,那在他們用銅錢來交換我們的物資時,也要給他們這些物資,只有這樣,銅錢才能被大家所接受。”

    熊洪點點頭,看了一眼熊木,沒想到他倒是對貨幣的概念理解的比較透徹,貨幣本身不僅需要具有三種基本職能,它的使用還需要部落的信譽作為擔保,不能學後世明朝的紙幣,政府用它來換銀兩,別人卻不能向政府換物資。

    “為了保證銅錢與粟籽之間交換比例的穩定,從現在開始,任何村子和部落,都不得私自鑄造這種銅錢,只能由熊部落的冶煉坊有這個資格。”

    熊洪當然明白,掌握貨幣的鑄造權意味著什麼。

    為了保證這個權力牢牢地掌握在自己部落手里,從一開始就規定好相應的規則,是比較穩妥的方式。

    “貨幣戰爭”的威力不容小覷,可以從源頭“消滅”掉一個部落,有了貨幣,熊部落用于“掠奪”其他部落的手段,又多了一種。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史前部落生存記》,方便以後閱讀史前部落生存記第456章 銅幣“當壹”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史前部落生存記第456章 銅幣“當壹”並對史前部落生存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