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部落生存記

第315章 銅鐘(二)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我只想鏟屎 本章︰第315章 銅鐘(二)

    這個問題熊洪也自然要考慮到,听完熊山的疑惑,他接著解釋道,“這個倒也簡單,澆鑄之前,將內外兩個模具的位置都在地面上標記出來,澆築時,將固定好的模具外面再加固一下,這樣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鐘的厚度不一致的問題。”

    “另外,現在還有一個辦法,就是在內外兩個模具中間,用陶土先做一個泥鐘出來,按照制作瓦片的辦法,將泥鐘分割成小塊,這樣厚度經過調整,就能夠保證一致,再用外模覆蓋一遍。”熊木在一旁接口道,

    “這樣的話,澆築時去掉中間的這層陶鐘,內外兩層模具,形成的空間,就是鐘最終的形狀。這樣的話,我們的工作量也小很多,也更不容易出錯。”

    “沒錯,因為中間的陶鐘被切割成很多小塊,我們完全可以在這些小塊的部件上進行修飾,再以此來調整內外兩層模具的形狀,”熊山雙眼發亮,這種拼接的辦法用來制作大型鑄件應該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思路,“如此一來,不管銅鐘哪里需要調整,只要先做好這個陶鐘就可以。”

    如此巨大的銅鐘,即便是現在的熊部落,也沒有一次性澆鑄成功的把握,自然要盡可能好地設計一下模具,爭取提高成功率。

    熊洪曾經看過這種銅鐘的鑄造辦法,澆鑄反而是最簡單的一步,最難的反而是看似最基礎的制作模具。

    這個時候熊洪便懷念起後世的蠟來,要是部落現在有辦法尋找、提煉出蠟,這樣就能用失蠟法來進行雕刻和澆鑄了。

    不過失蠟法成本高昂,技術要求極高,即便是有了很多的蠟,熊洪一時半會也掌握不了這樣的技術。

    並且熊洪不知道的是,現在熊山和他研究出來的內外範澆鑄的方法,在後世被稱為範鑄法,效果也非常不錯。

    思路有了,接下來就是按照計劃來制作了。

    在熊洪的指導下,這幾天,內部泥範的進展很快。本質上,內芯的“範”就是一個實心的大土塊,其中最難的地方,也不過是對外表的修整,在上面刻上一些字、圖案。

    只要保證陶土圍繞著作為圓心的木棍,在相同高度上陶土的厚度相同,就能保證內芯沒有偏移。

    制作、等待內芯陰干的同時,熊木等人也探討著,如何保證同時冶煉出近五千斤銅汁。

    熊木等人很清楚,這麼大的銅鐘,必須要保證一次性、快速地將銅汁澆鑄進去,間隔的時間也要很短,哪怕是一鍋銅汁只隔了片刻再加入,也很容易造成銅鐘的各個部位受熱不均,鑄造好之後就很容易出現裂縫。

    為此,他們還用一些小一點的泥範,來驗證了銅鐘的澆鑄過程。為此消耗掉的泥範和銅汁不在少數,好在泥範雖然是一次性的,不過青銅器倒可以再次扔回爐子里熔煉。

    “爐子臨時再蓋幾座,這樣就能一次性熔煉出來兩千斤的銅汁,”熊山跟冶煉坊的族人們討論著具體的辦法,並征求熊洪的意見,“而第一次熔煉出來的銅汁,需要額外將它們放在保溫爐里進行存放,防止他們凝固。”

    好在青銅的熔點要比純銅要低,大概只有八百度,光是燒磚的窯溫就差不多,對能掌握冶煉鐵礦石的熊部落來說,制作個保溫爐倒是問題不大。

    熊洪也同意增加冶煉坊熔煉爐的數量,隨著部落規模的擴大,鐵礦石、銅礦石等金屬的熔煉需求也越來越大,光靠現今的幾個爐子,難以滿足生產生活的需要,是時候擴大冶煉規模了。

    熊洪計劃,在銅鐘澆鑄之後,就開始讓熊山擴大人手,培養更多的“冶煉”人才,從事部落的“重工業”。

    “接著是澆鑄的問題,必須按照次序將銅汁澆鑄進模具中,而且時間越短越好,”熊山感覺有很大的壓力,但仍舊冷靜地跟周圍的工匠們安排任務。

    “這就需要我們這些人,每個人都要負責一個爐子的銅汁,而且每一隊族人,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快速地進行澆鑄。”

    周圍的匠人們沉默地看著熊山,他說的沒錯,這種澆鑄,間隔越短越好,這就要求他們,第一鍋銅汁澆鑄下去後立馬要澆第二鍋,中間留給他們的時間很短。

    這不像是澆水,一鍋銅汁都至少重500斤左右,需要六到八名族人抬著沉重的坩堝,將滾燙的熔化的銅汁從爐子里抬到澆鑄口,再快速地澆鑄進去,這個過程中,需要一個隊伍密切配合,不能猶豫,也不能急躁。而後面的隊伍也要接上,不能有絲毫的遲疑和耽擱。

    這種配合,就需要整支隊伍配合的十分默契,幾乎不能有一點錯。

    而熊洪其實更擔心,在澆鑄的過程中,出現安全事故。

    這不是小型的器具的澆鑄,而是重達五千斤的大型銅鐘,稍微有些意外,銅鐘制作不出來不說,還非常容易出現人員傷亡,畢竟一口坩堝里面,可是滾燙的五百斤的銅汁。

    要是坩堝翻掉,這五百來斤滾燙的銅汁在冶煉坊里面飛濺的後果,光是想想就讓熊洪不寒而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可澆鑄銅鐘勢在必行,不僅僅為了實現熊洪“鐘鳴鼎食”的目標,更是為後面澆鑄大型金屬制品做經驗的積累和技術的革新。而這一切,都要付出代價,熊洪也知道,他要做的,就是在這一過程中,盡量避免人為因素導致的事故。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可怕情況,熊洪又指導著熊山等人,在現在坩堝的周圍,做了幾個吊耳,並在爐子下方鋪設導軌,安裝小車。

    當坩堝從爐子里出來的時候,立刻將懸掛在爐子正上方的鐵鏈掛住坩堝,防止側翻,然後將坩堝放到小車上,族人用鉤子推著坩堝前往澆鑄點,這樣就不需要六七個族人一起抬。

    處于安全考慮,防止坩堝意外傾倒銅汁四處飛濺,在坩堝運行的路線上,還用厚厚的泥土和磚塊砌了兩堵矮牆,坩堝就在這兩堵矮牆中間運動,這樣即便是發生了泄露,有牆體的阻擋,也能幫助族人們擋住滾燙的銅汁,增加逃生的機會。

    而為了保證一次性澆鑄成功,熊山帶著工匠們也需要在這段時間反復地練習,保證配合默契。

    內芯的陶土逐漸陰干,這樣還不能直接使用,不然澆鑄銅汁時,極有可能會把泥模的表面沖刷開,造成澆鑄失敗。內芯也需要跟制作陶器一樣,放到磚窯里,用大概800度左右的溫度燒成陶模。

    光是這樣的一個陶模,就燒了整整三天。

    內芯做好了,就需要制作外模和陶鐘,這兩樣都是分開制作的。先用陶土覆蓋在內芯表面,如同制作陶碗一般,一圈圈地從底部往上堆去,每隔三十公分,便測量一下厚度並分割開,保證厚度都在五厘米,並且形狀跟內芯一致。

    一米六的高度,“泥鐘”共由36塊大小不一厚度相同的“瓦片”構成,每塊“瓦片”都標記了序號,方便放置到指定的位置。

    將這些“瓦片”也燒制好後,就是對外模的燒制了。

    外模的制作就相對簡單一些了。外模分成三層,每層六塊,總計十八塊。制作時,將燒好的內芯放在底盤上,然後將燒制好的陶鐘“碎片”一塊塊地拼到內芯上,檢查是否有貼合不緊密、出現縫隙的情況,此時就要對內芯或者“碎片”進行修整。

    修整完成後,便制作外模。

    在等待外模燒制好的同時,熊洪也準備在銅鐘上刻上文字和花紋——作為部落的第一件大件青銅器,這麼大的面積,光溜溜的多難看啊。

    由于內芯已經燒制好,便只能用刻刀在上面小心地刻寫,一筆一畫都不能錯。不過內芯的字要反過來刻,不然鑄造好的銅鐘里面,字就是反的。

    外模上自然也要刻字,同樣也要反過來刻。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張……

    惟昔巨熊降祉,我祖徙于山林,斬荊闢壤,始立宗廟。時維草莽,陶石為器,燧木為火,油脂取明……族至熊洪,率眾墾殖,伐林為田,填澤為地,犁鏵耕牛,積粟盈倉……熊巫舞雩而甘霖沛降,熊土制犁而田畝俱豐……遂盟天地,築社祭壇……采石山之銅,範熊木之模,鑄茲洪鐘……其銘曰︰赫赫先祖,篳路之功。草木豐茂,永祀穹窿。晨鐘啟曙,萬世攸同。厥聲振振,惕我後躬……”

    整個泥模外側,刻著近300個字,還有一個更大的“熊”字出現在正面,這也是部落的標志,同時下方還有一行小一點的文字,寫著鑄造的日期年份就不知道了,只能用日期先寫上)。

    而內側,也就是銅鐘的里面,則用更小的字體,寫了近500個字,里面主要是介紹這幾年部落的種植、養殖、生產、外交、教育等方面的成果,當然這些就由石雪先寫,熊洪再進行修改。

    刻字的活並不輕松,需要先對泥模進行測量,確定每個字的位置,然後交由熊黑等人來一點點的刻。這個過程,花的時間夠長,差不多需要五天。

    這樣緊張地準備了近半個月,到十一月初五,所有的準備工作才做完。

    ……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史前部落生存記》,方便以後閱讀史前部落生存記第315章 銅鐘(二)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史前部落生存記第315章 銅鐘(二)並對史前部落生存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