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天氣變冷,整天都有成群的大雁路過部落上空,遷往更溫暖的南方。
臨近小溪的地方,水草茂密,灘涂遍布,是很多向遠方遷徙鳥類的中轉站,張洪就不止一次看到過幾百只一群的大雁降落在這里,又從這里飛往南方。
所謂雁過拔毛,在張洪這里表現的淋灕盡致。
這麼多能夠飛的食物,怎麼能當做視而不見呢?
不過要捕捉大雁沒有太多其他的辦法,尤其是要抓活的用來人工馴養。大雁沒有辦法像以往那樣用合圍的辦法來捕捉,因為他們會飛,但也不是沒有其他的辦法。
“網開一面”,張洪從這個成語中找到了靈感。
第二天,在其他人帶著驢子犁地的時候,張洪帶著十來個族人,扛著加寬加厚的漁網,還有一根根粗壯的木頭,來到這片灘涂。
遠遠地,發現有外敵入侵的大雁們便呼呼啦啦地起飛了,盤旋在張洪頭頂。張洪等人不以為意,來到鳥糞密集的地方,先是在四周豎上幾根木料,每根木料長約3米,深深地埋到土里,然後圍著這些木料,用漁網圍起來,只留一個一人多寬的缺口。
在周圍圍結實之後,又用一張特制的漁網,罩在頂部,拉緊並與圍牆連接,用繩子捆扎結實。為了防止頂部的漁網往下墜,還用幾根稍微細一點的麻桿給支了起來。
如此,一個捕捉大雁的陷阱就制作完成了,為了讓大雁放心地進入到里面,張洪還從部落里取了一些粟米,從魚塘里撈了一些小魚小蝦,灑到陷阱里。
這個地方布置完成後,在小溪兩岸,又如法炮制了十幾個陷阱。
陷阱布置完成,就等著大雁們主動進入了。張洪曾經了解過,大雁可能是人類最早馴化的鳥類,甚至比雞鴨還要早。而直到看到南飛的大雁,張洪才想起捕捉他們,真是失策。
要說大雁很多人可能不明白為什麼要馴化,但後世,馴化後的大雁另一個名字,幾乎所有人都熟悉,甚至說是童年陰影,就是鵝。
小時候被奶奶家養的鵝追著屁股咬的經歷,讓張洪看到這些大雁時,屁股也隱隱作痛。而鵝的體型要比雞鴨大很多,出肉量更不用提,更別說它身上的鵝絨了。
在後世,一件純鵝絨的羽絨服動輒就是好幾千塊,而這種羽絨服的保暖效果要比其他任何的動物毛皮都要好,而且輕便、透氣。
在這里,冬天零下幾十度的低溫,幾乎無法外出活動,就是因為沒有保暖效果好的材料,有了這些鵝絨,簡單處理一下,就能讓部落在冬天也能有一定的行動能力。
鵝的喂養也很簡單,出于保護幼崽、求偶、領地意識等原因,鵝的戰斗力也十分強悍,所以幾乎不怕什麼小型野獸的侵襲,而且也不容易生病。
大雁是群居性的動物,但在族群里是一夫一妻制,除非配偶意外死亡,否則一對大雁組成的家庭是不會有改變的。
陷阱很好用,當張洪在第二天清晨摸黑趕過來之後,看到幾十只大雁在網里亂撞之後,便理解了後世為什麼對捕鳥網的禁止那麼重了。
很多大雁都被纏在了漁網上,有一些已經一動不動,掙扎的大雁很多都被結實的網繩割破了表皮,整個陷阱彌漫著血腥氣,地上到處是大雁的羽毛和血液。
張洪設立陷阱可不是為了要死掉的大雁,連忙讓人先解救纏在網上的,甚至不惜把網繩割斷。解救下來的大雁,被族人們反折翅膀,用繩子在翅膀中間和雙腳上捆緊,扔在一邊。而沒有纏到網上的大雁,數量不多,大部分都從缺口跑出去了,但即便有跑掉的,經過一整天的忙碌,部落里還是得到了240多只活著的大雁。
至于死掉和重傷的,張洪也沒有浪費,用繩子捆住雙腳,挑在木棍上,一個人挑上幾只,就可以往部落趕過去。
因為最近熊部落經常跟其他部落交換活著的雞鴨,長途運送中,張洪讓人用藤條和樹枝編了一個個方形的籠子,每個籠子高50厘米,長1.2米寬60厘米,擠一擠可以放上十幾只雞。
現在,部落里所有的籠子都被張洪喊人送了過來,每個籠子都裝著七八只大雁,在裝之前,還用才發明的剪刀把一些羽毛給剪掉,防止他們飛走。
折騰到日落西山,這200多只大雁才運送完畢,而完好的陷阱也幾乎沒有一個留了下來,都被踩成了平地。張洪想了想,需要給這塊棲息地一個休養的時間,便將木樁上的漁網全部拆了下來,只保留木樁,準備隔兩天再來抓一些大雁。
為了讓這些大雁有個地方待,巫連忙安排留在族中的人,按照張洪的要求,靠著圍牆內側,搭建了一個棚子。
棚子全部用高約4米的木棍作為外牆,底部深挖50厘米,木棍與木棍中間,還用釘子釘死,連在一起,兩根中間最大只有5厘米的空隙。而頂部,因為將所有的大雁羽毛都剪掉了,並不擔心他們飛走,便只用簡單的辦法搭了一個頂,防止夜間降雨。在靠近圍牆的一側,還放了一堆堆的粟桿,讓這些大雁有個休息的地方。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整個部落行動起來,忙到月明星稀,才堪堪將這些大雁給安置起來。突遭變故的大雁們還沒有適應這里的環境,一個個擁擠在一起,遠離大門,小心地盯著出于好奇而圍在柵欄外面的族人。
在巫搭棚子的時候,張洪帶著幾個粗壯的婦女和專職廚師熊火熊灶,將死掉、重傷的大雁給處理出來。
先是割斷喉嚨進行放血,雖然死掉了,但時間並不長,大雁身體里的血液還沒有凝固,放下來的血,用陶碗接著,每只大雁接了有兩碗左右,便端到一邊,等待血液凝固。
放過血之後的大雁,則用剪刀從肛門處沿著腹部中間剪開,露出內髒,用手掏進去,將心肝腸子等全部掏出來,除了肝髒和一些未成形的大雁蛋外,剩下的全部集中起來,等到天明的時候扔到池塘里喂魚。
去除內髒後,將大雁放到大盆里,用燒開的熱水一瓢一瓢地淋在身上,確保每個部位都被燙到,等盆里的水滿了後泡在里面。
等水冷卻下來後,羽毛就好拔了很多,就跟殺雞一樣,族人們熟練地將羽毛給薅光,得到了一具具處理好的光溜溜的大雁肉。
死掉的大雁比活著的還要多,可能是去的太晚的緣故,還有就是帶的人太少了,張洪有些懊惱,要是昨天上午布設陷阱,下午就去收網,雖然抓到的大雁會少一些,但死掉的絕對不會這麼多,今天活捉的估計也要翻倍。
後悔歸後悔,死掉的也沒有辦法復活,就讓族人們先嘗嘗這種比雞鴨更美味的東西,剩下的可以腌制,當做食物儲備起來。
安排幾個人將十幾只大雁切塊、放到鍋中小火慢炖後,安排族中經常腌肉的婦女,取鹽出來,也將洗淨晾干的大雁給腌制了起來。
這些大雁體重都很重,在2.55公斤範圍內,去掉內髒和羽毛,也有1.53.5公斤的肉類產出。
鵝肉的味道非常不錯,很多以鵝肉為原料的菜肴,深受後世人們的喜愛,比如鐵鍋炖大鵝、紅燒鵝肉、蒸咸鵝等等,今晚,張洪就準備讓族人們也嘗一嘗鐵鍋炖大鵝的味道。
忙碌到現在,族中所有人都沒有吃飯,也幸好是熊部落,族人們都知道族長重視的事情,都會給部落帶來很多好處,才堅定地跟張洪一起勞作。除了幾個很小的小孩,連丫丫他們這些孩子,都跟在他們父母身邊,力所能及地干一些拔毛、端碗的工作。
鍋中傳來的肉香飄蕩在整個居住區,不時地,族人們的肚子里就響起咕咕的聲音,而每當這時,忙碌的人們就會向發出聲音的族人投以善意的目光和笑意,在篝火的映照下,也看不出來臉上已經是通紅一片了。
等所有人都忙完後,張洪便安排大家都到食堂里坐下,為了照明還取出了十幾盞油燈點亮,食堂里等待著吃飯的族人們有的在向旁人講著今天捉大雁的故事,有的在小聲地開著玩笑,還有的則聚精會神地听熊奇他們捕獵的趣事……
直到油燈又添加了一些油之後,鍋中的大雁才炖好。添加了蔥姜蒜和香菇干的鵝肉,香氣濃郁,只聞聞就讓部分族人們流下口水,迫切地想嘗一嘗族長都推崇備至的大雁肉是什麼味道。陶盆中還有不少凝固的大雁血,柔軟又堅韌,在盆中閃著微光。
食堂里現在有十幾條長桌,每桌可以坐下十個人,通常都是以家庭為單位坐的。現在到了開飯的時間,每桌被端上了一大盆的鵝肉,另外還有現煮好的噴香的粟米飯,每人一大碗。很多小孩子已經開始伸手往鍋里抓,被父母給制止了。
張洪拿起筷子,夾碎一小塊大雁血,吹了吹放到嘴中,熊火的廚藝越來越好了,大雁血混合著調料的香味,入口有嚼勁,又夾起一塊鵝肉,鵝皮煮的十分筋道,鵝肉也煮的入味,用牙齒咬下一條肌肉縴維,慢慢地咀嚼著。
看到族長開動,其他小隊長們也不客氣,連忙拿起筷子吃了起來,而隊長們都開動了,其他的族人也不再等待,紛紛夾著盆里的肉、血,大快朵頤起來。
“唔……好燙”
“嘶,真好吃,比雞肉好吃多了”
“熊火的手藝可以啊,回頭你跟他學學,每次煮出來的飯都碎乎乎的”
“滾,你不吃有的是人吃”
“哎哎,那個大雁腿給我留著……”
“你吃這麼快干什麼,哎?別夾我碗里的啊……”
這頓晚餐很快在大家風卷殘雲般的吃相下結束了,但關于大雁在部落中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在後世的淠河上游佛子嶺水庫附近,張洪父親年輕的時候,幾乎每年冬天都會跟著一個老板到山里去殺鵝,除了給一些工錢之外,還會將這些外地老板不要的鵝頭、鵝掌給帶回來。因為小時候家貧,張洪最期盼的,就是父親能夠從山里回來,給他帶上一些鵝頭鵝掌,跟泡發的黃豆放在鍋里煮,煮的又咸又香,一下能吃好幾碗飯。
這些鵝頭都是成麻袋給帶回來的,一般父親會留下一半,剩下的給周圍的鄰居送過去。小的時候,張洪很不解,為什麼這麼好吃的鵝頭,那些老板不要呢?
後來父親跟著舅舅做鵝毛生意,處理鵝毛的時候,張洪才從舅舅那里听說,這些鵝毛都是要出口到俄羅斯的,一只7、8斤重的大鵝,身上最多產不到一兩的鵝絨,而這點鵝絨,就比一整只鵝的鵝肉值錢。
部落里抓到的大雁,絨毛也有一些,上百只的大雁,只取到了不到5斤的鵝絨,不過其他羽毛倒是挺多的。
這些羽毛也不是說沒有用處,大一點的翎毛可以用來綁在箭支後面,小一點、軟一點的切碎後,塞到衣服夾層里,也能代替一些絨毛,當做保暖的材料。後世的一些便宜的羽絨服,就是用這些羽毛作為里面的填充物。
除了羽毛之外,鵝身上也是有很多優點的,比如抵抗力強,不容易生病。這一點在大規模養殖的時候很是重要;其次是肉質緊實,吃起來十分爽口,腌制過後也有一番風味;還有就是生長周期雖然長了一些,但個體體重要比雞鴨都大。
吃了一頓炖鵝肉之後,部落里的人,看天上飛過的鳥,都在想著如何把它們給弄下來,嘗嘗好不好吃。
還真有不少人實踐,用弓箭去射大雁,只不過毫無收獲罷了。
喜歡史前部落生存記請大家收藏︰()史前部落生存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