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郡。
血色浸透了常郭城的天空。
夕陽如火,垂掛在西邊霞雲之上,
整個常郭平原,數里戰場,一片猩紅。
宋軍嘗試突圍,殘部被困在這片狹長的地域,已有七日了。
苦戰七日,整整七日!
趙軍兵馬就似不知疲倦,高呼萬勝,悍不畏死的殺來。
大盾如山,長矛如林,羽箭亂飛,人隨牆進,無堅不摧。
幾輪苦戰下來,宋軍節節敗退,戰力、意志日漸低迷。
原野上,疾風吹勁草,
趙國玄武軍,土黃色的旌旗如林而立,在暮風中獵獵作響。
數里之外,宋軍的帥旗,立于一處稍高的土坡上。
這里原本是一處民房,被宋國兵卒,臨時改動了一下,做了帥台。
滄州常郭一帶,地處下游,河流泛濫,
農家修屋時,為了防止洪水,都會修建很高的地基。
正是這些農房,成了宋軍一個個天然墩台,讓寧則有了跟玄武軍周旋的地利。
否則,以這幾天趙阿四的進攻強度,真平原地形野戰,宋軍早就沒了。
這會,宋軍統帥寧則目露擔憂,一直在靠戰場指揮,盡可能拉平趙宋之間的局勢。
在他身旁,坐著一個巨大的猛獸,
此人雷公臉,厚嘴唇,脖同頭粗,氣血似火,威勢如妖。
可就算是蕭蓋這樣的大宗師神將,
七日大戰下來,紫金魚鱗甲上,也布滿刀痕箭孔,猩紅的披風,早已破爛不堪。
窮途末路了!
此刻,宋軍箭矢將盡,刀劍卷刃,士氣低迷。
寧則听著趙軍蒼涼的號角,望著地平線盡頭,密密麻麻的趙軍營地。
曾經的黃宋五虎大將之一,只能黯然神傷,
不甘的捶擊土台,感嘆生不逢時。
“梁軍還會來救我們嗎?”王闊抱著最後一絲希望道。
聞言,寧則看了他一眼,隨後仰頭遠望西邊的落日,
夕陽西下,宋軍統領沉默了小片刻時間,木訥的搖了搖頭。
不可能來了。
大難臨頭各自飛!
趙帝周雲一出手,就是三路進攻,梁軍自顧不暇,怎麼可能來?
不得不說,寧則小看了趙軍。
七年前,作為當時儲梁的五虎大將,他經歷了畢生難忘的王台村血戰。
寧則對那支無敵的楚軍,記憶猶深。
七年後,開封宋軍一直以當時的楚軍為模板,奮起直追,
這次北伐,宋軍的實力,是接近那年楚軍的,
至于來之前,听說趙人在北方無敵,
寧則對此,不以為然,他認為宋國的軍隊也可以做到。
加之戰爭初期,趙人一直采取避戰的手段,更是加劇了這種錯誤的判斷。
如今,寧則才發現,北疆趙國的實力,比之當年的楚軍還要強很多。
這些五郡子弟,氣魄無敵。
不僅訓練有素,還根本不管傷亡,
幾場大戰,打的宋軍毫無還手之力。
尤其玄武軍本部,他們只知道向前,就算是蕭蓋出擊也沒用,
一個個不要命的來,軍陣面前,大宗師也得飲恨。
“嗡嗡嗡……”
“咚咚咚……”
忽然,常郭城一帶,散亂數里民房土台的宋軍,面露恐懼。他們听見了遠方的號角聲。
緊接著,趙軍戰鼓宛如怒雷,瘋狂咆哮。
宋國帥旗下,蕭蓋、王闊、寧則等人,面面相覷,皆是目露驚愕。
什麼意思?!
趙軍要連夜攻打,連晚上都不給休息。
這幾天大家傷亡都不小,宋軍陣亡數萬,趙人也死了萬余。
這麼玩命,趙阿四到底要干什麼?
趙人到底要干什麼!
可惜,戰場上的趙軍沒有打算跟寧則解釋。
遠方,常郭平原上,火光連成一片,
如同一條條盤繞的火龍,徐徐鋪開。
趙國大軍的進攻,又開始了。
“將軍有令,剿滅宋軍。”
“將軍有令,剿滅宋軍。”
“將軍有令,剿滅宋軍。”
趙人號角嗡鳴,戰鼓如雷,怒吼著口號,跟隨旗幟,四面八方而來。
寧則看見,戰場邊緣,雙方又接戰了。
雖然宋軍的抵抗依舊在,他們靠著一個個墩台地形,
大盾守邊,長矛羽箭,趙軍可以說完全是逆攻。
可宋國的統帥寧則心里知道,宋兵已經被趙軍,折磨的形銷骨立了,
這些開封兵卒眼中,看不見任何勝利的希望。
這樣的軍隊,別看現在還行,崩潰只是時間問題。
“走吧,蕭蓋。大軍出不去了。只能我們突圍。”
常郭城外,
宋軍燃燒的火把,冒著橘黃色的火焰。
夜風送來了遠處戰場的人聲馬嘶,
哭泣聲、哀嚎聲、趙軍的怒吼聲,在宋軍帥旗底下,都清晰可聞。
曾經宋國黃天政權,寧則麾下的流民,與鐵人王麾下的山賊,漸漸集中起來。
這四五千人,就是宋國的根本力量。
如果換成趙國,就等于武川鎮那幾千兵馬。
寧則知道,這將是常郭戰場的最後一夜。
明日一早,滄州再不會有宋軍了。
旗幟瀟瀟,馬匹嘶鳴。
寧則不甘的仰望星空,
他想要知曉,為什麼他在的時代,偏偏就踫到了趙軍?
可惜,天空沒有答案,只有冷漠的黑雲,遮蔽了一切。
趙軍帥台,
十六面戰鼓,如雷鳴響動,
趙國五萬大軍,兵分十路,
就似十條火龍,怒吼咆哮,撲向宋軍最後的防御地。
精甲長矛,趙阿四的臉上,早已褪去曾經在武川鎮的稚嫩,
數年軍旅生涯,他早已經是個合格的統帥了。
“報!!”
“啟稟將軍,宋國蕭蓋打頭,有三四千騎兵突圍了。”
橘黃色的火光中,透過趙阿四的肩甲,
後方傳令兵低頭拱手,稟報軍情後,一直在等待命令。
可讓趙軍傳令兵奇怪的是,趙阿四將軍只給了他一個背影,遲遲沒有開口。
直到他都以為,趙將軍是不是沒听清楚,想要再說一次時,
一道冷厲的聲音,在趙軍帥台響起,
“攔不住的東西,不用管。”
“命令全軍,速速剿滅宋軍殘部。陛下還在五龍山等我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