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踏翻車。
這是楚國最簡單,也最實用的農具之一。
它的結構樸實無華,極為適合貧農,一根竹竿固定,一個長舟狀的水槽子。
身穿補丁布衣的農家漢子,用腳踩下長舟狀的翻車,溝渠里的水,就進入了翻車之中。
漢子松腳後,竹竿的回力,將這一頭抬高,水就會流向自家田地的土溝道里。
切莫小看,這小小的竹竿翻車。
此物雖然簡陋,卻可讓一個成年壯漢的挑水能力,增強三倍左右。
且如此做法,人不會累,可以持續勞作。
趙元始二年,正月十四日,上元節前夕。
範陽郡,
懷柔縣。
田家老爺心情很好,今年的農事最早準備,
到二月農忙時,他們田家的耕地,已經早早走在前面了。
那個瘸腿的農官,管這叫什麼來著,對,精耕細作。
要說這幫子趙人,還真是有點本事的,
不但能打仗,還特麼善于奇技淫巧。
懷柔縣新修的水渠,田二爺這個外行,都覺得技術水平很高,那是真真的好。
水渠扎實,修的深。兩側防護石也不俗。每隔幾十步,還有一個上水的槽口。
這樣的水渠,雖然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但它的效果也是肉眼可見的厲害。
腳踏翻車、水龍骨這些工具。
過去,只有河邊的水澆地,也就是上等良田才能使用。
遠離水源的旱田,那就是只能靠車推背挑,累死人不說,效果也差。
自從成了軍屯,加之田家還是懷柔縣的豪強,這小小田家炳,兩萬多畝地都能水澆了。
糧食?嘿嘿……足足增產了五倍,
平均畝產超過兩石,與中原膏腴之地,水平相當。
如今在朱雀將軍李保的帶領下,範陽地區的水渠,覆蓋的地域鄉縣其實已經不少了。
田二爺覺得,這天下十有八九得是那個武川贅婿奪得了。
真是難受,這世上有哪個好好的人,會去當個贅婿?
靠著一副好皮囊得了大氣運,真乃卑劣至極。
行走在稍稍壓實了的碎石路上,感受著這條軍屯路的不同,
田二爺看見,迎面走來了兩個皮膚黝黑、笑容憨傻的農家漢子。
“田老爺,俺們想跟……跟你商量個事。”
田家二爺眼楮那麼一斜,略帶輕蔑的道,“你們兩家如今田地都通水渠了,還有什麼不知足?”
“知足,知足!!”兩個漢子見田老爺冷臉,當即諂媚的認錯。
陪笑了片刻後,其中一個膽大點的,悻悻的說,
“田老爺,俺們看見田家農戶,都在用水龍骨。這婆娘稀罕的天天都不吃飯了,俺們兩戶想著,也想買一個吧。”
水龍骨又叫水車。
這是中原民族歷史上,促使農業提升的一個重要工具。
它的原理很簡單,就是一個手搖或者腳踏的轉盤,帶動一個個小水盆,如通水車一樣,從溝渠里快速上水。
如果說腳踏翻車,是農家工具里的破落貨。
那水龍骨可就是水澆地的頂級器械。
目前,趙國在長期試驗後,普遍使用的是雙人水龍骨。
這種兩人一起操作,既能分擔勞力,在收拾和保存方面,也有明顯的數據提升。
听到兩個老農的話,田二爺跟狗腿子管家,不禁疑惑的互視一眼,兩人臉上都同時閃過異色。
但想到這兩個老實巴交的農人,肯定是不知道實情的,遂大模大樣的道,
“田四牛啊,老爺家的水車都是大價錢從燕郡買的。你們要……這個不好辦。”
農家人雖然老實,但也不傻。
他們一听就知道,這個事有戲,如果沒戲,田老爺早就轟人了。
“不,不讓老爺吃虧,咱們兩家願意花錢買。”
“你們打算給幾貫錢啊?”這句話是管家說的,他直接用上了貫,拉高了水龍骨的價值。
兩個農夫臉色暗淡,明顯猶豫了一下。
但最終,田四牛還是咬牙道,“三貫,俺們願意出三貫。再多就不買了。”
趙國軍隊後營修建的碎石路上,
田老爺跟兩個農夫少不得一陣掰扯。
最終,四貫錢成交。
田家給兩個農人均出一具,讓他們下午去府上領。
別小看這一貫錢,那可是今後,整個懷柔縣水龍骨的價值。
從此之後,所有農家,來他田家買這東西,都是四貫。
範陽之地,
懷柔小縣。
兩條主水渠上,不少農家還在自己修建小支流。
這個數千號人佃戶、農戶的田家炳,到處都是三三兩兩的農人在忙碌。
行走在軍屯出糧道上,尖嘴猴腮的管家,諂媚的拍著馬屁,
“老爺,這畝產兩石,就已經夠好了。沒想到,趙軍六百錢的水龍骨,還是先借用。咱們竟然能賣成四貫。”
“要是這麼發家,用不了幾年,您說不得是一方豪強。”
買賣這種事,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就是趙官來了,也說不了什麼。
田家人又沒有壓著這些農家買,是他們自己要買,如何能說田家的不是。
“嘿嘿……”田郡的叔父,輕撫長須,三角眼笑的極為奸詐。
但隨即,此人似乎意識到什麼,便假意面色一黑,呵斥道,
“放狗屁,這些都咱哥哥的,老爺只不過代為管理而已。”
“知道,知道。老爺高義,就似那關二爺,義薄雲天嘛!”尖嘴猴腮的黑衣管家會心一笑。
要說這田大公子,還真是講不出個味道。
懷柔縣田家的耕地定為軍屯之後,眼看家族要興盛了。
田二老爺找個時機,就毒殺了他大哥。
可就在要田大公子的命時,
沒想到,此人竟然極為愚鈍,認為父親跟叔叔是一家。
哭喪著自己管不好家業,讓叔叔管理。
如此情況,田家二爺自是不好把事情做的太難看,遂打算再找機會,弄死田大郎。
這不,趙軍征伐高句麗,需要炮灰。
田二爺靈機一動,在抽簽上做了手腳,田郡此子果然上戰場了。
那是高句麗。
那是白岩、安市山城,聖元皇帝百萬大軍折戟沉沙之地。
趙軍需要炮灰,炮灰上戰場,田大郎豈有不死之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