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兵

第38章 識字制甲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一代神坑 本章︰第38章 識字制甲

    定襄郡。

    李氏在建營地。

    自周雲攻破阿骨部起,意味在馬邑西側方圓上百里,北狄的勢力被清除了。

    雪林里的楚國良家子,再也不用擔心草原人的掃蕩。

    周雲下令斥候,帶著蒸好的胡餅,一路散布消息。

    號召雪窩子里的楚兵前往阿骨部河谷地。

    李氏將會提供吃食,住所,甲冑。

    “截止到昨日,已經有三百二十五名大楚士兵來到營地,但是他們很多人不願意解散人手,依舊要求獨立。”

    “阿骨部的奴隸里,會騎馬的人不少,會騎射的也有,三騎營擴充至六百人的目標已經完成。”

    ……

    崔中書每三日按例匯報工作,劉庶,李崗,駝子等李氏核心都會在這天,集聚周雲的旗帳。

    這相當于朝廷的早朝,這是改成三日一次。

    “又想吃好的,又想不入伙。想屁吃呢。”銅鑼腦袋對這些個上桿子的人沒有好感。

    他們腦袋別在腰帶上,打下的阿骨部。

    物資富足了,這幫楚兵竟然來吃大戶。

    “就是,特麼的,搶劫還搶到我青山寨頭上來了。”鐵坨子也很不服。

    “給他們,沒事。在幾里外,再設立一處據點。他們就安置在那里。”

    周雲這次要他們來,是會盟的。

    很快就會有一場大戰。

    北狄人摸清虛實,就會立刻進攻。

    可能至少是上萬人。

    這個時候,必須有足夠多得炮灰。

    李氏的便宜,豈是那麼好拿的。

    有吃有喝,沒有代價?

    雪地里的楚兵很快都會出來的。

    周雲只是要他們的部分功能,並沒有想合並。

    不動刀劍,誰都不會加入李氏這種小宗族。

    真正要消化的是小部分楚兵,和阿骨部的兩千多奴隸。

    他們才會是李氏的中堅力量。

    “文教之事如何了?”

    識字,是周雲最關心的。

    李氏目前武將並不缺乏。

    李興,李泰,野豬等已經長大。

    劉黑子,楊延也是武藝不俗。

    五當家李全也在發揮余熱。

    文士,就是李氏最大的短板了。

    大字不識一個,連軍令都看不懂的大有人在。

    周雲在十幾天前就已經下令。

    全軍上下,包括十營統領,識字不達標,一律撤職。

    “稟將軍,目前所有人都在全力學習,尤其是焦鐵統領,傳聞連入廁的時間都沒有放過。”

    崔中書報告了此事的進度。

    周雲很滿意,同這些大老粗講道理是沒用的,撤職威脅下,不由他們不學。

    今後很長一段時間。

    隨著李氏的壯大,這些人還得是核心。

    軍權不可能交給外人。

    大部分實力,必須還是在李家和周雲嫡系手里。

    後續的議事上。

    劉庶提出了養馬策,阿骨部有不少種馬,可以建立一個不大的馬營。

    每年出產幾百匹也是好的。

    瞎子提出要建立一個獨立的財富和職能部門。

    財富和後勤必須分成兩個部門,否則後續會出問題。

    等等等

    ……

    周雲不禁頭大。

    一個數千人盤子,都這麼多事。

    大楚的皇帝想必也不輕松。

    難怪皇帝大多短命。

    不是操勞死,就是被人弄死。

    你總得選一個。

    傍晚時分。

    鐵坨子的鐵器作坊傳來好消息。

    周雲帶著劉貞,一起前往了新建的冶鐵房。

    這里在圍屋一層北角,靠近清水河位置。

    既是李家營地的下游,又取水簡單。

    一套嶄新的甲冑,掛在鐵器作坊的架子上。

    工匠系統下,周雲根據歷代甲冑的特點。

    進行了綜合革新。

    真正意義上的甲冑,起源于春秋時代,于唐宋發展到巔峰。

    當下,大楚最底層的盔甲是二擋鎧,就是胸前一面甲,背後一面甲,用背帶吊起,漢末三國時期大量使用了這種盔甲。

    莫以為二擋鎧不重要,中國歷史上,著甲率最高的是隋唐,其覆甲者,不過四成,大多數時候,各王朝不到二成。

    穿的二擋鎧的都是少數,大部分穿皮甲或者厚布衣。

    大楚方面,裝備倒是非常符合歷史。

    可北狄這個bug,似乎得到版本加強,著甲率,遠遠超越常規。

    大楚的良家子出戰,制式盔甲就是二擋鎧,只是多了甲裙,護肩。稍稍增加了防御。

    只是如今大楚腐敗,良家子都是帶著舊鐵皮上,二檔凱莫提了,根本沒有。

    其實,任何盔甲都是在二擋鎧的基礎上演化而來。

    漢代,增加了盆領,用于保護頸部和肩部,並增加了臂甲,形成了後世甲冑的雛形。

    但盆領極度影響視野,高高拱起的脖圍,既難轉身,也難以看到後方。

    所以後期盆領被淘汰。

    護肩與護脖相繼出現。

    又因為馬戰,甲裙出現了改動。

    隋朝時期,皮甲甲裙被改為葉片鐵甲,前後襠甲縮短,並有護心鏡等輔助裝備。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來到唐朝,武力被推崇至巔峰,甲冑也到了巔峰。

    唐書記載了十三種盔甲,其中最出名的就是明光鎧。

    何謂明光鎧?顧名思義,護心鏡等多塊整板機構的鐵甲被磨的發亮,陽光下,閃爍敵方眼楮,為明光鎧。

    明光鎧先是第一層甲冑,二擋鎧帶甲裙。

    前後有襠甲,手臂有臂甲。

    肩部有甲吞,護肩。

    頸部有自頭盔下的甲片,有些有護脖,甚至面甲。

    在外甲穿搭好後,帶上護臂吊腿,加上重型的護心鏡與護腰。

    大名鼎鼎的明光鎧,就完成了。

    但是,這一套下來,里三層外三層的。

    唐朝甲冑穿搭好後,加上武將魁梧,就像一個巨型胖子。

    膀大腰圓,就是古代巔峰武將的形象稱呼。

    且甲冑昂貴,非富足之家,不得擁有。

    其中百花戰袍就是在這一時期,比較流行。

    宋朝之後,就沒有參考價值了,宋代甲冑之重量來到了巔峰,步人甲接近西方的甲冑了,其重量有五十千克,甚至更重,乃是歷朝最重的甲。

    宋朝重文抑武,即使甲冑並不弱,成就遠遠比不上唐朝輝煌。

    西方甲冑里的鏈式板甲,客觀來說,從防御力講,絕對高于東方各類盔甲。

    但是其機動性過于低下,重甲騎士一旦落馬,自己無法站起。

    且西方大多為騎士戰爭,人數不多,且大多是約戰形式。

    少量而重視防御的盔甲更適合歐洲。

    東方的盔甲講究大量生產,對機動性有很高的要求。

    蒙古騎兵的出現,讓歐洲人脫下貴族騎士重甲。

    並告訴了歐洲各大王國里的貴族,沒有機動性,就是靶子。

    自元之後,以防御為核心的盔甲漸漸演變成以機動為核心,明光鎧布人甲等中國盔甲的巔峰之作,漸漸淘汰。

    取而代之的是綿甲和簡易山文甲,除開滿清入關期間的三重重甲曇花一現,之後基本是綿甲的世界。

    李氏當下,棉甲肯定是不合適的。

    這次周雲制作的甲冑,是改進後的扎甲。

    牛皮特殊處理後,形成皮甲。

    在這個基礎上,一塊塊被流水線生產出來的鐵片,被制甲作坊里的女子,小心用牛皮繩子扎好。

    再配合護心鏡,護肩,腰帶等配件。

    李氏的甲冑水平,達到這個時代的頂級,甚至超過這個時代。

    騎甲和步甲還做了針對性的改進。

    騎甲更重視機動。

    步甲更重視防御。

    “火力全開,十五天能生產多少?”

    周雲冷哼道。

    “十五天,時間太少了吧。最多就一千多吧。”

    鐵坨子同瞎子對視一眼後,回答道。

    這要在以前,尼瑪能造一千多套鎧甲,那不得上天。

    可如今,李氏的工業水平很高。

    不僅工具成熟,還有很多熟練的工人。

    加上流水線等方式,李氏才有如此恐怖的能力。

    “十五內,必須生產出六營的甲冑。弓弩的事放後面,這次大戰肯定趕不上了。”

    周雲思索片刻後答道。

    “有怎麼急?二爺。”

    瞎子不是很理解,現在李氏做的事太多了

    識字,制甲,建城,招兵,還有各種養殖等。

    甲冑只有十五天時間,根本就不夠。

    “也許,十五天都沒有,李泰的消息隨時會來,只要北狄人一動,我們就再沒機會制甲了。”

    周雲目視遠方,那里是渾部的方向。

    喜歡楚兵請大家收藏︰()楚兵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楚兵》,方便以後閱讀楚兵第38章 識字制甲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楚兵第38章 識字制甲並對楚兵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