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豪覺醒之路︰有田筆記創作日志

第516章 論價值條件與存在虛無

類別︰網游小說 作者︰有田筆記 本章︰第516章 論價值條件與存在虛無

    個體在現代性結構中的處境是一個深刻的哲學與社會學命題。當審視個體與其存在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時,可以發現,其價值認同並非源于先驗的或固有的本質,而是緊密地依附于一個外部的、功能性的價值系統。這個系統通常由資本邏輯、家庭責任與社會規範共同構築,它為個體定義了一個明確的存在目的和衡量尺度。個體的意義感與安全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能否持續地、有效地履行該系統所指派的功能角色。一旦這種功能的輸出被中斷或徹底終止,個體與其世界之間的聯結便面臨即刻的瓦解風險,其存在根基也會隨之動搖。

    這種基于功能的價值認定,直接導致了人際關系的工具化轉向。在最原初的社會單位中,情感聯結本應具有超功利的特點,然而,當整個系統的存續依賴于內部成員的功能性貢獻時,情感便難以避免地與效用捆綁在一起。關系的內在質量,其韌性與溫度,開始讓位于對維持系統效率與穩定的外在考量。關懷與照料的行為,其背後可能隱藏著對功能恢復的期待,而非對存在本身的純粹關懷。當功能喪失被判定為不可逆轉時,先前的情感聯結便會呈現出其脆弱性與條件性,曾經的親密關系者可能展現出一種令人愕然的疏離與冷漠,因為維系關系的核心紐帶已經斷裂。系統出于自我保存的本能,會傾向于排斥和清除那些它認為不再能貢獻效用的部分,這種排斥機制往往冷靜而徹底。

    在此過程中,個體的內在體驗呈現出一種深刻的悲劇性。其意識可能清晰地感知到自身功能的喪失,以及由此引發的連鎖反應,但卻完全無力改變這一進程。這種清醒的無助感加劇了痛苦。更深刻的困境在于,其自我認知與外界對其的認知之間會產生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內在的自我意識可能試圖堅守過去的身份認同與情感,但外在的形態或狀態的變化,已經使其在他人眼中被歸為一個完全不同的、無法理解的乃至令人厭惡的範疇。這種被錯誤分類和對待的體驗,是一種根本性的否定。個體不僅失去了原有的社會身份,甚至其作為一個有情感、有記憶的存在者的基本事實也被無視。他被視為一個純粹的物,一個問題,一個需要處理的麻煩,而不再是一個主體。

    于是,個體不可避免地滑向徹底的孤立。其物理空間被逐漸壓縮和隔離,象征著其社會身份的消亡。溝通的意願與嘗試在他人日益增長的隔閡與不耐煩面前變得徒勞。最終,其存在被簡化為一個需要被管理的對象,其聲音與情感被完全忽略。這種孤立的終點便是被遺忘,個體在其仍然存續的時候就已經在社會意義上死亡了。其生物性的消亡,往往被系統內的其他成員體驗為一種解脫,乃至一種積極的、朝向新開始的契機。系統的重心迅速轉移至那些仍具備完整功能性的成員身上,他們的未來與希望仿佛正是建立在那個被清除的障礙的廢墟之上。此一轉變過程冷靜而高效,揭示了系統運作的內在邏輯︰對實用性的追求永遠優先于對個體命運的關懷。

    這一系列現象指向了一個終極問題︰存在的意義究竟何在?如果意義完全由外部功能所賦予,那麼一旦功能失效,存在本身是否就淪為一種純粹的荒誕?個體在失去社會賦予的角色之後,能否以及如何為自身的存在重新確立價值?探索往往以失敗告終,因為個體深陷于一個由他人目光和系統規則所構築的牢籠之中,難以找到超越性的答案。命運的轉變常常是突兀且缺乏解釋的,它並非對過往行為的公正賞罰,而更像是一種隨機降臨的、不可理喻的事件。個體被拋入這種境遇,只能獨自面對其全部後果,這凸顯出現代生存中固有的偶然性與荒誕性。

    最終,我們觀察到一種深刻的異化。並非指個體變為非人的形態,而是指那些保持人形的主體在系統邏輯的驅動下,其行為方式呈現出非人化的特征。冷漠、計算、排斥與拋棄,這些行為源于將人物化的視角。而真正承受痛苦的一方,卻可能在掙扎中竭力保持其內在的人性光輝,諸如愛、責任與愧疚。這種對比構成了最尖銳的批判︰異化的本質不在于外形的改變,而在于心靈的僵化與共情能力的湮滅。當社會結構優先考慮的是效用而非人的尊嚴,當關系建立在價值交換而非情感聯結之上,那麼所有參與者都在不同程度上成為了這一異化過程的受害者,整個社會生活的道德基礎也因此受到侵蝕。

    創作日志︰事務性工作需要脫出來。工作流程要梳理。堅持的第00514天,間斷11天;2025年8月22日星期二于中國內陸某四線半大城市)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文豪覺醒之路︰有田筆記創作日志》,方便以後閱讀文豪覺醒之路︰有田筆記創作日志第516章 論價值條件與存在虛無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文豪覺醒之路︰有田筆記創作日志第516章 論價值條件與存在虛無並對文豪覺醒之路︰有田筆記創作日志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