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傳統價值體系崩塌,神聖帷幕被徹底揭開,人類便赤裸裸地暴露在虛無的荒野之中。曾經確定無疑的意義坐標已然消逝,留下的是一片亟待填補的精神真空。在這樣的時代境遇下,感官享樂被許多人奉為生存策略。這種對即時快感的追逐,表面看來是放縱欲望的表現,實則是對存在性焦慮的深層回應。當精神世界陷入虛無的深淵,肉體感知便成為唯一可以把握的真實。人們試圖通過神經末梢的強烈刺激,來填補因永恆價值失落而產生的靈魂空洞。
然而,這種生存策略注定要遭遇自我消解的命運。感官刺激天然遵循邊際效應遞減的規律。初始的滿足感需要不斷升級的刺激強度來維持,最終將個體拖入麻木與倦怠的泥潭。快感的反復追逐不僅無法累積成持久的滿足,反而因其轉瞬即逝的特性,不斷印證著內在的空虛。每一次愉悅高峰後的跌落,都是對虛無深淵更清晰的指認。這種策略看似能夠暫時緩解痛苦,實則是在不斷深化根本矛盾,其表面撫慰之下隱藏著更為劇烈的存在性焦慮。
更深層次的困境在于這種享樂主義的內在悖論。它以自我滿足為絕對核心,當推向極致時必然導致意義的徹底私有化。個體沉溺于封閉的感官世界,社會聯系、道德責任、共同價值等維度隨之被懸置。這種絕對的自我中心主義最終會侵蝕其自身存在的基礎——他人被物化為工具,社會維系所需的紐帶斷裂,連感官享樂所需的環境也趨于瓦解。享樂主義在消解其社會前提的同時,也宣告了自身的不可持續性。
這種生存策略的興起,其深層根源在于現代性境遇下普遍滋生的虛無感。傳統價值體系的崩塌、宗教信仰的式微、宏大敘事的失效,共同造就了當代人的精神荒漠。理性祛魅的進程在剝去世界神秘面紗的同時,也抽離了其目的論色彩,將宇宙還原為遵循機械法則的物質運動。現代人被拋入一個沒有預設劇本的舞台,自由的沉重與無根的恐慌成為揮之不去的宿命。在這樣的背景下,虛無已不再是偶然的心理狀態,而是現代人無法逃避的存在底色。
面對虛無的深淵,人類發展出兩種主要的應對姿態。除了前述的享樂主義策略外,另一種是清醒的荒誕式抗爭——明知行動在終極意義上歸于徒勞,卻依然賦予行動過程以尊嚴與價值。這種姿態既不尋求超驗的救贖,也不寄望于未來的意義生成,而是將全部價值凝聚于當下行動的純粹性之中。它坦承虛無的最終勝利,卻以持續不斷的創造構成對虛無的永恆挑戰。無論是藝術創造、愛的投入還是對美的追求,都體現了這種精神姿態。其悲劇性在于︰它終究無法真正戰勝虛無,只能在虛無的陰影下艱難維系人之為人的尊嚴。
關于這些生存策略的討論常常陷入本質性的誤讀。一種傾向是將享樂主義簡單等同于道德墮落,一味譴責其對精神高度的侵蝕。但更深入的觀察表明,享樂主義往往是虛無重壓下的癥狀而非原因。另一種誤讀則是對虛無主義的浪漫化想象,將其視為智性深度的標志。這種傾向忽略了虛無主義作為一種精神困境所帶來的真實痛苦與存在性癱瘓。
現代人實際上陷入了一個無解的三重困境︰享樂作為逃避虛無的嘗試,卻在重復中強化了虛無的確認;虛無催生對意義的絕望,進而推動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抗爭;而這種抗爭在彰顯尊嚴的同時,始終無法撼動虛無的終極背景。享樂、虛無與抗爭三者相互定義,相互否定,構成了一個永恆循環的辯證運動。
在這個困境中,既不存在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也缺乏普遍適用的生存答案。或許唯一清醒的認識是︰既要避免將感官享樂神聖化為生命目的,也要警惕將虛無絕對化為終極真理,同時理解抗爭行動的內在限度與其崇高價值。存在的意義問題由此轉化為每個人的獨特探索——在承認虛無的前提下,在警惕享樂陷阱的同時,堅持進行那些明知徒勞卻依然尊嚴的行動。這種探索雖然無法填平虛無的深淵,卻構成了人在此困境中能夠擁有的最高自由與最深沉責任。
真正的生存智慧在于把握三者之間的動態平衡。過度傾向享樂會導致精神貧瘠與社會聯結的斷裂;過度強調虛無則會造成行動癱瘓;而脫離現實的抗爭又容易淪為空洞的姿態。這種平衡不是靜態的達成,而是需要持續調整的過程,要求不斷的自省與校準。
在這樣的時代,每個人都必須建立自己的價值尺度。當外部參照系失效時,意義只能源于個體的判斷與選擇。這要求深刻的自我認知︰明確什麼才是真正觸動內心的體驗,什麼是值得堅守的原則,什麼是甘願承擔的責任。這種內在尺度的建立不是封閉的自我確證,而是在與世界互動中不斷檢驗、修正的開放過程。它既需要真誠面對內在真實,又要保持對外部現實的清醒認知。
或許,存在的意義從來就不在于找到確定的答案,而在于持續不斷的追問本身。在感官體驗的強度中,在虛無深淵的凝視下,在尊嚴行動的堅持里,每個人都以整個生命作為對存在之謎的回應。這種回應因其真誠與勇氣而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在冷漠的宇宙背景下,人類以有限的意識、短暫的生命,持續追問無限與永恆的問題,這行為本身就構成了最深刻的生存悖論。存在的尊嚴正維系于這永恆的追問與不懈的探索之中,在虛無的背景下書寫著屬于人類的精神史詩。
創作日志︰心疼眼楮。堅持的第00482天,間斷9天;2025年7月19日星期六于中國內陸某四線半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