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州平原上大衡三十萬甲士浴血奮戰,雖處于劣勢,死傷慘重,但並沒有退後。
心里始終有兩個希望。
第一自然是剛才現身的仙人,都在指望仙人出手,力挽狂瀾。
第二是張文白所說的十萬大軍馳援。
這兩個希望支撐著他們搏命廝殺不撤退。
仙人不見蹤影,馳援的大軍更是沒有任何動靜,他們從心懷希望到逐漸絕望。
三十萬大軍死傷慘重,逐漸支撐不住。
大地轟隆震動,南方出現一陣馬蹄轟鳴,大衡甲士以為是己方大軍回援,低靡的士氣有所抬頭。
可隨著馬蹄聲漸近。
一支人數大約在兩萬左右的精騎如洪流自南狂奔而來。
領頭一騎,滿身煞氣盈出體外的魁梧將領不是別人,是駐守西境邊關的李存孝。
烏蘭帖木兒被廢掉過半戰力,又聞北狄戰敗,戰死超過四五十萬。西戎怕了,氣勢洶洶而來,慌慌張張撤回草原深處。
李存孝立馬帶著兩萬最精銳的鐵騎趕來馳援,從後方堵住了大衡甲士的退路。
李存孝的兩萬鐵騎突進,恰如鐵甲洪流翻滾天地間,從後方的迅猛殺出,成了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輕易鑿穿了大衡甲士後方隊形,很快大衡甲士就潰不成軍,兵敗如山倒。
一路掠過,尸橫遍野。
一方潰敗,自然一方勢盛士強,不遺余力的痛打落水狗。
交戰兩個時辰,大衡三十萬甲士只剩下七八萬多人。他們已經被逼得徹底陷入瘋狂,悍不畏死地沖陣,絕望下的反撲有點力道。
只可惜那幅壯烈場景,結局只如石子砸擊江水,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不過是個笑話。
如來悲憫道︰“他們已經喪失了戰斗意志,沒必要再打下去了。只要你出面招降,他們會投降的,也會為你所用。”
李景源面無表情,語氣生冷道︰“是人都會犯錯,站錯隊也不是一件不可原諒的事情。他們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被裹挾的普通人,他們是死是活其實並不重要。
但我卻需要他們的死來震懾天下心懷不軌者,我要讓所有人都知道,與我作對,死路一條。”
如來眉頭緊鎖,嘆了一口氣,低眉垂首,誦了一句佛號,對著三尊菩薩道︰“與我一同為死者超度吧。”
“謹遵法旨。”
李景源目露不屑,大威德菩薩在虎崖關守關之時,出手可沒有絲毫慈悲可言。
今日儒道兩家仙人推三十萬甲士上黃泉死路,更是讓李景源明白儒釋道三家都是一個路數。
所謂慈悲,不過是施舍,是在沒有利益之爭時的施舍。
儒家的仁愛,道家的無為,佛門的慈悲,不過是一件絢爛華麗好看的外衣,真涉及到利益,他們下手也許更狠辣。
在綿延不絕的強勢沖擊下,七八萬人全軍覆沒,真正意義上一人不剩。
陳芝豹、白起迅速整頓大軍,將同袍尸體帶走,在天黑之前,撤出了這座血流成河的戰場。
河州平原上,碎裂的鐵盾,折損的長槍,崩斷的戰刀,毀棄的硬弓強弩,以及遍地而慘絕人寰的三十萬具尸體,四處散亂。
老天似乎也覺察到平原上的人間悲涼,刮起北風,嗚咽其鳴,如泣如訴,似乎是為這三十萬具尸體奏起悲歌,為其送葬。
風雪漸大,漸漸地平原上多出了三十萬個小雪包。
若是被感性的儒家詩人看到此情此景說不得會寫出幾首感懷老天有情的詩句出來。
……
河州平原一戰後,二十萬大軍直奔京都,先行控制住京都城外已經倒戈的十萬大軍。
李景源入主皇宮,宣布以太子名義開始監國。
第一個命令將歸順的十萬大軍打散重建,再由陳芝豹領著這重建的十萬大軍,外加十萬北涼鐵騎離開京都,奉命去清洗大衡諸州,拔除世家權貴,土豪劣紳之流的毒瘤。
同時陳芝豹也領了一項絕密任務,秘密處決掉世家權貴一派差不多五萬人的私軍。
李景源答應饒倒戈的世家權貴一命,已經是仁至義盡,可沒答應讓他們日後可以繼續作威作福,世家權貴的根要給他們掘了,爪子也要給他們斷干淨。
甘州再出二十五萬大軍,分成五路,加入了大清洗之列。
兩個月時間,李景源用最殘忍最血腥的方式,鏟除了大衡最大毒瘤。
據不完全統計,這場大清洗持續兩個月的一共殺了五十萬人。
史稱黑冬。
同步推行的輕徭賦,分糧食,分田地等惠民政策,掩蓋了李景源的鐵血手段,贏得了各州底層百姓的真心擁護。
只用了兩個月時間,李景源陸續完成了九次【一州歸心】任務,大衡十三州全部歸心。
他將九個【一州歸心】任務獎勵陸續開啟。
【恭喜宿主獲得治世小能手大禮包。】
禮包開啟後是上百個有著治理一縣能力的文臣。
李景源知道名號的就有程昱、滿寵、楊修、田豐、麋竺、許攸。
最有名氣的莫過于有著海青天之稱的海瑞。
李景源的大清洗觸動了朝廷大臣的利益,他們多次請見李景源,希望李景源網開一面。
李景源果斷拒絕,而後更是閉門不見。
這些大臣聯合在一起,以辭官做要挾試圖讓李景源屈服。
可惜李景源不是衡順帝,也不是李稚,不吃這一套,更不慣著他們。
你想辭官,便準你辭官。
當天上奏折,當天批允,不過夜。
這些大臣一計不成又生一計,來一招釜底抽薪,發動各自關系網,讓大衡各地官員辭官,企圖讓大衡朝廷運轉停擺,逼迫李景源屈服。
這下惹怒了李景源,直接舉起屠刀,讓這群腦子進水分不清大小王的腐儒知道知道這座天下是誰說了算。
只要是辭官者便嚴查到底,只要有貪污受賄就重罰。
京都的朝臣哪有一個屁股是干淨的,真要細究,罪名一大把。
屠刀落下,無人生還。
什麼三朝元老,什麼名臣良將,什麼皇親國戚,殺了一波又一波,京都朝臣百不存一。
大衡各地同樣如此,不留任何情面。
這便是衡末三大案之一的黨錮案,因所殺皆官員,上至一品,下至九品,覆蓋之廣,波及之大,被稱為三大案之首。
後來黨錮案也成了李景源帝記中的一個黑點。
無官可用,李景源就直接用軍隊接收地方官衙,暫時實行軍政一體,穩住朝廷運轉。
同時發布招賢令,廣納賢才。
先前世家權貴和儒家黨派把持官場的上升通道,因而寒門難出貴子,民間有才能而不得志者眾多。如今李景源先砍世家權貴,再誅儒家黨派,大開方便之門。
就算萬眾挑一,也能選出不少能堪一用之人。
招賢令剛剛下發,民間還處于觀望狀態,收效甚微。
這上百位有著治理一縣經驗的文臣來的太及時了,李景源已經想好讓他們以民間不得志文人身份揭招賢榜入仕,官拜縣令。勢必能起個好頭,吸引民間那些不得志的人才入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