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劍老儒劍出一寸,鋒芒指姜落塵。
姜落塵面帶微笑,視漫天鋒芒于無物,始終保持微笑,繼續說道︰“孟師啊,你在聖廟待得太久了,久到別人說什麼你就信什麼。豈不知耳听為虛,眼見為實的道理。你確實該出聖廟,應該好好的去看看這座天下,看看天下十三州,去看看太子治理的甘州。
看看天下之亂何故也。”
背劍老儒面無表情,背後長劍再出鞘一寸,天地鋒芒又強勢一倍,盡數壓向姜落塵。
姜落塵依舊巋然不動,周遭無盡鋒芒卻怎麼也破不開身前一尺地。
背劍老儒眉頭一挑︰“這就是你的規矩?”
姜落塵笑道︰“規為天地法度,矩為衡量尺度。規有定,矩有量,規矩便有大小。天地的規矩我沒本事去管,但我自己的規矩卻可以遵守。”
姜落塵輕輕指著周圍一尺,輕笑道︰“一規一矩一天地,我身前這一尺地卻是我可以管的規矩,這便是我讀書讀來的規矩二字。”
姜落塵望著周圍不盡鋒芒,漫不經心道︰“孟子他老人家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我這一尺規矩有一部分便自出自這句話。”
背劍老儒目光一凝,臉色陰沉,用孟子的聖人言擠兌他這個學一輩子孟子的老孟,無異于指著他的鼻子罵娘,他真的動怒了。
背劍老儒臉色陰沉似水,一指點出,平靜道︰“矩不正,不可為方;規不正,不可為圓。你的規矩正確嗎?”
劍出鞘三寸,天地浩然氣一瞬沸騰起來,漫天鋒芒忽地消散,只剩一條刻意壓制成一條細線,再將一線擰成一粒。
漫天鋒芒于背劍老儒一念間做了一粒塵。
姜落塵用孟子擠兌他,他便用這看著不起眼的塵粒奚落他的規矩不值一提。
背劍老儒伸出的手指輕輕一彈,這粒塵撞碎了姜落塵的一尺規矩,一尺之內的磅礡浩然,急速流動形成了一個大圓,這粒塵撞碎大圓,一圓隨後又有一圓生,大圓復套小圓,生生不息。
這粒塵不斷破碎這生生不息的圓,既有玉石俱焚的絢爛,也有以卵擊石的無奈。一尺距離卻如天地之別,如何也過不去,
最終是這粒塵鋒芒散亂流淌,大圓小圓無止盡。
背劍老儒臉色又難看了,原以為可以落了姜落塵臉面,沒想到能讓他退後半步都做不到。
背劍老儒老臉都丟盡了,身形一閃無聲無息飄然而至,背後長劍飛出落入手中,以劍柄撞碎那無止盡的大小圓,撞在姜落塵胸口胸口,劍身出鞘三寸的長劍在一擊之後,被狠狠撞回鞘中。
姜落塵沒有被撞飛,雙腳依舊扎根大地,大地之上不斷出現出現又散去的正方形,但是身體倒滑出去數丈。站直身體後,腰間一塊玉石粉碎。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姜落塵腰間佩玉乃是老夫子收他為徒時所贈,是以浩然氣所養的靈玉,蘊含老夫子儒道真意不僅有防御之能,意義更是非凡。
此時玉碎,姜落塵一直微笑的表情終于斂去,平靜道︰“孟師可願回聖廟?”
背劍老儒見那玉碎流淌而出的老夫子真意,頗為痛快,一直被老夫子打壓,折辱而淤積于胸的憤懣氣散去許多,嗤笑道︰“想讓我退回去,你不夠資格,得讓那不趕下山的老夫子過來。”
姜落塵雙袖鼓蕩,兩只青衫大袖內秋風肅殺,充斥著沙場秋點兵的雄渾氣勢。
背劍老儒眼見周天浩然氣流向姜落塵,冷笑道︰“盡管來,讓我這老頭子見識見識江湖上名頭極大的麓山大先生將儒道學到了何種程度。”
姜落塵不言不語,不作任何口舌之爭,面無表情的緩緩踏步,在心中默念聖賢文章。
他雙袖中的秋風,猶如他在麓山讀書時的翻書風。
當初姜落塵尚未及冠時就拜入鴻霞書院,在書院苦讀書十年整。十年一日,最後讀透了一句‘心靜如止水,志剛如磐石,靜默守星月之變,懷志付諸行日月乾坤之朗朗。’,得了老夫子一句實實在在的讀書人,而後被收入門牆,做了老夫子第一個弟子。
他于後山二層樓依舊日以繼夜的讀書,讀出了規矩道理,又得老夫子一句‘中正’贊譽。
世人皆知麓山的大先生最懂規矩,也最守規矩。
卻不知在他心里老夫子的地位高過他遵守的規矩。
老孟儒毀了師贈玉讓他很生氣,跟著兩句話讓他更生氣。出門在外,他的面子里子可以不要,但老夫子的面子里子丟不得半分。
儒士有唇槍舌劍,他這位懂得天地規矩的大儒則更上一層,如口含天憲,一肚子浩然正氣,引來天地共鳴。方圓百里的浩然氣洶涌而來,濃郁到凝成了一條條的白色浪潮,潮水由一個個光芒璀璨的蠅頭小字組成。
“常制不可以待變化,一途不可以應萬方。”
姜落塵一揮手,一條白色浪潮轟然砸向老孟儒。
老孟儒未出劍,伸出一根手指與白色浪潮撞擊後,迸發出無數電光火花。
老孟儒不退一步,白色浪潮的洶涌氣勢被阻滯幾分。老孟儒輕輕推指,白色浪潮中的蠅頭小字紛紛破碎,浩然氣不斷急劇消散。
姜落塵再揮手,天地間再度響起鏗鏘如雷鳴般的讀書聲。
“懸衡而知平,沒規而知圓。”
這次的白色浪潮更猛烈了幾分,老孟儒一指無法破開,也念了一句孟子曰︰長幼有序。
聖人言破了規矩話。
姜落塵腳步不停,又一次揮手又一句規距話,一次比一次勢大力沉道理重。
老孟儒如海中大礁石硬扛著五撥規矩道理不退一步,他打心里要折辱這麓山大先生,再者他是儒家聖廟的守廟人,輩分、歲數比他高好幾倍,境界也更高一層。即便是退了半步,他都掛不
老孟儒神色自若,嘴角帶著一絲玩味的道︰“你還有最後一條浩然長河。”
姜落塵踏出一步,一揮手,最後一條白色浪潮動了。
“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此天地規矩,不可少,不可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