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天殿的老聖賢沒有去殺程峰,于是程峰便不會輕易死在王城里,無論是楚星漢亦或是溫憐容,都極為尊崇老聖賢的意願。
老聖賢越老,他們對老聖賢就愈發的恭敬,這其中不僅是因為他們忌憚老聖賢的實力,只要在參天殿內待過一段時間,便會明白他們為何如此。
但程峰活得也絕不會舒服。
當他再次從街巷中醒來時,肺腑劇痛,心如死灰。
他想一死了之,卻還有牽掛無法放下,想要回去,卻又再受不住那數千里的奔波與風霜,更重要的是,程峰如今來王城沒能帶回院長的尸體,並且听聞對方的尸身已經喂食了山魅,他只覺得自己徒受院長恩惠卻無法報償,愧疚萬分,無顏回家了。
程峰醒來之後拖著身體漫無目的在巷中爬行許久,不知是因為散功還是受到撞擊的緣故,他的雙腿已經幾乎失去了知覺,程峰爬行了一段距離,氣喘如牛,他不得不靠在一處苔痕長滿的潮濕牆角,嗅著那股子惡心的霉味,無神望著對面痕跡斑駁的石牆。
這一刻,他恍惚地感覺自己好像回到了苦海縣,回到了自己的院門口。
程峰時而思索,時而出神,他把自己過去的二十幾年統統想了一遍。
從他父母因為災禍去世,到他寒窗苦讀;從他考入闌干閣那一處讀書人夢寐以求的儒家聖地,到他最後心灰意冷地離開。
一路以來,他覺得自己都走得問心無愧。
可程峰沒想到,問心無愧的代價如此昂貴。
王城的風吸入肺里似乎要燃燒起來,程峰感覺自己五髒六腑都在發熱,被一點點燒成灰燼,眼前的世界好像也在一點點變成灰色。
依稀之中,程峰好像看見苦海縣那個面容堅毅的聞潮生站在他的面前,對著他嗤諷道︰
“你這樣的人,實在不太適合在這個世道活下去。”
程峰嘴唇翕動了一下,想說什麼卻沒說,眼前發黑,逐漸失去了意識。
…
陳國,十方山。
宣德帶著一身慘烈的傷逃到了此地,他胸口與腹部皆有一個紫黑色的掌印,凹陷了下去,唇齒之間還能看見腥紅的鮮血。
他受了法喜兩掌,傷的不輕,若非是他最後察覺不對退的夠快,最後摁在胸口的那一掌只怕已經碎了他的心脈。
宣德逃至此地之後,第一時間進了十方洞中,見到了盤坐陰陽雙蓮之上的兩位至高梵天,他跪倒于地,慌亂地與他們講述路上與法喜的爭端。
到了此時,二人的狀態已然十分糟糕,本來都等著定光帶回佛子,他們在第一時間將佛子煉化來穩住身上的傷勢,然而佛子沒有等到,卻又等來了一場噩耗。
尤其是在听到宣德三人居然合力都沒有擊殺甚至是阻攔法喜,圓照實在是忍無可忍,揮袖指著他,嘶聲怒罵道︰
“廢物!”
“你們三個沒用的廢物!”
“蠢貨!”
“三個人……你們三個人,連個法喜都沒攔住,還被他殺了兩個?!”
“這麼多年分到你們身上的香火都喂狗了嗎?”
他不提香火還好,一提香火,反而給了宣德說話的機會。
“那法喜老東西,這些年藏的太深了,一直都在參悟從雪山中流出的那些高深佛經,還籍由佛經修行了許多佛門非同尋常的秘術,不是一般的厲害!”
此刻的圓照哪里還有心情听他解釋,咬牙切齒說道︰
“可你們是三個人!”
“三個……你他娘的!”
圓照這數百年的修養在這一刻也算是徹底破了功,憋了半天,給他憋出了一句髒話。
對面的傳燈沉默了一會兒,安慰他道︰
“事情還沒有想象中的那麼糟。”
“他們雖然沒有擊敗法喜,但也拖延了不少時間,而且法喜的身上多少應該也有些傷,狀態很差,定光不是普通的五境梵天,此人也修過佛法,曾經還受到過寶覺真人的點化,估計法喜趕過去的時候,他那頭已經結束了。”
“更何況這一次還有數不清的忘川殺手奔向了青燈寺,有他們去配合定光,應當是萬無一失。”
“事後就算法喜趕到,我也不認為他是定光的對手。”
“我們稍安勿躁,且在此地靜靜等候一番,他應該已經帶著佛子在趕來的路上了。”
傳燈的沉穩叫圓照焦躁復雜的情緒稍微平復了一些。
他深吸一口氣,方才一發火,身上的傷勢竟然有一點隱隱壓制不住了,他趕忙借著坐下的靈蓮調息。
宣德此刻也盤坐于這十方洞中療傷,他雖不在陰陽雙蓮之上,可洞中醞釀的山脈精氣彌漫,也要比外面的靈氣濃郁許多,對恢復傷勢有著莫大幫助。
三人在洞中一直等待,直至夜深星月高懸之時,他們依然沒有等到理應帶著佛子前來的定光。
冗長的等待殺死了他們所有的耐心,一開始還在安慰圓照的傳燈,如今似乎要比圓照更加坐立難安,深洞之中,氣氛變得古怪且令人煎熬,宣德其實早已沒有調息療傷了,他仍盤坐于那里,卻是大氣也不敢喘上一口。
到了某個時辰,終于還是圓照率先打破了洞中的沉寂︰
“都已經這個時辰,定光還沒有帶著佛子回來,看來青燈寺那頭是出問題了……”
傳燈沉重的聲音帶著疑惑︰
“定光的實力你我有目共睹,叫他去做這件事,理應萬無一失,難道說,他自己拿到佛子之後偷偷私吞了?”
圓照思索片刻,微微搖頭。
“不應該。”
“自在之力的確珍貴無比,可對于定光來說,這東西的吸引力遠遠比不上「涅盤心經」。”
這是十分容易取舍的得失——定光拿到「涅盤心經」的下半部便可以穩步踏入六境,而佛子身體之中蘊藏的那一絲自在之力無論如何珍貴都沒有「涅盤心經」這樣的效果。
孰好孰壞,一眼便知。
喜歡天不應請大家收藏︰()天不應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