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往常的一天。</br>這一天,某位瑪雅首領正醞釀將他的駐地遷移到一個名為“眾水之地”(帕倫克)的地方;而重洋之外的東哥特國王正帶領大軍穿過晨霧,辛苦轉戰于北意大利;平壤王宮里,九十六歲的高句麗老王在床榻上照常睜開眼楮;黃河之北,拓跋魏未屆高齡但卻同樣年壽無幾的太皇太後,則盤算著攜年輕的天子前往方山,親自檢視她的陵寢。</br>這一天是公元四百九十年八月一日,南齊使團正式出發前往汾陽峽。</br>這一天,太陽照常升起。</br>......</br>陽光照在漆色斑駁的匾額上,“水曹參軍司”五個字早已褪了金粉,兩扇榆木門半敞著,完全不見門卒蹤影。庭中也是一樣的門可羅雀,兩邊草間散落著鐵鍤木夯等器具,廊下掛著幾條不知是誰順手晾的干魚,堂上三個令史(科員),兩個年長的在閑聊,一個年輕的抄文書。</br>“......就得分你怎麼看了,好升遷的,功曹(組織|部)、錄事(兩辦)、記室(省|廳秘書處);待遇好的,戶曹(戶政+稅|務)、田曹(國|土資源);有實權的,法曹、禁防;這些是美缺,但你看這次倒的一批,都是這里面的,哦,還有刑獄,之前獄曹這群人一個個都牛成什麼樣子了?現在最倒霉就是他們。”</br>(這人說的各曹都隸屬軍府,也就是長史下屬各曹,非州府別駕之下的衙署)</br>同僚慢悠悠地磨著墨,接口說︰</br>“所以說啊,這官場上的路,跟咱們測渠其實是一個理,看著渠面平,底下指不定藏著什麼坎。錄事、記室是風光,可站錯一步可能就是大禍;戶曹田曹經手是多,但經手越多越容易沾泥......”</br>他說到這兒嘖了一聲,感慨道︰</br>“真的,有多大能耐吃多大碗飯,祖上沒姓,後面沒人,別往那些要害處湊,湊上了也是墊背的,沒什麼意思,知道不郭兒?”</br>他看向年輕令史︰</br>“別總看那些大人們的資簿履歷什麼的,對你真沒什麼好處。就把自己當佣工,干活拿錢就完了,何況還比佣工輕松,很多時候不干活也能拿錢。想簡單點,你,對咱家,都好。你看那位長史大人,現在就是參軍大人了,之前當長史的時候,天不亮就起,一直忙到亥時,有時干脆宿在府衙公堂,你看現在呢,來過幾次水曹?管過事嗎?這是真看開了......”</br>年輕令史停筆,無奈應道︰“知道了舅。”</br>那人瞪眼道︰“在官署呢,亂叫什麼!”</br>年輕令史敷衍著拖長聲道︰“知道了,蔣曹掾。”</br>蔣令史對同僚嘆道︰“這小子不讓人省心,也不知道听沒听進去。”</br>“年輕嘛,心氣高,總願意折騰一下。”同僚向年輕令史道︰“你舅舅說得對,叔再教你八個字,無欲無求,頤養身心,你記住這個八個字,就能活舒服了。”</br>年輕令史對著外人還是很有禮貌的,馬上拱手道︰“多謝李叔教誨。”</br>同僚對蔣令史笑道︰“是個聰明孩子,你放心吧,這外甥差不了。”</br>兩人又閑扯了一會兒,年輕令史抄完文書,呈給兩人。</br>兩個令史仔仔細細地看過,然後各自簽畫押印。年輕令史拿著公函就要出門,蔣令史馬上叫住︰“你干嘛去?”</br>“交錄事府啊。”</br>“他們什麼時候要?”</br>“四天後。”</br>“現在是第幾天?”</br>年輕令史想了想︰“......第二天?”</br>“那你著什麼急?”</br>年輕令史疑惑道︰“早送不是早完事嗎?”</br>蔣令史和同僚相視一笑。</br>年輕令史不解。</br>同僚笑道︰“賢佷啊,類似這種事兒,你要到最後一天才交的。你交得早了,上面或者挑錯返工,或者認為你有余力,再給你加派別的事兒,你干得越多,鞭子越快;使得越順手,越要順手使。勞累不說,做得越多,錯的機會也就越多,到時吃虧的還是自己。”</br>年輕令史面現猶豫之色︰“可......可這江道壅堵越來越嚴重,尤其江津渡,上月末有一艘貨船險些擱淺,再耽誤下去,萬一出了事故......”</br>蔣令史哼了一聲︰“你以為提前把這個報上去了,就能馬上有處置?一個壅堵兩三個月了都沒人管,咱們參軍大人又不視事,水曹誰能和上面說得上話?且有的等呢!再說渡口那兒有些泥沙淤積,又不是主航道,最多踫漏了船,離岸又那麼近,出不了什麼大事。就算真出了......”</br>蔣令史頓了頓︰“你以為我七月中又遞申支工直牒(要錢),又乞雜用料物帖(要物),又催中記室(記室之下,也是省廳)回文的,是給自己找不自在啊!”</br>年輕令史恍然而悟︰“......那給都水令(主管領導)的勘驗呈文也壓最後一天送?”</br>蔣令史正色道︰“那不行!給都水令的你要提前,五天後要的話你就第四天給,得留一天修改,咱們這位劉都不懂水務,所以喜歡挑字句,你偶爾留上一兩處破綻讓他指點,然後你再心悅誠服,這樣劉都滿意,你也少費功夫。不然劉都較起真兒起來,胡亂評議一番,你就不是改一兩句的事,重寫都有可能。”</br>“原來如此......”年輕令史聲音里帶著初窺門徑的恍然,又似乎有幾分說不清道不明的失落。</br>蔣令史一眼便看出外甥此刻的心情,也不點破,只是提醒道︰</br>“破綻不要太笨,錯字錯句萬不可有,要高明一些的,比如......”</br>同僚悠然續道︰“比如你寫‘此系積淤’,等劉都添上‘歷年’二字之後,你就可以‘自愧弗如’一番了。”</br>兩個令史眯眼輕笑......</br>不,是三個令史在笑。</br>......</br>荊州,當陽縣,天門閶。</br>閶者,門也。門中有門,天門之門,是謂天門閶。</br>外門兩山遙峙,餃天含日,接千里之風入彀;</br>內門雙峰近扼,吞雲接漢,納九霄之氣于中。</br>晨光初鍍,金輝漫灑門楣,恍若帝閽晨啟;</br>宿霧漸收,銀絛輕浮戶牖,彷佛天闕帷開。</br>天闕之下,南齊使團,浩浩蕩蕩,行經天門。</br>前驅槍矛開道,刃鋒所指,壁上折出寒光千道;後翼朱幡壓陣,旗影過處,崖間驚起棲鷹數雙。州兵分于前後,禁軍列于中央,甲士三十二,騎衛三十六,弩手二十一,四方護住使團。</br>最中間的兩輛車並行,左車十二名台使仗身(欽差侍衛)環繞,白衣似練;右車王家四衛護持,黑裳如漆。</br>車帷低垂,王揚倚在樂夫人精心準備的軟褥上,吃著謝星涵送的白雪紅玉龍須卷,悠哉悠哉地讀《潘勖集》。</br>準確來說他不是讀,而是背,在車上讀書是很費眼楮的,但背就不一樣了,掃一眼,字現于心中,然後合書而誦。王揚大三去杭|州玩的時候,曾用這個辦法在大巴車上誦完陳寅恪的《王觀堂先生挽詞》,又在去紹興的時候續誦王國維的《頤和園詞》,下車之後,攜陳、王兩先生的文氣游覽湖光山色,泛西湖,舟上得《八聲甘州》一闕;入沈園,詠黃藤酒連作四首,兩個字——爽飛。</br>陳青珊坐在王揚旁邊,捧著盛龍須卷的食盒,也不吃東西,總是轉頭看車外,顯得有些神色不寧。</br>王揚無奈笑道︰“小珊啊,你放松點,不是說了嘛,等到地方我告訴你。”</br>小珊手指微微發緊︰“可是......萬一有人偷槊呢?”</br>王揚為了帶著方便,讓人在車壁外做了個槊架,然後說笑般給陳青珊講了《三國演義》中胡車兒盜戟的故事。結果陳青珊听完之後就作了病,晚上宿營時竟執意要睡在車轅旁,王揚哭笑不得︰“你與其睡槊旁邊,不如讓槊睡你旁邊,你真要放心不下,卸下來抱著睡不就完了嘛。”</br>結果陳青珊還真就抱著槊睡的......</br>王揚正準備再給陳青珊講個故事,把這個偷槊的陰影覆蓋掉,結果車外傳來王揖的聲音︰“之顏吶!別藏著了!快下車換馬!如此奇景,你我不得欣賞吟詠一番?”</br>王揚听到這句話彷佛回到了四天前出發的時候,頭一天幾乎都是跟王揖在馬上度過的,兩人吟風談賦,開銷白日,確實不錯。後來王揚倦了回車內,結果王揖連番來邀,一開始王揚還陪了幾次,可特麼總來叫,一天四五趟,這誰能受得了?</br>王揖一不是美人,二不是基友,又沒《潘勖集》的魅力大,何況王揚對此還懷有戒心,怕再來個冷箭什麼的,所以就開始花式推辭,而王揖則鍥而不舍,花式來請。</br>“過一次當陽縣,天門閶不看啊!”</br>“掀簾看過了......”</br>王揖叩壁催叫︰“那看能看好嗎?足履實地,方知造化。步移景換,始得真趣!”</br>王揚應聲對道︰“能看好啊!心游萬仞,何須足履?臥覽雲山,亦是逍遙。”</br>“......”</br>“之顏你先下車,咱這回玩個有趣的!連環令!每人兩句,每句三字。一三押,二四押,連環不斷,專詠勝景!看我的啊︰荊楚穹,天門閶。你下來,咱們送目成詠!”</br>王揚執卷而笑︰</br>“勝景在心,何必送目?昆侖峰,峨眉霜。華山松,巫峽江。武陵峒,黃山嶂。蓬萊宮,雁雲蕩。姑甦鐘,洞庭檣。建業艟,廣陵 。天台蛩,終南菖。瀟湘虹,蒼梧光。阿叔你對完這八聯,我立馬下車,咱們接著對。”</br>王揖出師未捷,直接敗退......</br>——————</br>正文3247字。</br>注︰ヾ帕倫克是瑪雅古城之一,瑪雅原名叫Lakam’ha,意思是有很多水的地方,現藏帕倫克遺址博物館中的雕刻嵌板(見下圖)記載了490年8月25日遷都之事,是為倫帕克王朝的前身。</br>圖片引自SkidmOre,JOel.TheRUlerSOfPalenqUe.MeSOWe</br>(格式不支持加斜,接上圖MeSOWebPUbliCatiOnS,2010,p.18)</br>ゝ或許有小伙伴會對水曹那段情節不理解,我稍微解釋一下,一方面我寫劇情中一些關鍵的點時很少會做說明書似的描述,直接寫a是如何如何,b是如何如何,就像王揖,我從來沒直接寫過王揖是哪一派的人,他傾向是什麼,他的目的又是什麼?但只要讀完他和蕭寶月寺廟中的對談,即便讀得淺的也能知道一點,讀得深的了解就更多了。</br>像今天水曹衙門里的對話,一些點比如劉寅派遭清洗,由此引申的那清洗者誰?有清洗就有換人,換人的目的又是什麼等等還有其他點都是埋在這個對話里的,有些點要貫通前後文才會看的更明白,比如之前蕭寶月和王揖對話中提到的那個天子問丘雄的情節,有些則要以多米諾骨牌式的鏈鎖反應看才更明晰。比如劉寅幫巴東王收生意,由此導致他沒時間也沒心思理會水曹這種小事,因為不理會所以才能引發現本章中水曹衙門發生的場景,而此場景又會——不劇透。</br>另一方面我的寫作主旨一直是活在南齊,像旅行,或者說旅居。</br>旅游的重點是感受,而不是說知道今天先去明孝陵,然後去夫子廟,然後去秦淮河,最後去博物院這個結果就Over了,知道結果沒有意義。體驗結果之前的過程,去經歷,去感受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各方面的細節骨架都會一點點滲透搭建,就像水曹這一段,不光包含幾個點,還在填充架構,在寫世情。</br>我會像做雕刻一樣,一點一點刻,直到刻成一個既雄闊萬里,又細膩肌理的歷史世界為止。</br>並且我不拿全勤,從開始到現在一次也沒拿過,至于建立在全勤基礎上的那些獎勵也與我無緣。我若不求精審,隨便寫點啥,全勤水之如反掌!但我不願如此。我也沒有更新任務,更不更又沒人管。當然,讀者會心焦,這個我管!呃......盡量管(小聲)</br>所以字數多少什麼的對我沒意義,我每章字數從來都是根據情節定的,不算注,只算正文,少的也在兩千五以上,多的將近四千,多的時候我若把四千分成兩章,一章兩千,也算一天兩更,但我也不願如此。所以我是不會為了字數隨便寫一段磨洋工的情節的,那不如不寫,是游戲不香還是電影不好看......</br>注也不是隨便加的,隨便能查的我從來不加,有時違和的我也不加,就像制冰那個注,古埃及和波斯人造冰那段其實就是引自英文文獻,但我覺得我引了沒必要,容易被誤會成炫博,所以就把來源刪了,像今天這個瑪雅注如果不是為了用這個學者的圖,我也不會引的......</br>總之吧,如果我寫了就一定有用意,知我意者奉上座!不知我意者!!!</br>也奉上座......</br>誰讓是我可愛的讀者呢 (▔ ▔) </br>有點累了,忙完這陣兒可能會休息幾天,不過落實到更新,就算延也就是延一天,至今為止更的最遲也就是少數幾次三天一更,其實真正無更的只有兩天,這個紀錄我會盡量保持……(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