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姓瑯琊

第33章 略懂而已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東周公子南 本章︰第33章 略懂而已

    劉昭正要細問王揚家世,卻听王揚道︰“今日只論學術,不論家門。”

    劉昭大喜,王揚此言正對他的胃口︰“好,只論學術!那我請——”

    庾于陵趕緊道︰“既是只論學術,還請王公子秉承學術之公心,勿以勝負相欺——”

    劉昭臉一板,喝止弟子道︰“子介!”

    王揚迷惑不解︰“我什麼時候要以勝負相欺了?”

    庾于陵言語冷冷︰“王公子雖是受人之托,但也應——”

    “不是,你等等!我受誰所托了?”王揚既想交好劉昭,就必須在這之前解除誤會。

    “你不是受王館學所托嗎?”庾于陵愕然。

    “當然不是!我听聞劉先生精研《尚書》,自來論學,和王館學有什麼關系?”

    王揚終于明白,之前庾于陵在門外各種刁難,原來是把自己當成王館學的人了。看來王館學和郡學之間的矛盾不小啊。

    劉昭、庾于陵听說王揚自承和王館學無關,俱是喜出望外!躲在屏風後的謝星涵也舒了口氣。

    庾于陵滿臉喜色︰“我就說以王公子的家世才華,怎能如此是非不分?!之前是我無禮,這就向你賠罪!”當即對著王揚利落一揖。

    王揚也不計較,回禮道︰“好說。”

    庾于陵又道︰“老師,那我也有個問題想請教,之前王公子說鄭玄注《小司徒》說︰成者,定也。那《小司徒》是......”

    “小司徒在《周禮•地官》中,你三禮未通,暫且不用理它。韋昭注《國語》中也有此條,你可自去查看。”劉昭快速說。

    王揚心道此人果然是經學大家,《國語》這條注自己也不知道。

    庾于陵又問︰“那《尚書考靈耀》是——”

    “此乃漢代緯書,你學問不到,暫時不要插話,問題先記著,日後再為你解答。”劉昭說完,急不可待地看向王揚︰“王公子,那咱們繼續?”

    .....

    “《康誥》篇首,自‘惟三月哉生魄’至‘乃洪大誥治’四十八字,皆《洛誥》之文,當移在《洛誥》“周公拜手稽首”之前。何以知之?周公東征,兩年乃平管、蔡,然後封康叔,七年復闢,而營洛在復闢之年,則封康叔之時絕未營洛。故知此段乃後世簡編脫誤,顛竄原文。”

    ......

    “何謂‘導山’?導者,道也。道路的道。《史記》引《禹貢》,用的便是這個‘道’字。因人所經行之道,望其方向,測道之遠近,故曰‘導’。所以又說‘刊旅’。什麼是刊旅?刊者,表識也。旅者,列也。表識而旅列,此乃上古測遠之法!”

    ......

    “‘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洪惟我幼沖人。’此為先儒斷句之失!言‘不少’者,以為敘三監及淮夷叛亂事。然通觀全篇,先言周朝新建,而武王崩,然後成王以沖幼之年繼位,自‘越茲蠢’而下,方言及三監淮夷。故‘家’字後當絕句,‘延’字屬上句,即‘天降割于我家,不少延,洪惟我幼沖人’。所謂‘不少延’者,但言武王遽喪......”

    ......

    添茶三過,書卷滿桌。

    劉昭、庾于陵、謝星涵三人早都听得呆住了!

    南齊至于現代有一千五百年之遙,這期間鴻儒不斷,大師輩出,無數學者經過長時間的討論辯駁,已經把《尚書》的研究推向了一個南齊時代根本無法企及的高度。

    再加上王揚對于學術史脈絡的把握,拋出的一個個見解都是厘清《尚書》學自漢代以來便留下之疑難疑案的關鍵鎖匙,怎能不把劉昭三人震得目炫神迷?

    剛開始時劉昭還常有查書發問之舉,到後來則完全變成了王揚的“一言堂”!

    而王揚聊嗨之後,也不拘能證實與否,嚴謹之余,還穿插些足以顛覆舊說,震撼學林的奇思妙論,更讓劉昭听得激動萬分,喜不自勝,自覺見到了一片從未見過的新天地!

    ......

    王揚喝了口茶,潤了潤嗓子,繼續侃侃而談︰

    “《禹貢》說‘三江既入,震澤底定’。何謂三江?自豫章而下入于彭蠡,東至于海,為南江;自岷山,至于九江、彭蠡,以入于海,為中江;自涁璇窗@魑 海 獺 蟊鷚勻胗誚   閽笪 眢唬 勻胗諍#  苯 !br />
    劉昭驚道︰“王公子竟還精于地志之學?”

    王揚謙虛道︰“略懂,略懂。”

    “確實是略懂而已。”屏風後突然傳出一個少女清冷的聲音。

    王揚嚇了一跳,呆了這麼久,竟然不知道這後面有人!

    劉昭之前全心沉浸于學問,都忘了謝星涵還在,見王揚驚疑馬上解釋說︰

    “這是我好友家的女兒,之前王公子來得太快,躲避不及,這才隱在屏風之後。請公子勿怪。”

    庾于陵突然想起了什麼,看向漆畫屏風,臉色大變。

    謝星涵道︰“王公子所言水道,大致為北漢水,中岷江,南豫章江,然若依此說,三江既匯于彭蠡,合而為一,過秣陵、京口以入于海,早不復為三矣。《禹貢》又何以仍稱三江分別入海?公子矜才炫博,可立論未免過于鑿空了吧。”

    我去?!

    懂行啊!!

    只不過這話中帶刺是什麼意思?

    王揚平日學術取徑最重文獻學,今天竟然被人說“鑿空”!

    所謂“鑿空”就是憑空穿鑿,牽強附會。

    對于一個學者來說,被評價為鑿空,可是莫大的恥辱啊!

    不過這也怪王揚自己聊爽了,取甦軾的論點隨口言之,卻沒注意立論的嚴謹。

    如果是平時,王揚大不了承認自己立論不太嚴謹,但現在不行。

    此次必須技壓全場,不然達不到最好效果!

    王揚當即反問道︰“合而為一為什麼不能稱三江?江水西來,至金山則有三泠之別,好茶者重水味,言三泠相雜而不能欺,是水雖合而味不合之義,則江雖合亦能分別為三。”

    “三泠?什麼三泠,典出何處?”謝星涵問道。

    王揚暗道失言,三泠是唐代茶道極精時方才有的說法,現在引用就太早了!

    謝星涵見王揚踟躕不答,眉頭一皺,嘴角微撇,露出嫌棄的表情︰“你不會是編的吧。”

    劉昭、庾于陵一起看向王揚。

    ————————

    注︰王揚說到後來為震住劉昭屢引奇論,其中有的論述並無實據,只是一種推論,並無確證。不過高妙的推論最能動人心,無論正確與否。清代學者講學問做到一種境界時有“獨斷之學”。所謂“獨斷”,就是在沒有確證的情況,一言斷之,說這個對就是這個對。是深厚學養陶冶出的一種直覺,天才妙悟,俱在一個“斷”字。對此感興趣的小伙伴們可以讀陳寅恪先生的《桃花源記旁證》或者《讀鶯鶯傳》,這兩篇文章的結論都未必對,但能感受推論的魅力和精彩。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冒姓瑯琊》,方便以後閱讀冒姓瑯琊第33章 略懂而已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冒姓瑯琊第33章 略懂而已並對冒姓瑯琊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