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綠營听話,光安撫住士兵不行,必須要給軍官們好處。
因為趙安無權干涉綠營的人事任免,哪怕一個七品把總他都無權任命。
老太爺給他的遏必隆刀“管殺不管埋”。
這刀能讓他在安徽官場樹立個人的絕對威望,卻不能幫他把安徽綠營的軍官都給換掉。
既然沒法換,只能借遏必隆刀帶來的“權威”先拉攏這幫不能換的綠營軍官,等他在安徽根基穩定下來,再想方設法騰籠換鳥,或以團練另組新軍,以應對即將發生的白蓮大變。
穩字當先。
實打實的工資和福利能獲得士兵支持,那同樣軍官們也能被金錢所誘惑,何況趙安手持遏必隆刀,乃皇權在安徽的最大象征。
不從遏必隆刀,等同造反。
從人性角度出發,總兵丁木三已經死了,再如何心腹親信,又恩重如山什麼的,鳳陽營這幫軍官都得考慮改頭換面,與丁木三劃清界限,不然肯定要被趙安扣上造反帽子。
除非真想造反,否則就得主動低頭。
深知人性且知這幫軍官軟肋的趙安又適時給出兩成查沒收入,這筆收入足以令之前可算丁木三鐵桿的周庫等人視趙大人為義父了。
金錢作用下,鳳陽駐軍情緒穩定且積極樂觀,並迅速投身于藩台大人部署的救災工作中。
綠營內部也迅速整頓,趙安前腳剛離開鳳陽營,後腳周庫等人就將營中所有關于總兵丁木三的痕跡全部銷毀,包括丁木三寫過的字,用過的杯子,蓋過的被子。
同時派人通知各地,傳達綠營職責從“封堵防亂”改為“救災防亂”,積極協助地方將賑災糧發放到災民手中,同時開出口子讓一些短期內領不到賑災糧的百姓放出來,讓他們能夠自行到就近的賑災點領取施粥。
就這個小小調整,便能多活無數人。
趙安回到鳳陽府衙後,做的最多的事就是批條子蓋章。
不管是錢糧調撥的文書,還是責令各地落實救災條例的公文,都得趙安一一簽字蓋章。
得益于清朝地方財政根本沒有監督制度這一利好,趙安用出多少錢,用在哪里都無須向戶部仔細匯報,只需事後報個總賬即可。
也就是說他每“叭叭”蓋個章,安徽藩庫以及戶部協調的救災款就進入支付程序,無須任何機構核查。
大權在手的權,有時並非指兵,也指錢。
鳳陽知府李源的死不僅令得鳳陽府城官吏全速轉動起來,也把下面的州縣官吏嚇壞了,整個鳳陽地區的救災效率肉眼可見的提高,比之荊道乾代理布政時要高得多。
滁州方面來報,有江寧糧商已經先期往滁州運入三十萬石糧食,現滁州方面正動員人力將這批糧食運往受災嚴重的定遠縣。
奉命帶幫眾以運軍身份向安徽境內深入的徐霖部目前已抵達泗州境內的明光鎮,該地是滁州往鳳陽的要道。
根據趙安命令,徐霖將幫眾分為四部,每部500人,沿官道駐扎,既充當維護官道的官軍職責,也負責糧食押運。
分段式押運。
滁州方面將糧食運到鳳陽境內後便由徐霖部接手押運,如接力棒般一站接一站,盡可能縮短運糧時間。
糧道衙門也全力動員,正組織人手利用淮北境內幾條尚能走船的河道將各地糧食往災區輸送。
考慮到福昌答應的兩百萬石糧食有一多半是從甦北啟運進入安徽,趙安又寫給信丁九,讓他動用漕幫關系請求淮安、徐州的漕幫分舵能夠幫助運送糧食,最大程度減少糧食在運河以及各處碼頭的積壓時間。
同時梳理了一條淮北糧道動脈圖,定下確保“三支”原則。
所謂“三支”,即江寧、滁州、鳳陽交通線;揚州、泗州、鳳陽交通線;淮安、泗州、宿州交通線;
只要確保這三條主要運糧路線通暢,就能及時將糧食運進來,為此除要漕幫、糧道發揮作用外,也以藩台身份行文這三條線所經地方官府及綠營駐軍,要求必須確保運輸線暢通。
措詞很嚴厲,哪段出事就砍哪段負責人的頭。
一切能想到的、能做到的救災辦法趙安都認真部署,努力推進,到這一步實際他還能做的已經不多,只需在鳳陽府城坐鎮指揮即可。
但趙安坐不住,仍舊選擇到一線受災地區。
不是他要營造什麼青天形象,而是官僚主義有個最大的毛病,領導不去的地方不重視,而領導要去的地方則相當重視。
換言之,藩台大人出現在哪,哪里的官僚機構就會瘋狂轉動,連帶著該地的救災力度也會呈幾何指數般上漲。
這對災民而言與天降甘霖沒什麼區別。
途中趙安除向老太爺奏報砍了個知縣、砍了個知府又砍了個總兵外,就是向老太爺請求蠲免重災區府州縣的全部賦稅,對中災地區延期緩征,輕災區則適當減免。
同時發文安慶的藩台衙門相關機構派人從各地購買糧種,待旱災延緩後整個災區的復耕和重建工作就要著手,不能因災而災,因災再災。
這日隊伍前往懷遠縣,抵達該縣時趙安心情還算可以,因為沿途雖然也看到“倒尸”,但數量比之前在定遠縣看到的要少得多,且有地方士紳在組織百姓掩埋倒尸,經詢問百姓得知縣里也給發過一兩次賑災糧,整體來看懷遠縣的救災措施比定遠縣完善的多。
雖仍有諸多不足,無疑也是可圈可點,入城後方知該縣知縣崔映淮是前任荊道乾向朝廷舉薦的廉吏,此前是候補黃山知縣。
崔映淮的廉要比那定遠知縣陳致遠的廉務實的多,可能是捐官候補出身,崔映淮對民間疾苦了解頗多,上任懷遠縣後即著手救災,雖然懷遠災情也很嚴重,也餓死了人,整體卻要比那定遠縣強的太多。
各項奏對和錢糧支出也均合趙安心意,不由當眾夸了幾句,次日一早趙安即到城東查看施粥情況。
遠遠就見知縣崔映淮帶著衙門工作人員現場監督施粥,再見那粥鍋均是插著一枝筷子不倒,領粥的災民也沒有哄搶埋怨的,一切看著井井有條,不禁對這崔映淮高看一眼,記在心里。
他用人雖以團結為主,不管貪官還是污吏只要符合他利益的都用,但清廉務實的官員又哪個不喜歡呢。
見藩台大人到來,崔映淮等人趕緊要參見行禮,趙安擺手道︰“災民為大,爾等自忙,不必因本官耽誤施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