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身著龍袍,身姿端正地坐于太師椅之上,然而那緊蹙的眉頭,卻泄露了他內心的糾結。
台下,內閣成員們或神情嚴肅,或面露憂色,站立在兩側。
自李承乾提出那革新思想的大膽構想後,殿內便陷入了激烈的討論。
從沉穩持重的王 ,到思維敏捷的馬周,每一位大臣都言辭懇切地表達了反對之意。
他們的話語交織在一起,將李承乾的想法緊緊束縛。
李承乾心中五味雜陳。
他們的擔憂並非毫無道理,革新之路從來都是荊棘滿布。
他的目光緩緩掃過眾人,看到的是一張張寫滿憂慮的臉龐。
良久,他微微嘆了口氣,心中的那份執著與沖動漸漸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份冷靜。
“罷了,此事確非一蹴而就。如今既然難以推行,那便暫且擱置吧。”
思想的變革,需要的是耐力與毅力,而非一時的爆發力。”
李承乾的聲音帶著幾分無奈。
“既然如此,不妨從長計議,還是先將這些新思想,慢慢播撒在學堂的教材之中。”
“孩子們才是我大唐未來的希望。”
“從他們開始,逐步培育新的觀念,或許方能以柔克剛,水到渠成。”
李承乾話一落音,殿內先是陷入了短暫的沉默。
隨後,大臣們相互對視一眼,微微點頭,似乎對皇帝的決定表示認可。
緊接著,眾人紛紛拱手,齊聲高呼︰“陛下聖明!”
同時也是為這暫時平息的爭議畫上一個句號。
然而,就在這片刻的寧靜之後,殿外突然傳來小宦官那尖細的聲音︰“陛下,張指揮使求見。”
這突如其來的通報,打破了殿內剛剛恢復的平靜,眾人的目光不約而地望向殿門,心中涌起一絲疑惑。
“進。”李承乾微微坐直身子。
只見張顯懷匆匆忙忙地步入殿內。
“陛下,咸陽急報,是太上皇特意命人送來的。”
張顯懷喘息未定,遞上一份加急文書。
李承乾听到此言,心中猛地一緊,下意識地蹙起眉頭。
父皇的晚年生活一向安寧平和,究竟是發生了何事,竟要如此火急火燎地送來急報?
他的腦海中瞬間閃過無數念頭,一種不祥的預感涌上心頭。
”難道……是療養院出事了?”
李承乾的心跳陡然加快,呼吸也變得急促起來。
“來,給朕。”
李承乾的語速不自覺地加快,他伸出手。
張顯懷急忙快步上前,雙手恭敬地將急報遞給李承乾。
李承乾接過急報,目光急切地掃過那紙張上的文字,一瞬間,他的眼神凝固,手中的急報微微顫抖。
殿內的大臣們見狀,面面相覷,心中滿是不解。
他們看到皇帝的臉色瞬間變得有些蒼白,眼神中失落無比,平日里那威嚴的氣息也在這一刻消散殆盡。
王 忍不住上前一步,小心翼翼地輕聲問道︰“陛下,這急報上到底有何要事?難道是太上皇的龍體欠安了嗎?”
李承乾緩緩地搖了搖頭。
他輕輕地將急報放在桌上,隨後,他慢慢地靠在那太師椅上,閉上雙眼,深深地嘆了口氣。
“魏征走了。”
短短四個字,瞬間讓眾人陷入了震驚之中。
“魏征?走了?”
王 听到這個消息,不由自主地瞪大了眼楮,大聲喊了出來。
是啊,這可是魏征!
在大唐的官員之中,若論誰的名聲在百姓之間傳頌得最為廣泛,那無疑非魏征莫屬。
他是那個敢于直面龍顏、直言不諱地進諫的臣子,是百姓眼中不畏權貴、剛正不阿的硬骨頭。
他的每一次進諫,都如同一把利劍,直刺朝堂的弊端與不公。
他的每一句忠言,都照亮了皇帝治國理政的道路。
在百姓的心中,魏征就是不畏強權的化身,是他們心中的楷模。
這樣的人,深受百姓的推崇,如今卻突然離世,怎能不讓人感到惋惜不已呢?
眾人听聞魏征離世的消息,眼中皆流露出復雜的神情,有感慨,有哀傷,也有對時光流逝、物是人非的喟嘆。
魏征的那些所謂“朋友”,或許更多的只是朝堂上一同共事的同僚罷了。
他們在朝堂上共同經歷了無數的風雨,一起為大唐的繁榮而努力奮斗。
歲月悠悠,共事久了,情誼自然而生。
如今隨著上一代人逐漸老去,身邊的人一個個離去,曾經熟悉的那個時代,也終將離他們遠去,只留下回憶在風中飄蕩。
他們所哀傷的,不僅僅是魏征的離去,更是那個他們的那個時代開始消逝了。
若說魏征真有一位摯友,那或許唯有李世民了。
李承乾靜靜地閉著雙眼,久久沒有睜開。
“魏征離去,朕心悲痛,難以自持。傳朕旨意,明日起停朝三日,以寄哀思。”
李承乾的聲音略顯疲憊。
“正好你們都在,齊太師,便有勞你來為朕執筆吧。”
李承乾緩緩睜開雙眼,看向齊先生。
齊先生拱手行禮,道︰“是,陛下。”
說罷,他穩步走到桌前,輕輕地鋪開宣紙,拿起毛筆,蘸了蘸剛剛研磨好的墨汁。
“陛下。”齊先生輕聲喚道,眼神中透露出詢問之意。
“嗯。”李承乾應了一聲。
“追贈魏征為司空、相州都督,謚號‘文貞’。”
“魏征生前曾言要喪事從簡,但朕又怎能如此虧待我大唐的功臣?”
“朕定要為他舉辦一場隆重的葬禮,給予他應有的哀榮。”
“命長安九品以上官員皆須參加魏征的葬禮,賜予羽葆、鼓吹,依太上皇的旨意,讓他陪葬昭陵。”
“朕,要親自為魏征墓碑撰文書丹。”
在這悲痛的時刻,李承乾要用最高的禮遇,送這位大唐的諫臣最後一程。
……
史官記載。
乾武六載,商序初臨,帝為魏徵舉喪,禮備隆盛。
長安、咸陽兩地九品以上僚屬咸集,皆著素服,齊赴喪所。
帝以赤繒飾喪儀,此非尋常之舉,乃順徵生平耿介、忠直之性,以全其身後昭昭之德,亦示榮哀之意也。
帝親為徵之墓碑撰文並丹書之,其文辭懇摯,筆力沉雄,書盡君臣相知之情,亦銘徵一生之勛業。
當是時也,太上皇聞喪駕臨,見此景狀,念及徵往昔之忠讜,潸然淚下,泣涕如雨。
繼而太上口佔曰︰“夫以銅為鑒,可端衣冠之容;以史為鑒,能明興廢之由;以人為鑒,得曉得失之理。”
眾聞之,皆頷首稱是,咸思魏公之賢,感其于國之重,其德馨也,當為後世之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