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出沒

第2036章 樂山大佛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笛聲飛揚 本章︰第2036章 樂山大佛

    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在此相匯,濁浪拍岸處,一座山忽然化作佛身——樂山大佛便這樣坐了一千三百年。他通高七十一米,肩寬二十四米,耳朵垂落七米,足背平直如砥,能容百人圍坐。石佛依山鑿刻,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神情悲憫又沉靜,仿佛從盛唐的晨霧中起身,便再未挪動分毫。

    初看時是山,青黛色的岩層是佛的衣褶,蒼松翠柏是佛的螺髻;近看才覺是佛,眼瞼低垂似含星子,唇線柔和若帶慈悲,連岩石的裂隙都成了歲月刻下的智慧紋路。唐代海通和尚為鎮三江洪濤,率人鑿山建佛,\"自目可剜,佛財難得\"的誓言猶在耳畔,而斧鑿聲已穿越九十年光陰,凝固成這尊永恆的坐像。

    站在佛腳仰望,天被佛肩裁成半月,江風裹著水汽撲來,帶著千年的潮聲。陽光掠過佛頂,在石壁上投下流動的光斑,像佛在輕輕眨眼;雲霧漫上山腰,又似為佛披上素色袈裟。此刻方知\"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真意——他早已不是冰冷的石像,而是山水的魂,是時光的碑,靜默地看著江水流轉,帆影往來,將塵世的故事,都納入那低垂的目光里。荒崖半腰嵌著尊石像。青灰色岩身爬滿蒼苔,像誰隨手潑了把陳年綠墨,又被風雨暈開,在肩臂處洇出深淺不一的紋路。石像半跪在地,右膝抵著崖石,左膝微屈,仿佛下一秒就要起身——可那姿態已凝固了太久,膝頭的岩石被壓出淺凹,凹坑里積著枯葉與塵土,春末時會生出幾叢野菊,到了秋,花瓣便簌簌落在石像垂落的袖擺上。

    它的臉朝著東南方,眼窩是兩道深鑿的溝壑,里頭盛著暮色。鼻梁早被風雨磨平,只余一道渾圓的弧線,倒像是對著遠山笑。唇線卻抿得緊,下頜繃出冷硬的稜角,混著那笑意,倒生出幾分說不清的蒼涼。最奇的是它雙手,攏在胸前,捧著個什麼物件——原該是清晰的輪廓,此刻卻只剩團模糊的石瘤,像被誰硬生生摳去了核心,只留指骨的殘痕陷在岩肉里,指縫間還卡著半片百年前的陶片,青釉在夕陽下泛著冷光。

    風從崖底鑽上來,卷著野蒿的氣息擦過石像的耳際。它沒有耳朵,只有兩道弧形的凹槽,風便在槽里打著旋兒,嗚嗚地響,像誰在低低訴說。石像的影子被落日拉得很長,一直拖到崖下的溪澗里,水波晃動時,影子也跟著碎了,化作一河晃動的青灰色,倒像是它終于動了,正順著水流,一點點去往它眺望了千年的東南方。就在這時,溪澗里的水突然泛起奇異的漣漪,那團晃動的青灰色影子竟緩緩凝聚,像是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拉扯。緊接著,石像發出一陣低沉的嗡鳴,原本靜止的它,膝蓋下的岩石開始松動,竟真的慢慢站了起來。它空洞的眼窩里閃爍著幽藍色的光,似乎有了生命。與此同時,樂山大佛那邊也有了動靜,原本沉靜的佛身微微顫抖,周身散發著柔和的金光。江面上的水流變得湍急起來,形成一個巨大的漩渦。石像朝著樂山大佛緩緩走去,每一步都讓大地微微震動。當它靠近樂山大佛時,兩者之間似乎產生了某種共鳴,金光與幽藍光交織在一起。突然,一道強光閃過,待光芒消散,溪澗與大佛處恢復了平靜,仿佛剛才的一切只是一場幻覺,但空氣中彌漫的神秘氣息,卻昭示著這絕不是普通的現象,一場關于山水與神秘力量的故事,才剛剛拉開帷幕。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怪物出沒》,方便以後閱讀怪物出沒第2036章 樂山大佛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怪物出沒第2036章 樂山大佛並對怪物出沒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