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慶典之余,民間也是歡騰一片。朝廷下令免去天統元年三分之一賦稅,又發放糧食布匹賑濟貧民。
襄郢城外,官府設立三十處施粥棚,每日供應米粥饅頭,無人饑餓。
夜幕降臨,城中燈火通明,各式花燈爭奇斗艷,朱雀大街上,舞龍舞獅隊伍絡繹不絕,雜耍百戲應有盡有。
孩童們提著燈籠穿梭于人群之中,唱著新編的歌謠“天統皇帝登寶殿,減稅輕刑開恩科,農夫笑開顏,士子樂呵呵”
最熱鬧的當屬城南的士子街,這里客棧酒樓林立,聚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應試士子,他們飲酒賦詩,高談闊論,暢想著美好的前程。
有人甚至已經開始討論恩科可能出的試題,彼此切磋學問。
在一家名為“一舉中第”的酒肆中,一名年過四旬的老士子陳良淚流滿面,他考了二十年未能中舉,本已心灰意冷,準備在襄郢城找一份算賬的生計安頓下來,但沒想到皇帝登基,開創恩科,這一年他就有兩次的的考試機會,逢此恩科,陳良決定最後一搏。
他舉杯對周邊士子說“陛下此舉,真乃千古明君!老夫即便不中,死亦無憾矣。”
“我等皆是”,酒肆內很多跟陳良情況差不多情況的士子都是皆有同感,于是紛紛向陳良舉杯示意。
其他年輕的士子們正是志得意滿之際,所以他們對于陳良的話反倒沒有什麼感觸。
“听說,從今年開始招賢考試將要實行改革,招賢考試要更名為科舉考試,還要進行分科,分為進士科、明法科、明禮科、明算科,這四科的考試內容都不一樣,士子只能選擇其中一科參加考試”,酒肆之中有一名年輕士子面露憂慮的神情說道。
“黃兄,你這都是老黃歷了,科舉改制的消息在兩年前就放出風來了,本次科舉我就準備報考明法科,一旦中舉就能在大理寺系統之下成為一名法官,最差也是一個八品的鄉法官”,旁邊的一名士子面露得意的神情說道。
眾人听到這名士子的話,都同時露出羨慕的神色,只因為這名士子是章華學宮法學院結業的士子,明法科算是他們專業對口了。
明法科對于法學院的士子非常有優勢,同理,明算科、明禮科分別對于數學學院和禮學院的士子有優勢。
其他學院的士子,如政務學院的,雖然對于法學、算學、禮學有所涉及,但畢竟不如專攻一門專業的厲害。
所以他們只能參加進士科的考試,進士科的錄取人數最多,但報考的人數也最多,競爭強度也是最高。
若是沒有在高等學宮進學,他們在科舉考試之中更是處于先天劣勢。
消息靈通的人早在兩年前就開始專研禮學、法學、算學的其中一科。
“早知道當初進入學宮之後,就該選擇兵學院的,兵學院士子畢業之後便能成為基層軍官,若是能在武舉之中取得名次,那直接就能成為一名卒長”,有人一臉懊悔的說道。
兵學院、醫學院、工學院原先是號稱三大百分百包分配的專業,完全沒有就業壓力,兵學院現在獨立成為了演武學宮,工學院並入大楚科學院,地位遠高于原章華學宮其他幾個專業。
“以後想要參加科舉就難了,科舉考試改成三年一屆,參考的士子還必須先要通過縣考、郡考兩級考試才能到都城參加會試,如果會試不中,下次又要重新再來”,有士子露出無奈的神色。
“今上之前就定下了學宮士子可一年一考,如今為何又要變動呢,這不是為難我們學宮的士子嗎?”,有已經喝醉的士子忍不住抱怨道。
這士子雖然是醉話,但也把旁邊的一些人狠狠的嚇了一跳。
昨日皇帝才登基,下詔增加恩科,今夜就有士子抱怨科舉改制之事,這不是要搞事情嗎。
想到這里,原本還跟那些有抱怨之言的士子稱兄道弟之人,下一秒就悄然移往別處。
“我倒覺得早該如此,原先學宮的士子一年可以參加一次科舉考試,郡學士子兩年才能參加一次科舉,現在不論是學宮士子還是郡學士子亦或是其他士子都可以在同一起跑線上了,沒有了多考幾次的優勢”,一名士子似乎有打圓場之意,連忙笑著對左右說道。
“沈兄說得不錯”,一名士子也附和道“幾大學宮之中未必都是俊杰,在野之人未必沒有賢才,兩級資格考試正好將那些濫竽充數之人排除在外”。
“大家也沒有必要灰心,我們的大王已經成為皇帝,一統天下已經是大勢,晉國也堅持不了多久了,到那時,我們楚國的疆域又會增大不少,到時所需要的官位自然也多,科舉考試招錄的名額肯定不會只有三四百人,你們自然都會有機會”,這時,酒肆二樓的一名老者突然從窗戶朝著一樓的士子們說道。
一樓的士子一看,立刻就認出此人的身份,此人居然是吏部尚書黃永。
吏部尚書因為由總理大臣分管,所以現在的吏部尚書還沒有天官的威名,但就算如此,權勢依舊是八部之中最強大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學生等拜見安蜀君”
“拜見尚書大人”
酒肆一樓內,不論是士子還是普通食客,在得知樓上老者的身份時都是畢恭畢敬的行禮。
“如今皇帝鼎立天下,不僅需要安定天下,更有開拓海外之雄心,爾等皆是楚國才俊,楚國日後還需要爾等來用心建設,切莫因為科舉制度的變動而慌亂,皇帝曾言,楚國的一切改革都是為了使大部分人受益,你們切勿辜負皇帝的苦心”,黃永一臉肅然的對樓下之人說道。
“皇帝天恩,我們等不敢忘懷”,眾人回道。
黃永對著眾人點點頭,而後才關下面前的窗子,消失在眾人的眼前。
黃永所在的雅間對面,坐著三個人,分別是城父君、御史大夫宋寧,當陽君、兵部尚書公孫寧,武成侯、上將軍白毅。
這三人既是皇帝熊章的嫡系,又是大權在握的權臣,若是讓酒肆內的人得知這雅間所有客人的身份,定然嚇得話都不敢多說一句。
“子恆兄還是這般喜歡提攜後進”,當陽君公孫慶笑著說道。
公孫慶性格溫潤不強勢,讓其擔任兵部尚書,比起景園在任之時,對大將軍的掣肘也弱了不少,白毅主政大將軍府之時也輕松許多。
今日這四人在這間酒肆相會,也沒有其他的原因,就是單純的敘舊。
皇帝熊章的潛邸之中的心腹,除了已經升為理政大臣的公孫朝和昭信之外,在襄郢的也就只有他們四人,宋武的身份特殊,他們可不敢叫他過來。
“他們畢竟還年輕,心性不定,不能讓他們亂了科舉改革大計”,對于公孫慶的玩笑之言,黃永還是解釋道。
“科舉之路本來就是十分殘酷,他們若是連這等變革都不能適應,將來就算僥幸中舉,恐怕也不堪重用”,宋寧搖著頭說道。
宋寧既主政過地方,又有領兵作戰的經歷,所以他作風強硬,行事果決,如今主政御史台,從中央朝堂到地方,各級御史都比較活躍,有不少官員被其手下的御史拉下馬。
所以這朝堂之上,宋寧遭遇到不少人的排擠,但他卻始終不改絲毫。
喜歡震驚我成為了春秋時代的扛把子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震驚我成為了春秋時代的扛把子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