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邑城內,左將軍白毅和征北將軍荊雲兩人一邊喝著酒,一邊談論著戰局。
兩人自在楚國舊都城外屯墾大營在上將軍麾下相識算起,兩人相知相交也有三十年了,當時兩個人都不過是十幾歲的少年,到如今已經是快五十歲的年紀了。
“真是羨慕你啊,此番你有滅秦之功,回去之後就要封侯了吧”,荊雲臉上帶著微醺,眼神確是十分的羨慕。
听到荊雲的話,白毅微微一笑,然後提起酒杯對著荊雲舉了舉,荊雲見狀也是舉杯踫了一下,然後兩人同時一飲而盡。
“此番你攻破晉國的黃河防線,攻下武隧和小半個河東,這個功勞足以讓你封君了,你又何必羨慕我呢?”,白毅搖著頭說道。
“封君雖然也能世代公卿,但比起封侯,還是差了一點”,荊雲嘆息道。
荊雲出身低微,本是荊山野人,因為當初賭了一把,說服其父親帶領部族率先投靠楚王,這才有了荊氏的顯赫,只是他與白毅兩人被並稱為楚國雙星。
所以對于自家始終落後于白毅一步,他還是不服的。
對于荊雲的心思,白毅自然是清楚,他不會因此而小看荊雲,因為若是荊雲始終快他一步,他也不會甘心。
“上將軍也是封侯之後就不再領兵了啊”,白毅看著荊雲突然說道。
听到白毅的話,荊雲的神情突然一變,然後一臉復雜的看著白毅問道︰“你的意思是說你以後也不會在領兵了?”。
“高處不勝寒啊”,白毅說道。
“是因為……”,荊雲說著手指對著上面指了指。
白毅看到荊雲這副神態,苦笑著搖頭道︰“不是你想的那樣,今上英明雄武,心胸開闊,又豈能無容人之量?”。
“那為何上將軍這些年都不再領兵,而你剛才也表示不會再繼續領兵”,荊雲不解的問道。
“上將軍是因為當初齊國司馬穰苴之事,所以在楚國不爭不搶,縱然是軍方第一人,也在朝堂之上沒有什麼存在感,而我之所以沒有機會領兵,是因為上將軍要退了”,白毅看著荊雲說到。
“上將軍要告老?”,荊雲露出復雜的神色。
他之所以有今日,全靠上將軍孫念的教導和提攜,可以說他荊雲就是上將軍教出來的。
他與上將軍孫念雖然沒有師徒之名,卻有師徒之實。
荊雲當初自然有要拜上將軍孫念為老師的,但卻被其拒絕了。
那時候孫念還告知荊雲,他之所以願意教導他,主要是因為大王的命令,所以讓荊雲要對大王進行感恩。
荊雲與上將軍接觸許久,自然知道上將軍孫念十分避諱拉幫結派,所以他拜師的心思只得作罷,也將對上將軍的感恩都放在了心里。
對于上將軍孫念告老之心,荊雲自然是知道的,因為孫念已經多次向楚王熊章乞骸骨,但都被熊章給拒絕了。
現在听白毅的話,顯然是大王下次就不會再拒絕上將軍的請辭了。
白毅看著有些愣神的荊雲,不由得在桌案上拍了拍,直到荊雲回過神來才笑著說道︰“你不應該高興嗎,我若接了上將軍的職位,日後這滅晉之戰的主將就非你荊雲莫屬了,到那時封侯拜相,你不就追上我了?”。
听到白毅這看似玩笑的話,荊雲的心情也是好了許多。
“听你的意思,戰事馬上要結束了?”,荊雲問道。
“秦國已經亡了,晉國獨木難支,但畢竟還是有三十萬大軍存在,王上和朝堂諸公不會在這個時候對晉國用兵的”,白毅說道。
荊雲看了看白毅,突然說道︰“我突然發現你我之間的差距已經越來越大了”。
白毅聞言,有些不解,問道︰“為什麼這麼說?”。
“或許你自己都沒有發現,你看待時局的時候,已經不再是以戰將的角度進行思索,你現在越來越像上將軍了”,荊雲一臉認真的說道。
听到荊雲的話,白毅先是沉默了一會兒,然後苦笑的搖了搖頭,他沒有向荊雲解釋。
或許自從他進入大將軍府之後,不知不覺間就發生了改變。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又是過了幾日,安邑城這邊有王使前來。
當听到撤軍的命令時,白毅沒有二話,立即就讓副將公孫慶挑選出五萬楚軍前往雍都,而白毅則是帶著剩下的五萬楚軍前往國都。
白毅麾下的滅秦大軍一共是二十萬,戰爭之中,戰死者達到了五萬,還有五萬都被白毅安置在秦地各處,擔任當地的基層官員,以維護楚國的統治地位。
安邑這邊撤軍,動作自然沒有瞞過駐守在新絳的趙嘉,當然得知楚國撤軍之後,心里的壓力頓時輕松了不少。
荊雲和白毅兩人合軍之後,安邑的楚軍數量就達到了十二萬,容不得趙嘉不緊張。
在確認楚軍撤軍之後,趙嘉立刻將河東的情況稟報給了邯鄲的趙無恤。
趙無恤得到這個消息之後,立刻讓人打探黃河南岸楚軍的動向,當他得知南岸的楚軍也開始在撤離之後,也是松了一口氣。
楚國此舉分明是想結束這場戰爭。
結束戰爭不代表晉國就安全了,反而說明晉國的處境會更加危險,因為下一次楚軍再來的時候,晉國是一點機會都沒有了。
楚國撤軍之後,晉國之後就要面對內部的壓力。
當初晉國為了對抗楚國,采取了全民皆兵的的辦法,集中了晉國所有的人力的糧草,這才使得晉國有了足夠的兵力和糧食,但這自然會引起晉國內部,尤其是貴族階級的不滿。
楚國大軍壓境的時候,晉國內部的矛盾自然也被壓制著,一旦失去楚國這個外部壓力,晉國的矛盾肯定會大爆發。
但現在趙無恤已經不在乎了,因為晉國已經擋不住楚國了,矛盾爆發就爆發,他現在要做的就是全力支持張孟淡經營趙氏的後路。
現在張孟淡已經開始在陰山以北的一個地方築城,名為高闕,這個地方將是趙氏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