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楚國就如同是壓在秦晉兩國之上的一座大山,所以秦晉兩國這些年一直都有派人緊盯著楚國,稍有風吹草動,就會讓晉楚兩國的當權者寢食難安。
就在楚國剛進行征兵和調動糧食之時,秦晉兩國的探子立刻就把楚國的動作緊急傳回到了各自的國家。
自晉國遷都之後,晉國國君已經徹底成為了趙氏圈養的金絲雀,已經跟外界失去了聯系。
如今邯鄲的百姓也只知趙氏,而不知國君。
晉國都城邯鄲,相國趙無恤正在府邸內與晉國諸卿議事。
“不久前晉國在楚國的密探傳回急報,楚王熊章已經下令在楚國全境征兵,並在各地調集糧草,本相覺得,楚國已經按耐不住,此番就要對我晉國動手了啊”,趙無恤一臉愁容的看著屋內的心腹說道。
如今的趙無恤已經五十一歲了,這些年為了晉國的發展可是勞心勞力,而今兩鬢更是全白,蒼老了不少。
“父親,楚國狼子野心,亡晉之心不死,此番定是為伐晉而來,兒以為當在晉國征兵備戰,早做準備”,趙無恤的兒子趙桓率先開口說道。
“佷兒也覺得晉國該早做防備,更應該加強與秦國的聯系,面對楚國,非晉國一家之力可以抗衡”,趙無恤的佷子趙周緊跟著趙桓之後說道。
趙桓見狀,有些不滿的瞪了趙周一眼。
如今趙桓已經不是當初的小年輕,他已經洞察了其父親的用心,父親根本不是想培養自己的堂兄趙周當做自己的幫手,而是想培養趙周當趙氏的接班人。
趙桓沒有直接質問其父親為什麼想立佷不立子的勇氣,所以這兩年,趙桓處處針對其堂兄趙周,事事都要跟趙周爭個高下。
趙桓與趙周的競爭幾乎已經擺到了晉國的明面上。
以至于晉國政局也是人心浮躁,已經有了些許的動蕩。
不過目前為止,支持趙桓的人數還是要多上一些,畢竟趙桓是趙無恤的兒子,而趙周是失敗者趙伯魯的兒子。
現在趙氏之中還有不少趙氏老人,這些人當初可都是靠踩趙伯魯上位的,讓趙伯魯的兒子當趙氏的繼承人,他們日後該如何面對趙周?
趙無恤的幼弟趙嘉看著趙桓與趙周兩位佷兒,目光露出一絲玩味之色。
對于趙桓和趙周的競爭,趙嘉表面不表態,但心里已經有了其他的想法︰既然自己的哥哥有立佷的想法,那為什麼就不能讓自己這個弟弟當以後的趙氏之主呢?
在趙嘉看來,不論是趙桓還是趙周兩人都比不上自己。
如今的代地在他的經營之下,聲勢極為不錯。
趙氏的首席謀臣張孟淡坐在趙無恤的右下首,目光隱晦的在趙桓和趙周兩人身上掃了一眼,眼中的憂慮之色一閃而過。
對于自家的主君兼好友,他實在是弄不清楚趙無恤為什麼會有這麼荒唐的想法,這分明就是取亂之道。
“兄長,此番楚國興兵伐晉,必然是吸取之前準備不當的教訓,所以這次楚國已經是做好了萬全的準備,這次攻打晉國的力量必然遠超上次,我們此番也要全力以赴,還請主君立刻征召全國青壯,以作應對”,趙嘉對趙無恤說道。
趙嘉的話立刻得到了屋內大部分人的贊同。
“上次的晉楚大戰才結束七年,晉國剛剛恢復國力不僅,這楚國完全是一點機會都不給我晉國啊”,趙無恤神情之中透露出不甘。
這些年晉國全面休養生息,就連楚國攻打燕國的事情都沒怎麼參與,就是想優先恢復國力,以好應對楚國的威脅。
但據趙無恤所知,楚國在晉楚之戰的消耗三年前就已經恢復過來了,順便還滅了一個燕國。
晉楚之間的差距已經進一步被拉大。
“主君,現在不是憤慨的時候,楚國鯨吞天下之心,已經路人皆知,晉國唯有與秦國守望相助,全力抵抗,方有一線生機”,張孟淡對趙無恤說道。
“張子以為我晉國該如何應對?”,趙無恤問道。
一旁的趙嘉見自己兄長直接忽視了自己的話,去詢問張孟淡,心中有些不忿,但表面卻不動聲色。
“剛才趙嘉將軍之言就不錯,不過臣以為不只是要集結全國青壯,而應該當盡起晉國所有的男子,全力以對楚國”,張孟淡沉聲說道。
“盡起國中男子,那晉國的春耕不管了?”,趙無恤擔憂的說道。
“春耕當然要管,臣的意思是,征召十六歲至五十五歲的男子,將二十歲至四十歲的男子編練成軍,其余男子由官府統一安排進行春耕,如此既能早日讓晉軍生成戰力,也能讓晉國的春耕大事更為高效的進行,等到春耕之事完成,這些人要麼繼續補入軍中,要麼就成為民夫,楚國各地的婦孺百姓也全都集中起來,每日的糧食消耗要控制,晉國內的糧食優先充入軍糧,各個富貴之家的存糧也要全部充公”。
張孟淡的話音剛落,立刻就引起了軒然大波。
張孟淡話里的意思就是要將晉國所有的人和糧食等資源都要集中起來,由官府統一調配,包括晉國內所有的貴族在內,全部都要上交奴僕和糧草。
趙無恤一臉震驚的看著張孟淡。
趙桓和趙周對于張孟淡的話有些瞠目結舌,這是有多麼瘋狂才說得出這樣的話。
唯獨趙嘉看張孟淡的眼神卻多出了一絲敬佩之色,他不得不承認,張孟淡的提議是最好的應對楚國的辦法,但太得罪人了。
真要這麼做,張孟淡一下子就把普通百姓和晉國權貴都得罪了。
屋內此時已經有不少貴族看向張孟淡的眼色已經露出了不滿之色。
“此事以後再議”,趙無恤的目光掃視了眾人一眼,然後說道。
看到趙無恤沒有采納張孟淡的提議,屋內有很多人都忍不住的松了一口氣。
唯有對趙無恤的性格十分了解的張孟淡和趙嘉確是明白,趙無恤這不是拒絕了張孟淡的提議,而是沒有反對。
張孟淡和趙無恤兩人的目光不經意間對視了一眼,心中已經都有了答案,這是他們君臣數十年的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