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初期,被封為子國的有71個,巴氏是其中之一,巴國的領導者是姬姓宗族,是子爵,所以稱巴子國,簡稱巴國。
但這個記載應該不實。
巴國是周武王伐紂之時,西周的盟國,參與了牧野之戰,若巴國真是周王室的宗親,巴國也不會只是跟楚國一樣,僅僅是個子爵。
西周時期,巴國和蜀、楚、鄧、庸等國相鄰,巴國和楚國先後在南方崛起,周天子開始聯合庸國、鄧國、唐國、隨國、褒國打壓楚國和巴國。
為了應對周王室和其附屬國的打壓,楚國和巴國開始結盟,最初,巴國和楚國的關系是平等的盟友關系。
然而,隨著楚國沿著丹江南遷之後,楚國上下披荊斬棘,篳路藍縷,楚國在漢江與長江之間崛起,且日益強大。
于是巴楚聯盟之中,巴國的地位開始下降,巴國也開始受到楚國的控制。
之後,周王室在周幽王的手里發生了內亂,申國引犬戎攻破了周王室的都城鎬京,周天子被迫東遷。
這場內亂持續了數十年,庸國、申國、褒國等國都因此而變得衰弱,最重要的是周王室的勢力大損,威嚴也大不如從前。
在失去周王室這個重要的共同的敵人之後,巴楚的關系開始變得微妙起來。
之後百余年間,巴國與楚國既有合作又有對抗,但還在可控範圍。
公元前703年,楚武王三十八年,巴國為了改善與鄧國的關系,派出使者韓服,由楚國大夫道朔帶領前往鄧國。
然而,在鄧國的南境,他們遭到了 國人的襲擊,導致財物被搶走,道朔和韓服等人也被殺害,楚王得知後,大發雷霆,立刻聯合巴楚兩國進攻 國襄陽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