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84年規定,部份企事業單位要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像《科幻世界》這樣的文學出版社,不得不創辦些通俗文學雜志而彌補被取消的津貼和補助,而全國制片廠的情形也差不多,不容樂觀。
就在第五代導演崛起的這兩年里,華夏電影觀眾就減少了幾乎52億人次。
許多制片廠上映的電影只能賣出十幾個拷貝,甚至只有幾個拷貝,造成了巨額的虧損。
偏偏拍這些電影的錢不再是以前一樣,由上級撥款和財政補貼,大部分是從銀行借來的,制片廠的盈虧問題和債務危機越來越嚴重,危及到了生存和發展,整個電影界的思想隨之混亂起來。
到底是支持娛樂片還是鼓勵文藝片,已經徹底地擺在台面上了。
面對這樣的選擇題,方言並沒有第一時間站隊,而是看似顧左右而言他道︰
“去年有一部橫空出世的電影,叫《黃土地》,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
此話一出,引得石方禹、滕進賢、鐘惦斐、謝非等人連連點頭。
“大家覺得這部電影怎麼樣?”
方言面帶微笑,環顧四周。
就見“文藝審美”陣營的人率先站了出來,旗幟鮮明地贊揚起《黃土地》︰
“這部電影給我們帶來的沖擊,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那就是‘震憾’!”
“不錯,章藝謀在《黃土地》里的攝影和美術,延續了《那山那人那狗》的‘畫面和色彩’的敘事風格,又一次顛覆了華夏電影的傳統敘事和影像的關系,把‘影像’立于‘敘事’之上。”
“這不可謂不是第五代青年導演們的代表之作之一!”
“………”
褒獎之詞,溢于言表,方言甚至能听到不少電影評論家款熱地推崇陳凱哥、章藝謀這種“淡化情節”、“淡化人物”、“淡化主題”的反傳統電影模式,而且冠以“現代電影”的美稱。
“現代電影就一定要淡化情節、人物、主題嗎?”
夏偃板著張臉,提出異議,“我看未必吧。”
鐘惦斐點頭附和說︰“如果按照你們的說法,《那山那人那狗》豈不是也不是現代電影了?”
“《那山那人那狗》當然算是現代電影!”
“文藝審美”陣營的人幾乎異口同聲地回道。
畢竟,如果連第五代開山之作的《那山那人那狗》都不算現代電影,《黃土地》這些又算什麼?
“那麼,問題就來了。”
鐘惦斐和夏偃相視一笑,“《那山那人那狗》有著清晰的人物關系,明了的劇情故事,還有深刻的主題內涵,但是我在《黃土地》里找不到任何的共通之處,甚至有些地方我根本看不懂。”
方言詫異不已,“鐘老真的看不懂嗎?”
鐘惦斐大大方方地承認,就算把《黃土地》反反復復地看了三遍,依舊是看不懂。
夏偃等電影節老前輩也紛紛贊成,批評《黃土地》完全沒有好好地講故事。
眼見兩個陣營劍拔弩張,方言仿佛樂子人一般,還要再拱一把火︰
“我看西影廠的代表也在這里,能不能透露下《黃土地》到目前為止的拷貝情況?”
“不瞞各位,其實《黃土地》的拷貝賣得並不是特別好。”
西影廠的代表在眾人的注視下,如實相告,一年以來也就賣了大概30來個,勉強保住了本。
“明明是好評如潮,為什麼觀眾市場的反響會是這樣呢?”
方言追問西影廠內部有沒有召開過研討會,分析研究問題到底出在哪里。
西影廠的代表直截了當地說︰“吳廠長他們覺得,《黃土地》本質上是一部文藝片,而不是娛樂片,不管是內容、形式,還是敘事節奏和美學上,對普通的觀眾並不友好,不是那麼的通俗。”
“這麼看來,《黃土地》吸引的更多是電影人,而不是電影觀眾。”
方言左看看,右看看。
“藝術作品一定有欣賞的門檻,如果夠不上這個門檻,對于作品的理解必定不會太深刻。”
有人反駁道︰“文藝片一直都是這樣,觀眾應該反思自己的審美水平,這麼多年有沒有提高?”
方言皺眉,“文藝片可以有門檻,但這個門檻一定不能妨礙廣大觀眾去看電影。”
“可文藝片是這樣的,觀眾們只需要去看就好,而我們電影人考慮的可就多了。”
“華夏電影要發展,要跟國際接軌,就離不開這些文藝片、這些先鋒電影去探索。”
“我們的娛樂片比不過好萊塢,比不過港片,華夏電影要想彎道超車,文藝片才是唯一出路!”
又有人挺身而出,堅決維護“文藝審美”路線。
“但你們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點,這不管是對制片廠,還是觀眾,都是弊大于利。”
方言毫不客氣地點出了80年代華夏電影行業的問題所在。
這年頭,對文藝片的追求和創作,遠遠大于對市場和觀眾的關注。
跟電影廠、電影市場、電影觀眾的需求完全背道而馳,相當于是“兩條道上跑的車,走的不是一條路”,之所以會如此,純粹是如今的文藝片,特別是第五代的電影,有國營電影廠投資和兜底。
正是因為不用在乎票房和盈利,才給了這一批第五代導演和先鋒探索電影生存的土壤和空間。
可以說,像章藝謀、陳凱哥這些第五代導演是計劃電影體制的受益者,而後來的賈樟科、張揚、王曉帥、陸釧等第六代就沒這麼幸運,他們直面的是越來越商業化的電影市場,票房是第一位的!
所以,八九十年代國產電影的沒落,不僅僅是遭受電視劇、港片好萊塢、盜版碟片等沖擊,也是因為這幫不懂商業片的電影人,為了追逐文藝電影和國際獎項,逐漸地脫離觀眾和市場。
比如《無極》、《滿江紅》、《圖蘭朵︰魔咒緣起》……
最夸張的還要數《749局》,跟《上海堡壘》並稱為國產科幻片里的“臥龍鳳雛”了!
隨著“探索”走向“極致”乃至“極端”,這些被慣壞的導演拍出的電影,經常是“零拷貝”。
上至制片廠,下至電影院,經常是入不敷出,賠得血本無歸,最後倒閉的倒閉,減產的減產。
畢竟,真正能贏得觀眾和市場的,不是那些“文藝片”和“先鋒電影”,而是現在被電影界和媒體界唾棄、鄙視和排斥的娛樂片,而這場關于“娛樂片”的討論將決定華夏電影未來的走向。
……………面對文藝片虧損不賺錢的事實,眾人爭鋒相對,侃侃而談,現場的氛圍越來越緊張。
看著被卷入漩渦中心的方言,龔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