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開到最後一天,又重新變回了文學沙龍,各說各的,自由發揮。
藝術形態、的界限、新中的荒誕、象征、幽默等審美範疇……
一直談到晚上,江浙的文藝界、出版社在“樓外樓”菜管設宴。
透過窗戶向外望去,遠山近水,樓外的風景跟樓內的山石盆景相映成趣。
而且美味佳肴,相當可囗,河蝦、湖蟹、蘆筍、蓴菜都很鮮美。
鐘阿城和王碩吸取了黃酒上頭的教訓,在酒桌上喝酒的時候,再也不敢沾半點的黃酒。
倒是方言,和朱偉、石鐵生等小酌起來,“路上就有勞你幫我多多照應鐵生了。”
朱偉好奇不已,“方老師,您不跟我一起回燕京嗎?”
石鐵生笑了笑,“他呀,要趁這個機會,繞道先去一趟滬市。”
“知我者,鐵生也。”
方言準備去《黃飛鴻》電影劇組,探龔䁪O陌唷 br />
李小琳發出邀請,“岩子,既然要去滬市,不如跟我們同行吧?”
方言滿口答應了下來,卻听到她接著埋怨起自己不夠意思,竟然把《霸王別姬》給了《當代》。
“李主編,我看你們《收獲》這回也是大收獲。”
石鐵生幫忙打起了圓場,“收羅到了那麼多尋根文學的作品和理論文章……”
方言連連點頭,“沒錯沒錯,就算沒有收錄我那篇《霸王別姬》也無妨。”
“話可不能這麼說。”
李小琳語氣里透著幽怨。
但凡是個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縱然是十篇、二十篇其他尋根文學的和評論文章,也許都抵不上《霸王別姬》這一部的價值,更何況,這還是出自方言這個現如今的尋根文學派旗手之手。
明明這個研討會的主辦方是《人民文學》和《收獲》,結果最大受益方卻是《當代》。
這就好比娶媳婦,李雲龍摳摳搜搜地攢了點錢,蓋房子,找人說媒,下聘禮,辦酒席,等他忙活完了,新娘子快要入洞房了,卻得沒人老李什麼事兒了,倒是丁偉撿現成的,直接入洞房了。
“小琳姐,下次,下次一有好的稿子,我一定先想到《收獲》。”
方言被纏著沒有法子,露出訕訕的笑容。
李小琳樂道︰“這可是你說的,咱們一言為定!”
“呵呵,一言為定。”
方言轉過頭去,隨後叮囑朱偉、王扶等人。
針對《人民文學》這次收錄的、理論文章以及會議內容,如果只刊登在12月的那一期,不僅是雜志的版面和篇幅有限,更重要的是相隔的時間太久,時效性太差,到時候就吃不上熱呼飯了。
風頭,恐怕會被最先報道西湖會議和尋根文學相關新聞的一批報刊搶走。
因此,計劃在12月這期的《人民文學》之前,專門設立一個“尋根文學”主題的增刊。
不過方言能夠想到,其他文學期刊同樣也能想到,任誰都想到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于是,佔盡天時地利的《江浙日報》、《西湖》等江浙報刊,率先報道了西湖會議這一盛事。
一時間,便在華東文壇引起不小的波瀾。
就在方言逗留在滬市的這段日子里,一家接一家的出版社爭相宣傳“尋根文學”,不但長篇大論,而且是連篇累牘地報道、評論西湖會議,本來已經降了熱度的尋根文學,再次火速升溫。
比如滬市的《文匯報》,就毫不吝嗇地稱贊、支持“尋根文學”︰
“旨在挖掘和探索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心理,以尋找民族文化的根源和自我,來豐富和發展中國文學,展現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度,是一種關注人類文化源頭、民族精神之根以及個人生命之根的文學創作潮流,為華夏當代文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又比如燕京的《文學報》,不偏不倚地評價道︰
“文學‘尋根’的誕生有其必然性,是為了抵抗西方文學流派入侵的自我保護機制,追隨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得再好,也不能成為獨創性的藝術創造,華夏文學應該扎根在‘傳統文化土壤’而不遺余力地開鑿,才能跟‘世界文學’對話……”
但相比于支持的呼聲,反對的聲音也不少。
推崇西方文學流派的作家就覺得,尋根文學是在“開歷史倒車”,是和康有為、梁啟超一樣的一種文學復古主義傾向,文學不應該向後看,而應該向前看,向西方看齊。
甚至有更狂熱的先鋒文學評論家認為,尋根”純粹是民族主義的、保守主義的口號。
傳統文化這條爛根,斬斷都來不及,踹都踹不脫,尋根文學流派還尋它干什麼?
尋根,尋根,尋個鳥的根!
把“尋根”當成是沒落文化的“守靈人”和“辮子軍”的作家、編輯和評論家,大有人在!
“前衛”的先鋒文學陣營看不順眼,“保守”的本土文學陣營也有看不順眼的。
“尋根文學”不過是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邯鄲學步、鸚鵡學舌罷了,充其量也就是對美國黑人作家,阿歷克斯•哈利的《根》的拙劣模仿,只不過人家尋的是“非洲的根”而已,根本沒什麼了不起。
這是一條岔路、歧路、歪路、邪路,比妖魔鬼怪橫行的先鋒文學,沒什麼區別!
輿情洶洶,此起彼伏,先鋒陣營認為尋根文學太“保守”,本土陣營又覺得尋根文學太“先鋒”,尋根文學流派就夾在激進派和保守派的中間,兩頭受氣,被狠狠地輸出、批評和質疑。
然而,尋根文學流派的成員也不是吃素的,不會任打任罵,一個個挺身而出,火力全開。
韓少恭作為方司令的先鋒大將,第一個站出來,在報紙上大聲疾呼︰
“我們的根就是東方,東方有東方的文化,我們民族文化之精華,更多地保留在中原規範之外……規範之外的,才是我們需要的‘根’,因為它們分布在廣闊的大地,深植于民間的沃土,挖掘中華民族文明的潛藏底蘊,求索文化的根基。”
緊接著,茹芷鵑公開力挺,而後,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等等,不約而同地擺出同一個觀點︰
“對西方的學習並不能從根源上解決自我的問題,只有自身的歷史文化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伴隨著越來越多的文學界人士加入討論,整場論戰大有向全國範圍蔓延的趨勢。
“滋滋,過癮,這仗打得越來越過癮。”
臥室里,方言翻了翻《文藝報》,手邊上還堆放著一摞最近出爐的文藝報紙。
“你還笑得出來啊。”
龔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