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棄徒,回鄉種田唱歌

924.一個關于溫暖的故事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左牽羊 本章︰924.一個關于溫暖的故事

    大蘑菇啊。

    這才周一。

    離周末《新味》開播還早著呢。

    一天的直播看下來,看了閑適的鄉村,看見了106歲的老人瑞,知道了“爆米花”做的“可樂”味的白酒。

    國之大,無奇不有。

    白酒竟然還有甜的。

    但是。

    跟美味蘑菇沒關系啊。

    蘑菇呢?

    這不就來了麼。

    滿世界“蹭熱度”的央視農業新媒體,咋可能放過這麼熱鬧的選題。

    這次不但發視頻,人都來了。

    應該說,人又來了。

    駱一航帶著郭站長各處走了一圈,介紹了美味菇的情況之後。

    周三。

    央視農業的視頻發出。

    “飽飽好,這兩天啊,一直收到私信,讓講講大蘑菇。”

    “這是我們本行啊,必須得蹭,而且要光明正大的蹭。”

    “今天咱就來講講大蘑菇,全稱是中國美味蘑菇,正正經經的學名。”

    “以中國命名的新農作物,顧名思義,百分之百咱們原產。它的發現地點就在XJ,也就是當年的西域。”

    “網上許多飽飽都在說,時隔兩千年的老祖宗嚴選嘛。”

    “不過,飽飽們更關心的應該是美味,它憑什麼能用美味這個詞當名字。”

    “這點啊,就得從它的生長環境說起。”

    “與大家的傳統印象不同,中國美味蘑菇是生長在沙漠里的。”

    “具體說,應該是現在是沙漠,之前是沼澤地,長滿了蘆葦的沼澤。”

    “沙漠之下,有豐富的腐殖質提供它生長所需的營養。”

    “全身藏在沙子里面,遮擋烈日照射和保持水分不被蒸發。”

    “也正是因為如此隱秘,所以它在2015年才被發現。”

    “同樣也是因為它生長的環境人跡罕至,動物都少見,所以這種蘑菇沒有天敵,不需要防備動物吃它,防御屬性全點在抗旱了。”

    “也讓它長成了非常懂事的蘑菇。”

    “中國美味蘑菇,含有33%的蛋白質,以及足足十七種氨基酸,其中68.1%是人體必需氨基酸,也就是人無法自己合成,需要通過食物獲取的營養成分。”

    “更是有高達5.4%的鮮味氨基酸,人為什麼會覺得一樣食物鮮美,美味,就是因為這些氨基酸成分。”

    “咱們拿常見的香菇做下對比,香菇夠鮮美了吧,鮮味氨基酸含量2.2%。”

    “中國美味蘑菇也是現在已知的,可食用菌菇中氨基酸成分種類最多的品種。”

    “那麼有沒有比它更多的菌菇呢?沒有。同樣多的呢?有。”

    “有一種白鱗蘑菇,同樣含有17種氨基酸,只不過可惜,它有毒,而且質地堅韌,吃起來像嚼輪胎,還不能消化。它不能吃。”

    “所以啊,想品嘗到十七種氨基酸的蘑菇,到底能有多鮮美,只有中國•美味蘑菇一個選擇。”

    “悄悄凡爾賽一下,昨天嘗了一次,舌頭差點吞下去。”

    可想而知,視頻放到這里的時候,肯定滿屏幕的我也要……

    “而這中國美味蘑菇是如何發現的呢,就要從一個人說起,他就是華中農大、湖北農科院的王卓仁教授。”

    “王卓仁教授是我國食用菌領域的專家,培育出八個香菇、木耳、白靈菇等新品種。”

    “其中華香8號香菇已經遍布湖北,湖北飽飽們能買到的香菇,基本都是王卓仁教授在1999年培育的華香8號。”

    “而王卓仁教授,還是一位非常資深的食用菌種質資源研究人員。”

    “他走上這條路,還有一個故事……”

    一個溫暖的故事。

    王教授記得很清楚,那是1984年,他還是一個青蔥的大學生。

    在那時候,學農,等于沒出息,想不開,腦子進水了。

    家里辛辛苦苦供你上大學,你難道還想刨地!

    其實現在也有,比如秦秋雁。

    肯學農的人少,能堅持下來的更少,能堅持下來,而且真能學的進去,且展現出肉眼可見的天賦,更是鳳毛麟角。

    求學時代的王卓仁,在華中農大,簡直就是香餑餑。

    都知道做農業苦,做農業累,又苦又累還不掙錢。

    華中農大從上到下,都怕他跑了。

    但是,想留人不給待遇咋留啊。

    而待遇。

    當時的農大也不富裕,即便是教授,一個月工資也才一百出頭。

    總不能憑白讓人家奉獻吧。

    待遇方面沒辦法,還有感情……

    有一次,王卓仁隨師長們去野采。

    就是到野外去采集植物樣本。

    王卓仁雖然年輕,但是真沒進過原始森林。

    在山林里走了一天,兩條腿就跟不是自己的似的。

    又累,又冷,到了宿營地,忍住不靠在一棵樹下,裹著大衣打了個盹。

    不知過了多久,被一股暖暖的香味所喚醒。

    睜眼一看,火堆上架著一口鍋,鍋里煮著蘑菇湯。

    他的系主任樂呵呵的招呼︰“醒啦,剛剛好,快來喝一碗湯暖和暖和。”

    原來在他睡下之後,兩位院士拖著疲憊去采的蘑菇,系主任煮的湯……

    師長們,已經那麼大年紀,為了他一個普通學生。

    據王卓仁教授所說,這是他喝過的最溫暖的一碗湯。

    感動的偷偷擦眼淚……

    在這之後,王卓仁教授就一直投入到了食用菌的資源收集、保藏與評價利用上,一直到現在。

    一共培育出八個新品種,收集保護了品種無數。

    並親自發現並命名了兩個新品種。

    其中就包括了中國美味蘑菇。

    除此之外,王卓仁教授還每年培訓各類食用菌生產技術人員近千人次;研究出羊肚菌穩產高效栽培技術。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正是有了一代又一代農業工作者的努力,我們的餐桌上才能源源不斷出現美味、營養又健康的食物……”

    郭站長最後說道。

    他今天說的是蘑菇麼?

    是蘑菇。

    但同樣也是在說人,說一代一代的農業工作者。

    一代又一代,如同王卓仁、如同采蘑菇的院士這樣的農業工作者們。

    他們就像是耕耘在希望田野上的詩人,用雙手和汗水,書寫著一曲曲篳路藍縷的贊歌。

    他們的故事,是一首沒有華麗辭藻的散文詩,卻充滿了堅韌與不屈。

    他們的精神,是自力更生的宣言。

    在資源匱乏的年代,他們沒有等待,也沒有逃避。

    而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勞,摸索出一條條適合本土的農業發展道路。

    他們的精神,是奉獻的詩篇。

    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這片土地,奉獻給了農業事業,將一樣又一樣高產、新鮮、美味的農產品送上了家家戶戶的餐桌,保障了糧食的安全。

    他們的精神,是堅韌不拔的傳奇。

    面對重重困難,他們從未輕言放棄。他們的心中,有著不滅的信念,有著不屈的意志

    如今,當我們回望那些歲月,一代又一代的農業工作者的身影,依然清晰可見。

    他們的精神,如同那片土地上最堅韌的根。

    深深扎進土壤,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正是他們,走過了那段篳路藍縷的歲月,迎來了農業科技的春風,拂過希望的田野。

    拂過這片曾用他們的汗水澆灌的田野,這片古老的土地。

    從“人扛牛拉”到“機器耕種”,從“靠經驗”到“靠數據”,從“汗水農業”走向“智慧農業”。

    一步、一步。

    當晨光初照,露珠閃爍在翠綠的葉尖,一片片稻田在微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訴說著新生的故事……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修仙棄徒,回鄉種田唱歌》,方便以後閱讀修仙棄徒,回鄉種田唱歌924.一個關于溫暖的故事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修仙棄徒,回鄉種田唱歌924.一個關于溫暖的故事並對修仙棄徒,回鄉種田唱歌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