喊上駱媽,還有跟著駱媽過來的羅少安。
還有開啟自動跟隨,趕都趕不走的褚杰和小趙。
大家一起動手,端上準備好的各種食材原料。
回到駱一航家里做家宴。
名義的話,就算迎接林師傅吧。
讓客人下廚,怪不好意思的。
(客氣客氣,別當真。)
駱一航家的廚房也夠大,施展的開。
林師傅過來先吊高湯。
用泡發的香菇、干筍、黃豆芽吊素高湯。
這三樣號稱素湯三霸。
吊高湯需要一個小時。
趁著吊湯的功夫。
徐師傅熬他的料。
天府名廚,做毛血旺不屑于用外面賣的火鍋底料,得自己熬。
王師傅,也開始備他的菜。
林師傅讓開火眼,在廚房桌子上調餡和面 皮。
餡是用薺薺菜和香干碎調的素餡。
皮 的卻不是餃子皮,是餛飩皮那種薄薄的,不對,比餛飩皮還薄,拿起來能透亮。
形狀倒還是圓形。
“您這是包餃子還是包餛飩啊?”駱媽發現了其中差異。
“用餛飩皮包餃子。”林師傅亮出一個小秘密。
“我第一次做的時候,用的是餃子做法,感覺不太對。後來去了一趟高郵,汪老是高郵人。發現那邊把餛飩稱作淮餃,皮薄如紙。換了當地的餛飩皮再做一次,感覺對了。所以啊,我做了改良,用薄皮包小餃。”
“有什麼不一樣麼?”
“等做出來就知道了。”
他還賣了個關子。
林師傅 皮,駱一航他們一起動手包餃咂。
然後,就翻車了。
這麼薄的皮,太考驗技巧了。
小趙一上來,連續捅破了七張,放棄不干了。
人家褚杰多聰明,根本沒上手。
羅少安更聰明,捅破了還又拿一張往上補,又捅破又補一張,三張合起來比餃子皮還厚,最後包成一個小包子。
這個就歸他。
駱一航還好,小心翼翼慢慢弄,耗時好幾分鐘,包出一個小小的餃子。
包是包出來了,外觀嘛,就不要談了。
就這林師傅還夸獎呢,“對,對,就只能包這樣小小的餃子,淮陰小餃嘛。”
駱一航表示,放棄。
太折磨了。
這一大幫人里,唯有駱媽還能跟上趟,慢慢悠悠好半天一個,還能保持個完整造型,也沒捅破。
等林師傅都把皮 完了,這邊包餃子的五個人,戰績十個。
林師傅洗了手,加入戰場。
只見他捏起一張餃子皮,抹一點點餡料在中間,不知怎的一捏一搓,就包好一只。
圓滾滾、胖嘟嘟,坐在案板上特別好看。
接下來,就是林師傅的表演時間,幾秒鐘一個,手底下快極了。
這就是人間的參差啊,別拿愛好跟人家的職業比,真比不過。
刷刷刷刷案板上擺滿。
駱媽那邊剛又包了六個。
林師傅已經包了四十多個。
數數人頭,再看看鍋。
差不多能做一撥了。
“這東西必須趁熱,要不我先做一輪,嘗嘗味道。”
這項提議收到了一致同意。
——
林師傅起鍋燒油,油溫180度下鍋炸餃子。
還專門讓駱一航在邊上守著。
“這道菜最關鍵的啊,就是在剛炸好的時候倒入素高湯。”
然後,就出現了駱爸剛回來的那一幕。
時間剛剛好。
每人分到一小碗。
駱一航先喝一口湯。
這湯是真鮮啊,有強烈的香菇和筍的風味。
豆芽味道卻消失無蹤,分辨不出。
“為什麼湯里嘗不出豆芽?”駱一航有問題直接問。
林師傅遞來一個贊許的目光,“黃豆芽在素高湯里的作用是提鮮,重點在提。它本身味淡。”
懂了,當催化劑用。
解開疑惑後,駱一航又舀起一只小餃子放進嘴里。
一口下去,口感非常有趣啊。
餃子的外皮有些像炸過的響鈴卷口感,泡了一下又軟。
又脆又軟的。
而餡料更是神奇,薺菜的清香、豆干的咸香,兩種味道不同,口感也不同的食材,在嘴里融合,相得益彰。
最最奇特的是,明明全素的,沒有肉,卻吃出了肉味。
這點不光駱一航發現了。
其他人也發現了。
小趙快人一步,好奇問道“為什麼我吃出了肉味啊。”
聞言。
林師傅像埋藏的彩蛋被人發現了一樣快樂,嘴角上翹,笑容在臉上浮現,“香蕈餃子的妙處就在于此,油炸以後變蓬松的外皮,能吸進去湯味。”
“鮮味都在湯里,一包一裹,它能騙過舌頭,以為是肉湯。”
“用餃子皮就達不到這效果,餃子皮厚,不容易炸蓬松,湯味吸的不夠透,餃子是餃子,湯是湯,它融合不起來。”
原來還有這麼多細節。
汪曾祺散文中就只有幾句話,五六十個字。
林師傅就通過這麼一點點文字,研究出這麼多。
把菜譜給復現出來了。
得費多少功夫。
不對,不僅僅是復現,而是進化升級。
相信汪老小時候,近一百年前,觀音庵中做的香蕈餃子絕無此種滋味。
因為這五個小餃子。
小趙已經願意奉林師傅為偶像。
這是文學少女和文學廚子之間的共鳴。
這才是追星啊。
是讀者與作者之間,隔著時空的對話。
是故事照進現實。
果然是只有起錯的名字,沒有叫錯的外號,駱一航挑起大拇指,“林師傅,您真不愧為美食之都的藝術家。”
美食之都的藝術家?
小趙反應多快,馬上明白是林師傅的外號。
吹捧張口就來。
“林師傅,您太牛了,您將文字中的美味變成了現實中的佳肴,讓人仿佛穿越了時空,感受到了汪老筆下的風味。”
“您不僅是一位廚師,更是一位藝術家,將文學與美食完美融合,讓人在品嘗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您的這道菜是對文學作品的完美詮釋,每一口都能感受到汪老所感觸到的情感和故事的深度,您的烹飪藝術讓文學變得更加生動和立體,您讓這些文字活了起來。”
這遣詞,這造句,這一連串,給林師傅捧得啊,暈暈乎乎,他就得意這個。
當場就把小趙引為知己。
不對,這是文藝少女和文藝中老年的惺惺相惜。
而李永雲之後的動作,更是讓林師傅老懷大慰。
李永雲呼嚕呼嚕扒拉完自己碗里,連湯都喝的點滴不剩,隨後把碗一伸,“林爺爺,我還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