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班子自然不會這麼厲害。”</br>這天練完功,駱一航跟桄桄爺坐在院子里閑聊曬太陽的時候,問出了所想的問題。</br>桄桄爺哈哈大笑著,拿竹竿點點地面,反問駱一航,“這是什麼地方?”</br>“您家院子。”駱一航的答案特別準確。</br>但沒用。</br>“往大里說。”</br>“平安溝。”</br>“平安溝怎麼來的你知道麼?”</br>“那自然知道,當年這邊鬧土匪,附近各村的人逃難來上面台子結寨自保躲避土匪,因為上面台子就只有一個口,口子一封能保平安,所以這里就叫平安溝了。再後來有些人土匪散了也沒回去,在此定居,形成了平安溝村。”</br>村子的歷史,小時候駱一航听爺爺講過,一輩一輩傳下來的。</br>“那是什麼時候呢?”桄桄爺又問。</br>“這個……”駱一航可為難了,爺爺沒說過啊,“不過既然有土匪,那應該是清末民國的時候吧。”</br>“是從咸豐年。”桄桄爺語氣非常篤定。</br>而駱一航只是哦了一聲,咸豐就咸豐唄,反正也是清末的事情。</br>但是桄桄爺又問了,“你就沒想想,這麼好的地方,之前為啥會沒人住?”</br>“對啊,為啥?”駱一航這次有點好奇了。</br>桄桄爺神秘一笑,“因為這里鬧鬼。”</br>臥槽!</br>終于要進入玄幻劇情了嗎?</br>女鬼男鬼?</br>是真鬼還是妖精?</br>駱一航一下子就興奮起來。</br>連忙問道︰“真的假的?什麼鬼啊?厲不厲害。”</br>“厲害,厲害著呢,好幾百人一夜之間全沒了,都讓鬼給拘走了。”桄桄爺一臉小孩模樣,好似惡作劇得逞的樣子,說的十分夸張。</br>這老頭臉上存不住事,都這幅表情了,駱一航還能不明白里面有隱情麼,“桄桄爺,那真實情況是怎麼回事?”</br>老頭笑容一收,又問,“你知道左良玉麼?”</br>怎麼又跳到明末去了。</br>駱一航急急催促道︰“桄桄爺,您從頭說,別老東一下西一下的好麼。”</br>桄桄爺老不高興了,指點著駱一航,“你個娃娃,招什麼急嘛。”</br>這是埋怨駱一航不像小時候那樣配合著听他講故事了。</br>駱一航趕緊一頓哄,老爺子可算是高興了,從頭開始講。</br>“咱這個地方,易守難攻,最開始在明朝的時候是�衛所,守著下面褒斜道的。”</br>“明末的時候,左良玉入漢招兵,把這衛所的人都給帶走了。”</br>“那時候亂,左良玉入漢,烏煙瘴氣,左近的人都躲進山里,等出來的時候,看見這里一個人都沒有,傳著傳著,就成了鬧鬼,一下里傳了百十年。”</br>“到咸豐年,土匪越鬧越凶,才敢壯膽子佔了這片地方據寨成村。”</br>知道的這麼清楚?</br>再配上桄桄爺房間里掛著的那副古代將軍畫像……</br>所以……</br>“桄桄爺,您是當初衛所的後人?”</br>潛台詞被听出來,桄桄爺美了,哈哈大笑,“聰明娃子,其實老頭子才是這里本地人。”</br>“那後來呢?衛所的人被帶走之後怎麼樣了?您怎麼又唱戲了?”</br>這個故事越來越有意思了。</br>桄桄爺捋捋胡子,美了一陣,接著講道︰“後來啊,跟著左良玉到了武昌,又被裹挾著造反,走到半路左良玉就死了,又跟了他兒子。”</br>“後來他兒子降清,平安溝出去那些人不願意投降,趁夜逃亡。”</br>“然後就回來了嗎?”駱一航追問道。</br>“哪兒啊,流落他鄉當流民唄,從九江跑回武昌,好不容易安了家。一塊出去的人少了一大半。”</br>“兵荒馬亂的,能安定就好啊。”</br>“安定啥啊,亂兵、流民,走到哪兒都喊打喊殺,佔了片荒地搭棚子住。”</br>“不對啊桄桄爺,他們都是有功夫的,不能進鏢局麼?當護院也行吧。”</br>“沒那個,想簡單了小子,那時候哪還有鏢局,行商都沒有。護院那得有保人,本鄉本土人家才放心,外來的半夜把人財主屠了咋辦。”</br>駱一航這才明白,自己想簡單了。</br>“那後來呢?”</br>“後來,自己開荒種地,拿起家伙打亂兵,打土匪,好歹是活了。但是光有吃喝,沒錢也不行啊,油鹽醬醋都得要錢,就組了戲班子去唱戲,反正能打會打,打的漂亮就有人看。一代一代就這麼過來了。”</br>“所以就在武昌安了家……”駱一航點著頭應和著,“不對,您現在在平安溝呢,後來怎麼又回來了。”</br>“鬧長毛了嘛,又打仗,待不下去了,那時候的幾家人一商量,索性回老家。就回來了天漢。到平安溝一看,已經讓人佔了,只能再走,走到了洋縣,找地方安了家,入了桄桄門,闖下名頭袍帶老萬。”</br>“所以那是……”</br>“同治年。”</br>後面的就知道了。</br>袍帶老萬又傳了幾十年。</br>抗戰時期遭遇了轟炸,僅剩下了桄桄爺一個人。</br>桄桄爺單刀復仇,失手被擒。</br>後來解放,獲救,養傷,剿匪,傷心遠走。</br>最後落葉歸根回到平安溝。</br>直到現在。</br>——</br>桄桄爺的故事講完了。</br>後來還聊到房間里的將軍畫像,那是當初衛所的百戶,名叫萬啟,後來開枝散葉,這一支大多也姓萬,所以叫袍帶老萬。</br>而他知道的這麼清楚,是有一直傳下來的筆記。</br>桄桄爺這個故事吧,听著也挺傳奇的。</br>但駱一航覺著,半真半假。</br>跨度長達兩百多年,經歷明清兩朝,還有混亂的南明,能有這麼順利?一直沒有斷?</br>再結合上桄桄爺一貫的愛吹牛,四真六假吧。</br>回到家里。</br>駱一航祭出法器——電腦,使用現代仙法——上網搜。</br>先找到了明朝在天漢的衛所。</br>搜到確實有衛所,具體位置現在雖然不詳,但肯定是有,而且不止一個。</br>據桄桄爺所說,領頭的是百戶,幾百號人,看規模應該是個“所”,還是最小的112人的百戶所。</br>幾百人應該是算上家屬的。</br>軍戶,屯田嘛。</br>明朝的衛所制度確實是延續到了明末。</br>不過嘛,時間上稍微有些小漏洞……(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