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後。
在奧斯陸城堡內,英格國王與埃林再次商議對策。隨著兩萬老幼進城,糧食消耗劇增,現已無余糧。即便用尸體抵擋,也撐不了多久,何況很多士兵們拒絕如此。
國王沉聲道︰“如今唯有強行突圍,再拖下去,恐全軍覆沒。”
埃林痛苦點頭,他早前提出此議被否,如今糧食耗盡,突圍難度倍增。士兵們多日食不果腹,體力大減,突圍勝算渺茫,但已別無選擇。
埃林迅速組織軍隊,挑選一萬尚有力氣的士兵,親自率隊出城打先鋒,強行殺出血路。
他們選擇中午時分突圍,而非夜晚。夜晚雖增加突圍幾率,但易因黑暗走散,慌亂中被敵軍逐個擊破,最終全軍覆沒。白天則視野清晰,目標不僅是生存,更要保存整支軍隊,以便繼續周旋作戰。一旦軍隊失散,再難聚攏。
出發前,英格國王對全軍講話,以悲壯語調告知將士們,最艱難的時刻已至。他們要打破封鎖,保存軍力,以圖東山再起,與敵再戰。
國王言辭激昂,卻見士兵們垂頭喪氣,多數心不在焉。他旋即明白癥結所在︰許多士兵的家人尚在城中,先前被放進來。而突圍計劃並未包含這些親人,他必須化解士兵的憂慮。
國王道︰“將士們,我知你們牽掛城中家人,但他們只是普通百姓,隨我們出城反增危險,留在城中反而更安全。
以我對敵人的了解,英格和埃斯泰因這兩位絕非濫殺無辜之輩,否則你們的家人早已遭遇不幸。
因此,即便城池失守,你們的家人仍會安然無恙。”
這番話其實無需他多言,士兵們心中也明白,但依舊無法消除他們對家人的憂慮。
很快,士兵們出發了。然而,當他們抵達城門口時,卻無法出城,因為通往城門的路兩旁擠滿了將士的家屬,不知他們是來送別還是打算跟隨。
見到軍隊到來,這些家屬紛紛跪地,哭喊著懇求︰“帶上我們吧,生死與共,不要拋下我們。”
國王怒不可遏,他早已將話說得明明白白,難道這些人不懂嗎?帶上他們如何突圍?只會全軍覆沒。
于是,他果斷下令︰“將這些人全部驅散,嚴禁跟隨。話已至此,再敢違抗者,格殺勿論。”
傳令兵將此令傳達後,士兵們默默流淚,卻無人敢反抗。那些百姓也並未離去,只是跪在路旁苦苦哀求,希望能被帶上。
既然國王無意帶上他們,百姓們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親人隨國王和大元帥開城突圍。
這一萬精兵作為先頭部隊,緊隨其後的是三萬幾乎喪失戰斗力的士兵,他們或是饑餓,或是傷員,但尚能行走,只能听天由命。
而那些無法行動或對突圍失去希望、不願離城者,則留在城中等待投降,若敵人不接受,唯有死路一條。
總計三萬軍隊,僅有一萬尚具戰斗力,帶著兩萬傷殘士兵,開始了英格國王最後的決戰。
城門大開,英格的姐夫埃林率軍沖在最前,身邊是五百精銳衛隊,這也是目前唯一保持戰斗力的部隊,亦是他的嫡系。
在被圍困的大半年里,這支軍隊直至最近也未出現食物短缺,體力相對充沛,因此擔任此次突圍的尖刀。
跟隨國王的是五百重甲騎兵,他們是國王的衛隊,更是精銳中的精銳,即便城中糧食嚴重短缺,他們也未曾斷糧。
重甲騎兵是此次戰斗的最大依仗,也是突圍成功的關鍵。他們簇擁著國王,誓死要將國王帶出城去。
國王同樣身著鎧甲,卻未騎馬立于中軍大旗之下——那是全軍的靈魂所在。以往作戰,國王總在那旗幟下,以便將士們知曉統帥位置,號令亦由此傳達。
但此刻,國王卻退至後方,因為他深知突圍途中,那面大旗必成敵人重點攻擊目標。
那里有他的貼身宦官、宮女和侍衛,讓人誤以為那是他的所在。而他則換上侍衛服飾,借此避開敵人視線,關鍵時刻或許能保住性命。
對此,只有元帥和他身邊貼身的五十名侍衛知情,其余侍衛,包括那五百重甲騎兵,均被蒙在鼓里,依舊忠誠地護衛著那桿大旗,誤以為那里便是國王的所在。
三萬大軍出城,朝早已列陣、嚴陣以待的敵軍陣地進發時,忽聞後方傳來哭爹叫娘的喧囂聲。
國王心頭驟然一沉,難道那些頑固的老頭老太太和孩子們,竟不顧他的禁令,強行跟隨出城了?真該死,早知如此,當初就該果斷處置,如今恐怕一切都為時已晚。
果然,他轉頭望去,只見無數百姓尾隨于隊伍之後,哭喊聲此起彼伏,呼喚著他們的孩子。在這些人的身後,城內的百姓也紛紛涌出,他們不願坐以待斃,渴望跟隨國王突圍,深知城破之後,敵人絕不會對他們手下留情,命運將無比淒慘。
因此,跟隨國王突圍尚存一線生機。這些人中,不乏年輕女子,她們尚能奔走,不願留在城中遭受破城士兵的蹂躪與欺辱。
這下,突圍的城民愈發混亂,其中不少是突圍士兵的親屬,原本就居于城堡之內,此刻也一並跟出。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準備突圍的士兵頓時陷入混亂,完全不顧隊形,部分人轉身奔向後方百姓,欲尋親人一同突圍。
于是,整個局面陷入一片混亂,哭喊聲在北風呼嘯中回蕩,城外亂成一團。往回跑的竟有不少是元帥親自挑選的突圍尖刀部隊,一萬大軍中,超過半數折返尋找親人。
國王的中軍亦有不少人回頭尋親。國王大呼不妙,但他明白,面對如此局面,已無力回天。
他立即命傳令兵通知元帥強行突圍。然而,不等傳令兵找到元帥,元帥已下達了相同的命令。與其坐等敵人趁亂進攻,不如趁此刻強行突圍,或許尚有一線生機。
然而,一直伺機而動的哈康和埃斯泰因,怎會給他調集兵力沖鋒的機會?他們等的正是這一刻。
趙桓早已提醒過他們,出城之際,若百姓跟隨,必然導致陣型大亂,那便是破敵的最佳時機。
哈康對此將信將疑,在他看來,國王英格素來果決,絕不會心慈手軟,定會提前防範,不讓進城百姓成為突圍的累贅。
可惜,他高估了英格。趙桓則是依據後世對這場戰役的描述,深知英格國王在此事上的失誤,導致那二萬進城百姓成為最大拖累,最終導致突圍失敗。
如今,哈康和埃斯泰因目睹眼前的一切,終于信服趙桓的提醒無誤。敵軍陣型已亂,此時不出兵,更待何時?
喜歡重整山河,從穿成宋欽宗開始請大家收藏︰()重整山河,從穿成宋欽宗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