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山河,從穿成宋欽宗開始

第1689章 印度的茶葉和棉花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沐軼 本章︰第1689章 印度的茶葉和棉花

    主要原因是因為英國的殖民統治,英國是茶葉的主要消費國之一,英國人非常喜歡喝紅茶,加糖加奶,整個歐洲也普遍喜歡茶葉這種來自東方的飲料。

    所以在英國和整個歐洲,茶葉可以賣到很高的價錢,可謂供不應求,但是歐洲由于天自然環境的原因,並不適合大規模種植茶葉,因此茶葉主要靠進口。

    以往都是從中國進口茶葉,由于路途遙遠,運到歐洲價格非常昂貴,只有貴族和富商能消費得起,普通百姓只能喝質量很差的茶渣渣。

    英國殖民印度之後,發現印度的氣候環境非常適合種茶,于是憑借鴉片戰爭強行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對中國進行掠奪。

    其中也搶走了中國的珍貴茶種移植到了印度,並迅速推廣,在印度開闢了很多茶園。

    因為印度運送茶葉到歐相比中國距離會節省一半,費用就大為降低,也能從規模化經營和減少成本上獲取暴利。

    畢竟成本太高賣的價太高,消費市場就會很小,當降低成本之後,大規模推銷,能獲得更大的利益。

    在利益驅動之下,印度的茶葉迅速得到了推廣,不過印度人還是不怎麼愛喝茶,但是隨著英國殖民統治的推進,英國人強行把英國文化在印度推廣,其中包括英國的茶文化。

    經濟蕭條導致國際市場萎縮,于是英國殖民者想盡辦法將印度產茶葉在本地銷售,價格降得極低,這推動了喝茶在印度的流行,並迅速遍及整個印度半島。

    印度人喝茶習慣跟英國一樣,將紅茶煮開加糖加奶,所以蔗糖的需求量非常大,也進一步推進了印度在甘蔗方面的種植和加工。

    根據後世的印度茶葉和甘蔗的發展歷史,讓趙桓決定在印度迅速推廣茶葉和甘蔗的種植生產加工。

    這主要出于三個方面的考量。

    首先,趙桓面臨的情況跟後世的英國殖民者一樣。——從大宋將茶葉送到歐洲,路途遙遠,成本昂貴,但是從印度將茶葉送到歐洲,路程將會減少一半,成本也就相應的會下降一半。

    由于中世紀在歐洲只有上流社會才有錢消費得起茶葉,百姓只能眼巴巴看著。

    而趙桓要從歐洲賺取銀錢,茶葉是主打產品,必須要降低成本才能迅速推廣,統治整個歐洲,讓茶葉進入歐洲的千家萬戶,讓每個普通歐洲人都能消費得起茶葉。

    歐洲茶文化的普及,也是在十八世紀印度茶葉種植大規模推廣之後,因為來自印度的茶葉大量涌入歐洲,導致歐洲市場茶葉價格大幅下降,普通百姓也能消費得起了。

    現在,趙桓就是要將近代才在歐洲盛行的茶文化提早到中世紀大宋時期就在整個歐洲推廣,因此必須開闢印度這個第二大茶葉種植地,來作為提供歐洲茶葉的主要供銷地。

    第二個考量是擠佔印度半島的糧食種植的空間。

    兩年之後整個印度會爆發一場特大饑荒。

    趙桓要人為的加重災難。

    只有在大的災難降臨時,為了生存百姓才會心甘情願的登上大宋的這艘大船,去為大宋生孩子,去為大宋海外的疆土開墾荒地,建立第二家園。

    這是皇帝趙桓的人口計劃的一部分。

    第三個考量是增強印度半島各王朝的這些人對大宋的認可和認同,從而接受歸化。

    畢竟茶文化是大宋的招牌,推廣大宋的茶文化是歸化必不可少的一環。

    在後世,英國殖民者成功的把英國的茶飲文化推廣在了印度,使印度對英國文化開始逐漸接受,這樣的殖民過程是可供借鑒的。

    趙桓耐心的把自己的用意向吳敏做了解釋,吳敏明白了,雖然他清楚了皇帝的用意,可是並不看好皇帝的計劃。

    因為到目前為止整個印度是大陸就沒見到有什麼地方種茶葉的,皇帝要用兩年時間將茶葉推廣到整個南亞次大陸,難度是非常大的。

    不過這也是他的一個挑戰,皇帝已經把難題擺在他面前,作為臣子他就要想盡辦法去解決這個難題,實現皇帝的意圖,才是他做臣子的本分。

    好在大宋有的是錢,用錢來砸在貧瘠的南亞次大陸上,只要有錢開路,就沒有辦不成的事。

    所以吳敏躬身道︰“臣明白,臣一定在兩年之內將茶葉在整個印度半島推開,使茶葉成為印度半島的十幾個王國的主要農作物。”

    趙桓微笑,擺擺手說道︰“應該說是主要農作物之一,因為還需要推廣其他的經濟作物,比如棉花和甘蔗。”

    棉花在印度很早就開始種植,幾乎是隨著印度文明的出現而出現的,就跟養蠶在中國很早出現一樣。

    在趙桓將棉花從海南島引進到長江流域,並在全國推廣之前,大宋還沒有棉花的種植,也就沒有棉布。

    在布料發展史上,大宋跟歐洲很像,宋朝之前,普通百姓主要使用的布料是亞麻縴維制作的亞麻布,又硬又粗糙,而且不保暖。

    當然,上層人士,皇室貴族、官宦人家,有錢商賈所使用的蠶絲制作的絲棉綢緞,那東西極為昂貴,普通百姓可消費不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棉花引進之後,棉布的紡織迅速在大宋推廣。

    在同一時期,南亞次大陸的古印度,棉花種植已經遍布各地。

    棉織品也成為印度百姓的主要衣著布料,同時出口到了歐洲。

    但是由于印度海外貿易相對比較落後,使得棉制品對歐洲的出口一直處于低水平。

    並且由于印度非常熱,大部分地區並不需要棉花作為御寒的,所以棉花產量並不高。

    因為國內需求市場不需要這麼多棉花,而趙桓卻要擴大棉花的種植,當然不是解決當地棉制品及棉花用料市場,而是用于出口歐洲。

    歐洲的寒冷多雨的溫帶氣候環境並不適合棉花的種植。所以除了在西班牙等南歐天氣炎熱地區有少量種植之外,整個歐洲大陸幾乎看不到棉花種植以及棉制造業的任何痕跡。

    中世紀的歐洲使用的布匹主要來自于羊毛和亞麻,並有少量的棉花及棉制品從印度進口,以及傳統的絲綢之路運送來的來自東方中國的昂貴絲綢,那主要用于有錢的貴族和上層人士。

    中世紀的歐洲普通百姓使用的是混雜著羊毛和亞麻編織的布匹,既粗糙也不保暖,所以他們的冬天是十分難捱的。

    因為要干活,又不可能天天圍著火爐,所以棉花一旦大規模運送到歐洲,將會有廣闊的市場。

    當然有棉花支撐出來的棉紡織業也會大受歡迎。

    印度半島非常適合種植棉花,現在全球的十大棉花生產國中,印度僅次于中國排在第二,所以皇帝趙桓要在印度大規模推廣棉花種植,符合當地的環境,也有廣闊的市場。

    當然這個市場的開闢主要是基于大宋強大的海外運輸能力,棉花也將會成為皇帝用來奪取南亞次大陸上水稻、小麥等 糧食種植空間的主要武器。

    通過大規模推廣棉花種植,並用高格刺激當地人種植棉花的熱情,就不會有人去種價格低廉的水稻和小麥,這是釜底抽薪之計。

    喜歡重整山河,從穿成宋欽宗開始請大家收藏︰()重整山河,從穿成宋欽宗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重整山河,從穿成宋欽宗開始》,方便以後閱讀重整山河,從穿成宋欽宗開始第1689章 印度的茶葉和棉花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重整山河,從穿成宋欽宗開始第1689章 印度的茶葉和棉花並對重整山河,從穿成宋欽宗開始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