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劉信所言,人家關門閉戶,黑燈瞎火,已經咪西咪西。
這種情況扣響怎麼看都有點不大地道,朱見深在坤寧宮門口站了站,也沒有要叫門的意思。
最後離開了。
把劉信看得一愣一愣的,不懂這人抽了哪根經,莫不是最近忙昏頭了,跑出來吹吹冷風清醒清醒?
知鳶不知道他的突然到訪,也不知道夜半來人幽魂半晌。
這之後,她依舊成日里處理處理宮務,閑來垂釣听歌,偶爾去教場跑跑,溜達溜達看看汪直的學業……過著沒有宮斗的舒坦日子。
時間一長,太後也不催生了,不過她開始催人了。
“皇帝啊,你如今年逾二十,可膝下依舊空空,先帝爺同你一般年紀的時候,可是已經有了你了”。
朱見深面色寡淡,“母後之意是?”。
周太後見他不似反感,便繼續道“不若提出幾位淑女上來?”。
淑女乃大選出來,非嬪非婢,類似民間通房,只是不用干活。
朱見深眸色加深了一瞬,端起茶杯喝了一口,突然鬼使神差的問了一句“此事皇後知道嗎?”。
周太後一臉莫名,不過沒多想,又道,“皇後向來大度賢惠,想來也是這麼個意思”。
太後還真沒瞎說,她的確提過,皇後當時的表情不要太贊同,都開始當場挑人了。
朱見深細心多思,觀太後表情都能窺出一二不對,臉色一下就不好看了。
直接起身,“母後,這事不急,古來立嫡立長,為免將來兄弟蕭牆,嫡子未出之前,其他還是算了”。
周太後“……”。
你說得冠冕堂皇,你倒是跟皇後生一個啊?
她不想要嫡孫嗎?
她要不起啊!
出了慈寧宮的朱見深徑直去了坤寧宮,還沒進門就听里邊歡聲笑語。
進去一看,院子里圈出了一塊地盤,他的皇後正在玩投壺。
當!——
進了一支。
當!——
又一響,再進一支。
他的到來並沒有興引起任何關注,陽光下她投得很盡興,身旁陪同著殷切切的汪直。
麥芽色的健康皮膚,五官精致,身形修長,才不過十歲出頭的年紀,整一個小黑臉,擱那兒笑得多麼諂媚。
朱見深看著尤其不舒服。
不舒服的他上去一把拽住了知鳶往殿內走去,汪直先是一愣,隨即便要跟上,被劉信眼疾手快攔住,並熟練示意人把門關上。
里邊兩位主是又要開小會了。
汪直狼崽子似的不是很好鉗住,“放開!”。
劉信黑了臉,“哎喲∼我說小汪子,里邊兩位主有事兒要辦呢,你進去做什麼?”。
汪直到底不是剛來什麼都不懂的時候了,每日高強度的學習,接觸得東西越多,通曉的事便越明。
他臉色極度陰沉的停下了動作,而後尋了個位置蜷在門口等著。
全不知屋內讓劉信說得曖昧不清的兩人正襟危坐,像是在談判桌上的男女。
知鳶不明所以,“皇上?今日過來可是有什麼要緊事?”。
怎麼突然又發病了。
二人如今算是合作關系,她拿錢辦事管理後宮,能和睦自然想和睦下去。
還有一個坤寧宮的底下人要養著呢,尤其汪直,可費錢了。
朱見深抬眸瞧了眼她依舊澄澈的目光,時至今日都並無半點旖旎。
一股無力感驟然襲來,“皇後……今日母後提及,宮中需要嫡子了”。
知鳶不以為意,她每天都听啊,很稀奇嗎?
“母後就是叨叨兩句,皇上別放在心上,過後就好了”,知鳶甚至跟他分享應對措施。
朱見深心梗到不行,好半晌了才說,“其實,……其實,朕也覺得是時候有個嫡子了”。
知鳶“……”。
她約莫明白他什麼意思了,只是她沒打算接下這茬。
“嫡子庶子不都是天家血脈,皇上實在不必分這麼細,若是後宮能有哪位後妃懷孕,我定會為皇上好生照料”。
朱見深轉過頭,盯著她,“朕還是覺得嫡子好”。
知鳶裝聾作啞,選擇性截取,“要不,听從母後的意見,從淑女中提上來幾位為皇家開枝散葉?”。
朱見深耐心告罄,倏的起身靠近,“阮知鳶,朕的確有做的不對的地方,但這兩年朕已經在盡力彌補,從未有一次下過你的意”。
這知鳶自然領受,所以她後來不也跟他好好說話了嗎?
但一碼歸一碼,她始終忘不掉最初的疙瘩,而且沒有意外的話,這輩子都忘不掉。
她很記仇。
見她不答,朱見深索性挑得更明白,“阮知鳶,你已經嫁給朕,我們是夫妻”。
知鳶吊著腦袋,始終不開口,要說就是讓他找別人生,或者你真動手我也攔不住。
話里話外的意思要麼你強來,要麼換個人,整得朱見深徹底沒了脾氣。
劉信再見自家主子出來的時候,那頭頂明晃晃感覺一片烏雲密布,還帶閃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後面精彩內容!
這之後,朱見深好像覺醒了完全的政治機器性能,雖說以前也勤政,但不似現在這樣瘋狂。
不過好像也說的通,他登基不久,先是大刀闊斧整頓朝綱,對外又連年戰爭,加之天災人禍。
如今弊端一一暴露,最不容忽視的便是財政危機。
朱見深開始著手對經濟進行改革
裁撤冗官,削減宮廷開支,清丈土地,推廣折銀征收,如此不僅適用于白銀流通趨勢,且還促進農產品商品化,以及貨幣和地租的發展。
改革鹽法和漕運,放松對工商業的控制,有限度的開放海禁,在廣東福建設立司舶司,允許外國商船在指定港口進行貿易,以此征收官稅。
把重農抑商調整為農商並重,還在西北邊疆推廣軍屯制度,讓軍隊自給自足,減少朝廷的糧餉開支。
加強茶馬古道的管理,以茶葉換取蒙古藏族的馬匹,既保障邊防,又促進邊疆貿易。
一系列經濟改革環環相扣,使得經濟復甦,商業繁榮。
尤其景德鎮瓷器,甦州的棉紡織業都在此年間崛起,甦州的盛澤鎮在明初之時不過五六十戶人家,到現如今盛澤鎮的絲綢業已逐漸繁榮。
將近十來年的勵精圖治,整個大明王朝終于再度穩定。
而相應的,知鳶也從十五歲的小豆芽菜成長為雙十年華的成熟女子。
一身華服盡顯雍容,精致的妝容上添了些許從容,也少了幾分清冷。
琥珀抬起小臂,“主子,今日可要去藏書閣,或是教場?”。
近兩年知鳶增了個習慣,不是沒日沒夜的看書,就是沒節制的跑馬。
她抬頭瞅了眼天色,“去……教場吧”。
喜歡綜影視之炮灰不炮灰請大家收藏101novel.com綜影視之炮灰不炮灰101novel.com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