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我們…內個……你能讓我們去你單位游泳館游泳嗎?我們保證再也不搞破壞了。”
半大小子話說的磕磕絆絆,動作扭扭捏捏,好像挺靦腆似的。實際上眼神賊兮兮的瞅曲卓,還捎帶著觀察老太太的臉色。
老太太以為小猴崽子是來道歉的,沒想到一句道歉的話沒說,淨想著玩兒了,眼底的笑瞬間沒了。
半大小子立馬看出老太太不高興了,一時間有點慌,斜歪的站姿毫無過度的變成規規矩矩。
又偷眼觀察老太太的表情,確定好像真生氣了,低著頭不敢吭氣,但也不舍得放棄這個難得的機會……
大院里的孩子就這樣,跟外面的孩子比,膽子大到都沒邊兒了,但也更會看臉色。
主要是,那些對外面孩子來說只存在于電視、廣播、報紙上的大人,是他們生活中幾乎每天可見的,活生生的長輩。早就沒有了距離和神秘產生的敬畏感。
尤其是曹老,喜歡孩子,慈祥,雖然也擺威嚴臉兒,但幾乎不會真發火,對一幫猴小子沒多大震懾力。
但真要拉下臉,必須立馬表現的規規矩矩的,因為這是規矩。是自幼養成的,刻在骨子里的行為規範。
一個個的都非常清楚什麼樣的場合,應該做出什麼樣的表現。落在外面人眼中,好像格外懂禮數似的。
至于之前闖的禍……不是已經挨揍了嘛,等于事情已經翻篇兒了。
這種認知,主要是外面的人,一直以來都對他們格外的寬容。也可以說,認為對于龐大到無邊無際的公家來說,那點小損失不值一提。
我都挨揍了,也保證以後不再霍霍了,就沒有還揪著不放的道理。道歉的話不是不會說,但家里大人沒有特意交代,就沒有必要說。
好吧,也是冒頭的這個,骨子里其實是個蠢的。
要是換個聰明的,就沖曹老在一旁看著,開口第一句也肯定是道歉的話。要多誠懇有多真摯,讓曲某人不好意思不答應。
沒辦法,“靈性”這玩意是娘胎里帶出來的,後天再怎麼教也差點意思……
“再也不搞破壞了……”曲卓俯下身看著臭小子︰“你的意思是,你搞過破壞?”
“……”臭小子愣愣的看著曲卓,腦子里分析著听到的話,下意識抬頭撓了撓頭。
“跑~跑~快跑~”
躲在樹叢後面那個是聰明的,已經意識到情況不妙。焦急的用氣音兒提醒同伴。老太太和曲卓看過去,小兔崽子縮著脖子貓著腰,野兔子似的跑了。
在曲卓面前犯傻的也醒過神了……眼前這家伙應該還不知道呢!
再看曲卓已經變得一點也不和氣,甚至很危險的眼神,心里一慌,轉身就跑。
跑出去沒兩步,一個急剎停住,沖著曹老深鞠躬︰“曹奶奶再見。”
“見”字出口時,一條腿已經甩出去了。話音落下,撒丫子就 ……
“唉~”老太太看著迅速跑遠的兩個孩子直嘆氣。
曲卓猜到了“你單位的游泳館”是家里的游泳池,很想知道小兔崽子跑自己家去搞了什麼破壞,但現在不是問的時候。
因為,剛扶著老太太消食走幾步的功夫,在聊正事呢。
堂堂大老板和三號,開口閉口總關心某人賺了多少錢。連跑去港島那幫人手里的幾個子兒都惦記,那麼丟人呢?
不是丟人,是問題真的非常非常的嚴重。
雖然現在十一月還沒完事呢,但今年的很多數據已經大致匯總了……赤字超過一百七十億。
不但將歷年財政積存的八十多億消耗的一干二淨,還向中行透支了超過九十億,創下了60以來的新高。
這已經是一個非常可怕的數字了,但還不是全部。
<f)的廣義統計方式,將外貿逆差和已確定但還未支付的引進項目全算在內,赤字超過兩百億美元。
造成這一可怕數字的根由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條,是超過七百萬的返城知青和同樣超過七百萬的城鎮固有待業青年。
眼下還沒有完成最終統計,總數字就已經逼近了一千五百萬。
就這,還不包括工作並不穩定,吃了上頓沒下頓的臨時工和農村過剩勞動力。
遠處的看不到,就京城眼皮子底下。秋天以前,沒工程硬安排工程,起碼讓很大一部分有個賺錢的活計。深秋後隨著工地陸續停工,街面上大量閑散人員再次冒頭。
不能怪一個個的不著家。
大多數家庭動輒五六口,房子就屁大點,在家也待不住呀。
都跑大街上無所事事的逛游,順帶著找找飯轍,撩撩閑,生事是必然。
現在,夏秋時干了幾個月的活兒,很大一部分兜里還有倆子兒。等再過倆月,兜里的錢花的差不多了,年關也到了……將會是怎樣的局面,完全是可以預見的。
怎麼就一下全放回來了,就沒考慮安置問題嗎?
不是考不考慮的問題,是妥協的結果。
去年彩雲的“火藥桶”不是個例,而是代表。代表著知青這一群體已經安撫不住了。再不往回放,必然會“炸”。
朱元璋老家的血手印,同樣不是個例,也是代表。代表著“隊”這一個概念,已經維持不下去了。
歸根結底,是眼下這屆班干部,威信遠不如上一批。這是無奈的事實,既然壓不住,就只能妥協。
而以上兩個壓不住,是存在矛盾的。
如果只是知青在下面待不住了,可以老的回來時,送新的下去。如此可以極大的緩解壓力。
但“插隊”的重點在于隊,由“隊”去承接城鎮的過剩勞動力。“隊”沒了,難道插戶嗎?
一家給分一個,然後命令︰人就放你家了,幫你家干活,你家管飯,每個月再給發幾個錢?
那不瘋了嘛。
所以,眼下的局面,是不得不的妥協的結果。
這還只是城鎮呢,農村同樣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
至于解決的辦法,無非是想盡一切辦法的創造勞動崗位。但工廠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需要先投入,大筆的投入。
也不是立項後瞬間就能拔地而起,立馬開始招工的,需要建設周期。
于是,眼下的情況就出現了。
錢花超了,工廠還沒影呢。
起帶動作用的工廠都沒影呢,計劃中的關聯配套產業就更沒影了。
而一兩千萬待業青年,迫切的需要解決吃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