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走偏鋒的大明

第七百零九章 有意求名

類別︰歷史穿越 作者︰郁雨竹 本章︰第七百零九章 有意求名

    于謙第二天就頂著一對黑眼圈,精神奕奕的去找陳循要錢,要糧,要手令。

    賑災的錢糧當然不可能全部從京城運去,大部分還是從當地和附近的州府調動。

    朝廷在各地都有常平倉,只是沒有皇帝的旨意,不得輕開。

    所以于謙只需從京城帶上白銀和一小部份糧食,然後揣上手令就離開。

    離開之前,他還拜托陳循多照顧一下薛韶。

    陳循︰“……我听說了,你昨晚住在驛站,和薛韶抵足而眠,這才一夜,你們就這麼要好了?”

    于謙听出了酸意,連忙道︰“尚不及你,但他是個好官,當護著。”

    陳循揮手讓他趕緊走。

    于謙卻沒走,而是往外看了一眼後問他︰“開海禁的事,陛下是怎麼想的?”

    陳循也朝外看了一眼,這才壓低聲音道︰“陛下年少,尚有雄心,只需多加鼓動便可成行,但宗室那邊卻不好弄,海貿如今大半掌握在他們手上,加之有勛貴支持,更不願開海禁了。”

    于謙沉默了一下後道︰“蠹蟲蝕國,國庫每年給他們的俸祿、賞賜……”

    陳循手動捂嘴,低聲道︰“噤聲,你嫌現在還不夠亂嗎?趕緊賑你的災去吧。”

    于謙轉身就走了。

    陳循嘆息一聲,原地站了許久才去內閣。

    楊士奇死後,楊溥被提為首輔,而陳循升任戶部尚書,今年才進入內閣,是內閣里資歷最淺的。

    昨天散朝之後,內閣幾位閣老陸續被皇帝單獨召見,今天應該會輪到他。

    昨日在大殿上陳循雖未吱聲,但心里亦是贊同開海禁的。

    太祖皇帝當年海禁,一是當時天下初定,國內卻未平,無力對抗倭寇;

    二是當時的海貿並不能給朝廷帶來太多的利益。

    但今時不同往日。

    不能再走朝貢這一條路。

    當年三寶太監下南洋,百官之所以叫停,是因為花費巨大。

    哦,花費是國庫的,但帶回來的錢全都進了皇帝的私庫。

    國庫真的承擔不起。

    雖然太宗皇帝說,那些錢最後也都充作軍資拿去打仗了,但……不在公賬,誰也算不清楚那筆糊涂賬。

    所以還是要開海貿,允許天下萬民參與其中,如此才能收關稅,要富,那也是富的國庫,國庫用之于民……

    所以,接下來就是怎麼才能從皇帝和宗室、勛貴的嘴里撕下這一塊餅子了。

    潘筠並不擔心開海禁的事。

    財帛動人心,銀礦的事已經江湖皆知了,朝廷想要攔住民意,根本不可能。

    朝廷不開海禁,會有更多的人化身為海寇跑去對岸挖礦。

    只不過,到時候攻守易勢,海寇登哪邊的岸就不一定了。

    潘筠幸災樂禍的點完糧食,一揮手道︰“夠數了,拉走吧。”

    村民們立即上前拉糧,回村後再分。

    小蘭猶豫了一下上前︰“廟祝,大春叔他們一家還在牢里呢。”

    一個老人連忙上來攔她,低聲道︰“廟祝能把我們救出來已經很厲害了,不要再為難她……”

    潘筠笑道︰“不為難,能救出來我自盡力救,若最後救不出來,那就說明不好救。”

    老人嘆息一聲︰“也不知道小井他們幾個能不能下來,若是投降,或許可以免死,也免得拖累我們。”

    潘筠︰“造反一事牽連甚廣,你們家中沒有人參加,應該牽連不到你們,領了賑濟糧就回去吧,把房舍整理好,看農田里的水稻能不能救一救。”

    老人應下,村民們相攜離開。

    潘筠通過武林盟購買的糧食和藥材陸續送到,不僅汾水村的村民,全縣受災的村民也趕來縣城領取物資。

    本來封禁起來的玉山縣城門大開,每日來來往往的災民填滿了街道。

    蔡晟沒想到自己拉來的資助還沒來得及換成糧食和藥材,潘筠就先拉來這麼多糧食和藥材,心中復雜不已,既高興又憂慮。

    他一邊讓師爺寫公文給州府,匯報他們玉山縣已經自己解決了賑災糧;一邊擔心潘筠趁此收攏民心,越發強勢。

    “你說,我命衙役去接手她拉來的賑災糧和藥材怎麼樣?”

    吳師爺連忙道︰“大人,她是以三清山的名義招來的災民和各里里正,並未通過縣衙,若是強制接手,只怕會惹惱她……”

    蔡晟惱羞成怒,甩著袖子道︰“氣煞我也,難道她想學王莽不成?歷來收買人心的皆是國賊!”

    “噓——”吳師爺小心的往外看,小聲道︰“您小聲些,縣衙里好多衙差小吏都去領了糧食和藥材,如今三清山名望極高,潘筠的聲望都遠超她大師兄了。”

    潘筠憑著源源不斷送來的糧食和藥材,成為了玉山縣及周邊兩鄰縣的名人。

    上至七十歲老人,下至五歲幼童,你可以不知道縣令姓誰名誰,但一定會知道給他們飯吃,給他們藥材防疫的人叫潘筠!

    無數的功德金光朝她飛來,因為在倭國殺戮太過被扣掉的功德值緩慢回升。

    王費隱趁著沒人的時候,拿著一些不好處理的寶藏出了一趟門,再回來時就把一張清單交給潘筠,道︰“我都安排好了,你看一下。”

    潘筠接過看。

    沒過兩天,江南受災的各地皆有道觀、寺廟做善事,他們廣布善事,不僅搭建了粥棚,還準備了不少糧食,災民可以拿上糧袋和戶籍領糧。

    問就是,三清山的潘筠道長捐助,和某某道觀、寺廟聯合賑災。

    百姓們領了糧食,都雙手合十的感謝道觀、寺廟,最後還要感謝一下捐獻錢糧的潘筠道長。

    然後,潘筠道長不僅成為了江南最善良的道長,也成了江南最有錢的道長。

    而受各道觀、寺廟的影響,各地士紳、富商和地主們紛紛慷慨解囊,都捐獻了錢糧。

    不論多寡,都是他們的一份心意。

    因而,本來破敗不堪,死氣沉沉的江南瞬間活了過來,到處是拆掉危房,搬動木頭修建房屋,清掃街道的人。

    昆山縣亦然。

    戴榮都準備好以死謝罪了,突然天降糧食,他一下又活了過來。

    “是一個叫阿信的人送過來的,說是他們家老爺為家中老人做善事,所以運來了十車的糧食。”

    戴榮高興不已,連聲道︰“好好好,快把家中剩下的那壇酒拿來,我要請這位阿信兄弟吃酒,從今以後他就是我的好兄弟。”

    “大人,那晚上我們還去常平倉偷糧食嗎?”

    “閉嘴!”戴榮小心的往外看了一眼,小聲道︰“偷什麼偷,那是放糧,我拿了巡察御史手令的……不對,我們沒偷,回頭災情一過,立即想辦法買糧補上,偷放糧的事就我們這幾個知道,不許外傳。”

    “是。”

    戴榮是個很靈活的人。

    雖然薛韶留了手令,但他覺得,與其把責任推到薛韶頭上,不如先偷放糧,手令拿著,若事敗,再拿出來保命;

    若他事後補上糧食,抹平了賬目,那就是小舟從此逝,再無人得知。

    他這兩天正天人作戰,到底是把責任推給薛韶,還是自己扛。

    他都快自盡謝罪了,突然有糧來,可見老天爺還是眷顧他的,不舍得他死。

    戴榮喜滋滋的去接糧。

    陳文正通過手下的兵四處散糧,他有天然的優勢,因為他有水師的人脈。

    只要借口幫富商運糧,出一點小錢,他們就能把糧食從山東和廣東運到江南來。

    山東的糧食賑濟南直隸和浙江,廣東的糧食則運往江西和福建。

    潘筠不知道,她請武林盟購買的糧食有近三分之一是通過陳文的手進的。

    所以,朝廷的賑濟糧沒到,江南軍民便自救起來,等于謙緊趕慢趕到達南直隸時,災民臉上已現笑容,道路兩旁依舊有數不盡的乞丐和流民,卻都不閑著,而是都擼著袖子幫忙清理倒塌的房屋,

    于謙了解到實情,不由道︰“正當眾志成城。”

    然後就決定去江西見一見這名名揚江南的潘筠道長。

    他倒要見一見這個能讓皇帝頭疼,又讓薛韶小友贊不絕口的人。

    她如此宣揚自己,注重名聲,攬取聲望,是有意求名,還是無意為之?

    匆匆趕到玉山縣的王質此刻便坐在一個茶棚里問潘筠同樣的問題︰“潘道長如今聲望直沖雲霄,是有意求名,還是無意為之呢?”

    潘筠剛送走一波災民,渴得直接抱起茶壺噸噸喝水。

    喝舒服了,她這才放下茶壺,長舒一口氣,坦然的回答道︰“有意的。”

    王質沒料到她如此坦誠,臉上多了幾分笑意,笑問︰“你一個道長,求名作什麼?”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劍走偏鋒的大明》,方便以後閱讀劍走偏鋒的大明第七百零九章 有意求名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劍走偏鋒的大明第七百零九章 有意求名並對劍走偏鋒的大明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