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稅之下,良民們表達憤怒的唯一方式,便是逃離。
逃離這片生他們養他們、卻讓他們再看不到希望的土地。
好在河北山東本就四戰之地,百姓想逃,官府委實很難攔得住。
首選自然是太行山。
只是兩年之前,太行山便不再接納流民入伙。
太行山易守難攻,但是四周一旦被封鎖,也很難得到外面的資助。在小六徹底清理收編了隱藏于太行山之內的各路真正山匪之後,憑著山區之內不多的田地,太行山已經養不活太多的人。
有人便向北進入漠南草原,也有人向西逃往陝甘之地。
更多的人,則是尋機往渤海沿岸或是山東沿海逃竄。只要見到海,便會有海船前來將其接走。
只是在逃亡的途中,難免被官軍截殺。十成之中,能順利逃到海邊的不過一半。這一半又能躲著過當地巡檢的,最多也只有兩三成。
有心存良善的官府,會對這些流民睜一只眼閉一眼。也會有日月島軍突襲沿海的官兵,上岸接應這些逃亡的流民。
這些順利上船的絕大多數人,都被遷往東北遼陽行省南部或是高麗北部。給田給地乃至免費發放農具,予以安置。
佔據遼陽行省南部的大部分城池之後,那木罕將主要的精力放在對各州各府的精細化管理之上。而將繼續向北拓展的任務,移交給了日月島直管的“渤海閣”。
兩年時間,這個總部設于婆娑的渤海閣,已經發展成為一個擁有近十萬伙計的龐然大物。不僅組建了自己的馬隊、車隊、船隊,還接管了原屬朝廷的驛站。並將驛站建成融客棧、倉庫、兵寨為一體的小型堡寨。
並定期舉辦圩集,以吸引周邊山里的雜胡百姓前來買賣交易,互通有無。
以此為支撐,貿易網絡漸漸向行省北部拓展。
渤海閣所有的伙計,下了馬便是笑眯眯的商人,上馬之後就會成為一支戰力不錯的騎兵。
這支騎兵的目標,並非是剿殺強盜匪徒,也不會為官府追殺作奸犯科的歹徒。其主要目的,一是保護商隊的利益,二是無條件驅逐早已滲透在東北各個角落的畏吾兒商人。
蒙古人卻不屬于商隊必須要打擊的對象。沒有畏兀兒人的慫恿與幫助,天下絕大多數的蒙古人都會變成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憨厚牧民。再給他們幾年的時間,大概又會恢復成豪爽耿直的模樣。
與那木罕一樣,大部分的�`軍將士,都從武職轉為文職。無意為官之人,便可以憑著戰功換取土地,成為農場主而享受退役的悠哉日子。
三年多的時間,日月島軍通過高麗這個絞殺場,訓練出無數的戰兵。
但是如今練兵的效果已經越來越差。
最具韌性的高麗兵,早已失去了戰意。許多人直接化為咸魚,任日月島兵如何挑逗,也不願應戰。只是眼睜睜地看著國土,被一點點地蠶食。
于是渤海閣的商隊便承擔起繼續向高麗南部開疆拓土的職責。
卻不僅只是以武力的方式。
而是一手糧食,一手長槍,或夾以火炮,或施以重利。在高麗本就殘破的土地上,將其防線徹底撕碎。
高麗已經如同一個衣不蔽體的老婦,連勉強遮羞的衣物也已所剩無幾。
經濟與軍事上的雙重碾壓,加上外援被徹底斷絕,高麗的滅亡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
然而,高麗王室卻是投降無門。
因為日月島接受投降的門檻,讓他們根本無法承受。
所有高麗的王室成員,無論男女老少,都必須遷出高麗接受流放。或去瓊州挖礦,服滿一定年限的勞役之後,可以轉為自由身于瓊州安置。或是在日月島給予一定物資的支持下,去台灣與野人爭奪生存的權利。
所有的高麗士兵都必須無條件放下武器,至少為奴十年。
王室依然想掙扎著以求取最後的顏面,在死亡線上煎熬了許多年的百姓,卻已經紛紛踏上求降的道路。
懂漢語的,至少為奴三年,不懂漢語的為奴五年起。
為了保護這些率先為奴的高麗人,日月島還制定了相當詳盡的法則。在每一座城池都設有高麗人保護協會,所有奴僕的雇佣都必須在此協會登記在案。若發現私自雇佣奴僕的情況,主家得承擔所有的後果。
在雇佣期間,主家必須支持一定的薪水,提供必要的食宿條件,不得隨意殺害。服役期滿後,高麗人便可以擁有同漢人一樣的權益與地位。
自這個制度頒布半年以來,便有十數萬的高麗人拖家帶口,涌向北部失陷區。
一時之間,供需嚴重失衡。導致渤海閣不得不出動大量人力物力,先行安置這些降民。而後再將其分批運往江南諸省,向礦場、造紙場、印刷廠、造船場等需要大量人手的作坊主推銷。
這自然不能算是奴隸的販賣,渤海閣收取的只是中介費以及為這些降民預支的食宿與交通費。
而作坊主則得到了吃苦耐勞的工人。
只是江南畢竟還不是日月島的江南,所有的規章制度之下,難免會有許許多多的漏洞存在。
欺男霸女、作惡多端者依然層出不窮。即便是漢人南人,依然不可能完全擺脫被欺被辱的命運。
更何況是這些無依無靠的異鄉人。
以管理這些新來的以及正準備大量新來的異鄉人為由,甄鑫開始推動江南諸省刑律條文的重新制定。
這是個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而且,日月島畢竟只是在名義上代管江南,無權頒發新的“律法”。因此,只能是以“暫行管理條例”在諸省開始試行。
由此在杭州專門成立了一個復核衙門,稱“江南總理府”。由謝翱為首任總理,任期兩年。
總理府目前首要的任務,便是負責“江南暫行管理條例”的監督與實行。
只要在江南入籍之人,無論官民商兵,不分良人貴賤,都在此條例的管轄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