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高祖劉邦︰這才有意思嘛,流亡皇子歷經苦難終于回歸祖國登上大寶斬殺仇人,簡直讓人熱血沸騰!】
【秦始皇嬴政︰劉邦,你是最近小說看多了?】
【明太祖朱元璋︰漢高祖說的這個劇情還是挺有意思的,趕明就讓大明的小說家們寫一本。】
【元世祖忽必烈︰……你們別鬧了,朕現在頭疼著呢。】
【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哈哈,之前朕頭疼的時候也沒人說啥呀,你就好好體會一下這種爽感吧。】
金幕中,視頻繼續播放著。
【和世?出逃察合台汗國後,他的弟弟圖帖睦爾依舊還留在大元,只是被流放到了瓊州島。】
【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里,壽山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想要解決一個元朝開國以來就有的巨大問題——財政虧空。】
古今中外,除去被外敵征服的因素後,所有王朝、國家滅亡的原因都是因為財政危機,無一例外。
大元帝國的財政危機之所以形成,有著多方面的因素。
作為游牧帝國,蒙古人燒殺搶掠都是行家里手。
但等真的把地盤打下來了,需要治理的時候,蒙古人就抓瞎了。
以前大家都在草原上放羊,有什麼需要就是以物易物,用牛羊馬來換取物資。
現在拿了中原,需要管理中原的財政系統,咋搞?
答案就是不會。
財政系統這個東西,從大秦到現在已經一千多年時間,早就變得非常的精密。
按照常理,用漢人來搞就是最好的選擇。
但忽必烈經過山東叛亂後,心中對漢人產生猜忌,于是就找了另外一批人。
那就是常年在西域經商,以隨軍商人跟隨著大蒙古帝國軍隊南征北戰的諸多西域商販。
由于這些商販都是異族,眼楮和東亞傳統的黑色不同,故而就被稱之為“色目人”。
但事實證明,色目人或許會經商,但面對華夏財務這麼一個究極命題時,他們也搞不懂!
此時另外一個問題也出現了。
蒙古人南下之後,佔領了中原大片土地。
這些土地被忽必烈按照慣例,賞賜給了諸多有功之臣來當封地。
假如是華夏漢人的新王朝,這些開國功臣們肯定就和老祖宗們一樣,用封地來種地。
但大元這些蒙古人開國功臣懂什麼種地?
他們對種地嗤之以鼻︰“漢人會種地又如何?現在還不是只能成為我們蒙古人的奴僕?”
蒙古貴族們就把這些耕地拿來當馬場,進行他們傳統的放牧。
華夏王朝最重要的稅賦來源是啥?
就是男耕女織的農業社會下上交的各種稅賦。
現在老百姓連耕地都沒了,哪來的賦稅?
不專業的色目人,再加上蒙古貴族們把耕地改造成馬場。
雙管齊下,大元的國庫自然也就比之前華夏任何一個朝代的經濟收入都要更差了。
這個問題,忽必烈作為開國之君已經意識到了,也是真想解決的。
可還沒等他整明白這個道理呢,他就死了。
忽必烈死後,到鐵穆耳即位。
鐵穆耳作為守成之君,自然是原封不斷地把弊端都給繼承下來了。
于是這財政的窟窿就開始變大。
好在鐵穆耳繼承的是開國一代的基業,還是有點家底的。
當了十幾年皇帝的鐵穆耳翹辮子之時,這個窟窿只是擴大,還不到沒救的地步。
真正讓這個問題變得極其明顯的,正是壽山的哥哥——元武宗海山。
海山當年憑借漠北大軍南下,迫使已經搞定了上都卜魯罕皇後集團的弟弟壽山讓出皇位。
從海山的角度來說,上都、大都這兩座都城中的大臣都不可靠,因為都和壽山聯手過。
海山只能用自己漠北大軍之中的將領大臣們來掌控朝局,並壓制皇太弟壽山。
升官晉爵自然不在話下,各種金錢、土地賞賜更是猶如流水一般。
偏偏海山這個人吧,他本身推行的“至大新政”就是要全盤蒙古化的,也就是說他對漢地的實際情況一點數沒有。
忽必烈的時候,賞賜給功臣的土地一般都是十頃,或者幾十頃。
一頃地是一百畝,也就是說忽必烈賞賜的土地一般就是一千畝到幾千畝。
但到了海山這個心里沒數的皇帝眼里,他一看地圖,一拍腦袋。
朕的大元幅員萬里,幾十頃地算什麼?
至少一千頃起!
一千頃是什麼概念?
十萬畝!
也就是說,海山賞賜給一名功臣的土地,就相當于忽必烈賞賜給幾十名功臣的土地。
這樣一來,漢地本來就已經不算多的耕地,在海山的慷慨中急速縮水。
那收上來的糧食田賦等不就更少了嗎?
海山還好大喜功。
為了表彰自己擊潰察合台,滅亡窩闊台的功績,他在上都、大都兩處京師都修建了富麗堂皇的宮殿、園林。
這一來,國庫里本就不多的錢糧就嘩嘩地流出去,眼見著便要沒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好在上天還是給了大元機會的,在財政方面瘋狂開倒車的海山只當了四年皇帝就死了。
壽山上位後,立馬就停止了大都、上都修建宮殿園林的浩大工程。
看著好像是要變好了,但……其實沒有。
道理也很簡單。
壽山也要封賞功臣啊!
自家哥哥海山一次給了十萬畝,壽山如果給個幾千畝,像話嗎?
壽山還想讓大臣們支持自己廢掉和世?,立親兒子碩德八剌為皇太子呢。
壽山明知道這樣的封賞不對,但為了收買人心,他還是捏著鼻子,又十萬、幾十萬地封賞出去了。
元朝僅剩不多的耕地,又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