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尚書……”
“袁閣老,稍等一下!”
袁可立剛開口,就被李若漣打斷了,而後看向歐振︰“要不要讓他出去回避一下?”
“不用,此事還需要他向鄭芝龍轉告!”
袁可立擺了擺手,隨即又看向畢自嚴︰“畢尚書,你有沒有想過海外強國也不少,為什麼西班牙等國能殖民海外諸國?”
“啊……”
畢自嚴被袁可立話題的忽然之間的轉變給搞懵了,倒是一直思索的崇禎卻是瞬間明白了袁可立所說的第三手準備,這倒是與他的有些想法有些不謀而合了。
但他並沒有立刻回應,而後是看向王承恩︰“立刻讓方軍派人傳工部尚書範景文、禮部尚書劉宗周、歷局掌司徐光啟、
農業研究院院長宋應星、岐黃研究院院長張景岳、火器研究院院長畢懋康和孫元化,讓他們立刻進宮!”
說完後,又看向袁可立、畢自嚴︰“咱們也聊了個把時辰了,先喝杯茶、吃口點心,出個恭、透透氣,休息一會兒,順便等等他們!”
“臣等遵旨!”
畢自嚴等人沒有搞清楚皇帝為什麼突然宣幾人進宮,但袁可立卻是明白了皇帝是明白了他的想法,想要召人一起探討或者說皇帝早已經有了想法。
六部衙門就在承天門外,和皇宮是一牆之隔,禮部尚書劉宗周、工部尚書範景文兩人在接到傳詔後的半刻鐘內就到了乾清宮。
待他們看到殿中的幾人後怔了怔,袁可立、畢自嚴、李若漣三人在他們都不意外,都是朝廷重臣,尤其是李若漣,論信任程度可能比袁可立還要高,畢竟那是皇帝的眼楮。
可門口站著的青年是怎麼回事兒,尤其是內閣大臣、幾部尚書都在的情況下。
最大可能是錦衣衛的人。
同時傳禮部和工部、以及戶部尚書,那只有一個解釋,某個地方的社學郡學出了問題,而且很可能是學校的建築出了問題。
因為若是貪污腐敗等問題,來的就是吏部、刑部幾位尚書了。
若是建築出了問題,諸如火災、倒塌等問題,造成了學生的傷亡,那問題可就大了,從上到下不知道要有多少官員和工匠人頭落地了。
一念至此,禮部尚書劉宗周和工部尚書範景文兩人臉色凝重了起來。
袁可立自然是看到了兩人的疑惑和凝重的神色︰“放輕松些,不是你們兩部的事兒,先等等其他人!”
听袁可立這麼說,兩人頓時松了口氣,但眼中還滿是疑惑之色。
在等待中,被傳召的幾人陸陸續續的進入乾清宮正殿,小聲的寒暄了幾句便安靜了下來。
等崇禎如廁回來,王承恩上前一步︰“陛下,除了宋院長外,其余人都到了,農業研究院那邊的人說宋院長這幾天一直在城外的試驗田那邊待著沒回來。
院中已經安排人去傳信了,估摸著至少的半個時辰才能趕來!”
“不用了,他的事兒比較重要,等事後再給他講一講也行,立刻派人去通知,不要打擾他!”
“奴婢遵旨!”
王承恩回應了一聲後,快步退出了乾清宮。
崇禎看著眾人︰“諸位愛卿,急匆匆召你們進宮是因為有些思考已久的想法借著今天的戰報事兒順便提出與諸位聊聊,听听大家伙的意見。”
說著看向袁可立︰“袁愛卿,你給大家伙兒先說說西征海外的相關事宜,然後再說說你的想法!”
“臣遵旨!”
袁可立拱了拱手,看向眾人︰“諸位,今天遠征海外的南海艦隊傳回了情報,已經完成了預定計劃……”
足足一炷香的時間,袁可立才將鄭芝龍從在馬拉喀什王朝與先遣錦衣衛匯合開始到撤退的整個過程以及實施的七心計劃講了一遍。
“漂亮!”
“干的漂亮!”
“鄭芝龍真是個大才!”
“是呀,年紀雖輕,但這格局和布局都是上上之選!”
“尤其是這七心策略可謂是步步緊逼、環環相扣!”
“你們亂不亂我們說了算,這話真是霸氣!”
“只要七心策略徹底落實,那麼全世界唯有大明一家獨大了,無論是軍事還是貿易都是如此!”
“恭賀陛下!”
“恭賀陛下!”
眾人大喜的議論過後,在劉宗周的帶領下朝著皇帝行禮恭賀。
或許大明的獨大所帶來的利益他們享受不到了,但他們的子孫後代以及大明的千千萬萬百姓可以。
讓大明強大起來、讓百姓們過上好生活,這不就是他們當官時的理想嗎?
現在終于實現了,他們能不開心嗎?
可這種事情和幾個研究院有啥關系?尤其是農業、岐黃、歷局,他們也做不了什麼吧!
“諸位,本閣覺得兩手準備還有些不夠,所以想到了第三手,在講第三手準備的時候,還是諸位先思考一下本閣剛剛的那個問題吧!”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之前有過一次分析,大致總結了五條原因!”
畢自嚴先是朝著朝著袁可立說了句,而後朝著崇禎拱了拱手︰“第一,對奢侈品與資源的渴求和商業資本主義的推動,東方的香料絲綢和瓷器,
但奧斯曼帝國壟斷陸路貿易路線,迫使歐洲尋找海上新航路,他們在美洲的阿茲特克(墨西哥)和印卡帝國(秘魯)發現了金銀礦,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憑借這些財富成立了東印度公司,成為了殖民擴張的急先鋒,雖然是公司,但實質上是國家的代理機構。
第二,政治與軍事組織優勢,西班牙等民族國家逐漸鞏固,王權加強,有能力資助大規模遠征。加上英法爭霸、西葡爭端使得殖民競賽白熱化;
第三,文化因素,天主教和新教均抱有傳教熱情,將殖民視為傳播文明與福音的使命;
第四,外部環境的機遇,這里面分為兩部分,一是疾病,歐洲人攜帶的天花、麻疹等病毒在美洲原住民中引發大瘟疫,死亡率高達九成,極大削弱了當地抵抗能力。
而同時期的大明、奧斯曼帝國等雖具備航海潛力,但因內斂政策或陸地優先戰略,未持續支持海外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