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這麼問吧,在國家危難時,商人們不願意捐銀子捐物資幫助國家渡過難關,而文臣武將們卻是有很多捐助家產、帶領子弟抗擊。
哪怕是國亡了也會自殺身亡呢?你們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
眾官員臉色又是一變,額頭冷汗都下來了。
哪怕是他們都是正二品的大員,掌控著大明的走向,但此刻听著皇帝的問話依舊心驚無比。
心驚之後則是思考著皇帝的問題。
“陛下,臣以為這是制度性上的問題,科舉制度造就了學而優則仕的終身依附關系,官員的功名、俸祿乃至家族榮譽全部系于朝廷,
我們可以說官員是食祿者。俗話說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第一個出聲的依舊是袁可立“而商人則是通過商業手段獲得利潤,與朝廷沒有深度的捆綁,是食利者。
食利者往往就有唯利是圖,趨利避凶,民間有流傳‘亂世購田不如藏金,藏金不如通夷’。”
“陛下,臣以為有道德上的壓力!”
禮部尚書劉宗周出班了“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文官集團的自我規訓,
朱熹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種理念通過《朱子家禮》滲透到官僚階層,
其次則是史書的編纂權掌控在士大夫手中,《宋史•忠義傳》記載478名殉國官員,而商人僅收錄一例。
常年累月的對商人看不起,以至于就算是商人忠義,也不一定會被記錄。
其三則是商人的道德豁免,儒家‘義利之辨’使商人先天背負道德原罪,反而獲得行為自由,這一點是官員們無法做到的。
歷朝歷代國滅後,新朝建立後當地商人出資建立忠烈祠以洗白自己,然後繼續做生意,毫無道德上的譴責。”
“劉尚書所言極是!”
兵部尚書侯恂出班接過話題“正是因為有了這種道德的約束,讓官員們處在難以抉擇的地步,
新朝若是請他們出來做官,他們做還是不做?
答應做官,那讓他們如何面對百姓?如何面對史書?
不做,那就是不給新朝面子,尤其是新朝局勢未穩的情況下,官員就是嘴不穩定因素,很可能就會出現登高一呼,山鳴谷應,這是當權者最怕的。
明著不好干掉,但暗地里有的是手段,與其連累家眷,不如自殺身亡。
一來保全了名聲,史書留名;
二來保全了家眷,哪怕是新朝統治者也不大會對這種人的家眷動手的,甚至還會表彰,以彰顯其仁慈和節氣,用以收攏人心!”
“對,除了這些因素外,新朝建立後要休養生息,恢復經濟,這些都要依靠商人們,只要在新朝進攻時商人沒有竭力幫助舊朝,新朝也不大會對其動手。
甚至說待新朝的勢力在城內站住了腳步,送點銀子糧食等等,可能還會得到賞賜等等,這種在歷史上並不少見。
當然了,也不排除,敵人進城就燒殺劫掠等等,但商人因為其流動性和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中理念,就會對這種很敏感,可能敵人還未到他們就逃走了。
兵荒馬亂,找個地方重新落腳就是了,憑借著藏好的銀子很容易東山再起的。”
……
“那你們有過為什麼百姓在國家即將滅亡時,大多都是選擇逃亡而非抵抗呢?”
崇禎見眾人分析的差不多了,再次拋出一個問題“按理說,一個國家的人口數以千萬計,敵人進攻的軍隊也就是十幾二十萬,遠的咱們就不扯了,就以我大明一朝為例,
庚戌之變,俺答汗率軍率軍犯大同,而後從古北口進攻北京,所來不過四萬騎兵而已,
竟然還被圍困八日,殺掠男女二十萬,掠奪牲畜二百萬頭,焚毀公私廬舍八萬處,蹂躪田禾數十萬頃,搶奪衣物金錢更是無數。
可從大同到北京城、通州這一帶有多少百姓?四十余縣,十余衛所,至少兩三百萬之多,即便是騎兵再厲害,這兩三百萬百姓還弄不死他們?”
“是害怕還是沒有那個能力,還是不想、不願意?估計都有。”
“害怕是真害怕,畢竟怕死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凶殘的蒙古騎兵,但不代表沒有辦法,他們騎兵,進城劫掠,就沒有一點辦法嗎?”
“因為他們不願意,反正劫掠的都是大戶人家,這些大戶人家都是平日里欺壓、剝削他們的,現在敵人將這群人給干掉了,對他們算是好事兒吧,
而自己又沒有幾分地,家產更是沒有,只要躲在地窖,一兩日後敵人就離去了,
差點的,房屋被焚毀,家具被砸爛而已,重新建就是了,反正也不值什麼,
運氣好的,房屋依舊在,他們生活照舊,而欺壓他們的人死了,日子或許比以前更好過一些了,這些諸位認同吧!”
群臣沉默了。
皇帝的這些分析他們不知道嗎?
自然是知道的,但沒有絲毫的辦法,因為這從根兒上造成的。
這個根就是制度的殘酷性、奴役、剝削等等,逼的百姓們只能借助敵人的手干掉上面的那群人。
您讓一群長期被奴役、剝削的百姓替上面的人賣命,可能嗎?
“但是,如果說百姓們都是住的三合院,幼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勞有所得,吃飽穿暖有余錢,商事繁榮發展,對商人沒有歧視,所有人都一視同仁,
如果有外敵入侵時,國庫有困難時,他們會不會傾盡家財給國家,幫助國家渡過難關?
甚至說,百姓們和商人會不會紛紛參軍,上陣殺敵,與敵人肉搏?
半大小伙子、婦女們會主動承擔後勤、運輸等等工作。
信不信那些在濟慈院的老人會假裝投降,成為伙夫,煮一鍋帶有劇毒的湯粥,拉著敵人一起死亡。”
……
崇禎的一句句話讓群臣頭皮發麻,渾身起滿了雞皮疙瘩。
實在是皇帝的話太過于震撼了。
而且他們也無法想象皇帝所說的那種場景。
“袁愛卿,你覺得會不會?”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