垛口下的磚縫里,一粒鏡糕芝麻正被晨光烘得冒出焦香,像極了這座城藏在磚紋里的秘語,等著往來人用舌尖與足尖,慢慢破譯千年前的煙火密碼。
眾人登上城牆時,垛口的磚縫里滲出昨夜的潮氣,混著野薄荷與瓦松的清香漫上來,仿佛千年城磚在晨光里呵出的呼吸。老周用粗瓷茶碗輕磕城磚,指節叩在秦代的夯土上,發出悶悶的回聲,像叩響時光的甕 —— 甕城角樓正被晨光鍍上金邊,飛檐下懸掛的銅鈴串被風撩動,\"當啷\" 聲順著女牆滾成一串銀珠,驚起一群餃著槐花的灰鴿子,翅膀掠過牆面時,將磚縫里糖桂花的影子撞得碎成星子,紛紛落進老周的茶碗。
沙易趴在垛口上往下望,順城巷的早市正上演鍋鏟與銅盆的交響。賣菜夾饃的三輪車停在老槐樹下,鐵鏟壓著白吉饃在平底鍋上翻煎,饃皮鼓起的氣泡里滲著青椒雞蛋的油香,蛋液邊緣煎得焦脆,像給饃瓖了圈金牙;斜對面的胡辣湯攤支著藍白帆布棚,長柄木勺在鋁鍋里攪動的 \"咕嘟\" 聲,與攤主拖長秦腔喊的 \"肉丸糊辣湯 —— 熱乎著 \" 絞在一起,蒸汽裹著牛油辣子的辛香沖上城牆,把呵呵舉著的糖龍燻得糖絲發黏,龍尾上的芝麻粒都凝了層油光。
林星婉將 \"胖嘟嘟\" 擱在曬暖的城磚上,多肉葉片上的辣子油被曬成琥珀色,葉尖露珠滾進磚縫的剎那,驚得兩只螞蟻馱著半粒油茶炒面倉皇逃竄,觸角上的炒面渣在光里晃成微型燈籠。她蹲在女牆根翻看雨琪的相機,屏幕上閃過油糕在油鍋里翻涌的金黃漣漪、糖畫龍鱗上焦香的芝麻光點,忽然停在張真元蹲在碑林的照片上 —— 他袖口的糖漬干成了艷紅的石榴花,筆記本上用鋼筆描著 \"烤凍柿\" 三字,旁邊畫著冒熱氣的泥爐,爐灰里歪扭著三顆焦黑柿子,柿皮皸裂處還勾著幾筆墨色糖汁。
範成成舉著蓼花糖在城牆上跑,雪白的糖霜簌簌落在青磚縫里,引得麻雀撲稜著啄食,翅膀撲騰時帶起的風,把他手里的糖霜吹成細雪。糖殼在齒間碎裂的脆響里,忽然听見城牆下傳來皮影戲的弦子聲,循聲望去,老藝人站在護城河石橋上,孫悟空皮影在晨光里翻著跟頭,金箍棒劃出的弧線恰好套住鐘樓寶頂,光影投在河面上,與賣水飯木船的倒影疊成太極圖,船舷掛著的銅盆隨波晃蕩,叮咚聲混著漿櫓劃水的 \"鎭乃\" 聲。
鄭楷坐在馬面的陰影里寫筆記,鋼筆尖劃過沾著羊湯油漬的紙頁,\"烤凍柿要埋進爐灰慢煨,糖畫龍鱗需嵌炒芝麻\" 的字跡旁,忽然有片槐樹葉落進墨水瓶,染得新寫的 \"鏡糕\" 二字洇出淡綠的邊,像給甜糯的米糕綴了片葉芽。張真元湊過來看時,袖口的藍墨點蹭到紙頁,與糖漬、辣椒油印子暈成抽象的色塊 —— 深褐是臘汁肉的濃,金黃是油糕的脆,緋紅是辣子油的烈,倒像是把整條小吃街的滋味都拓在了紙紋里。
日頭升到中天時,老周領著眾人往永寧門走,城磚上的晨露早被曬透,卻在磚紋里留著茯茶的陳香、臘汁肉的油潤、玫瑰醬的甜膩。雨琪的鏡頭對準牆角 —— 不知誰掉的半塊鏡糕已被螞蟻啃出細密孔洞,糖桂花沾在磚紋里,在陽光下閃著碎鑽般的光,像誰把晨光碾碎了嵌進城牆的皺紋。忽然護城河傳來槳聲,游船劃過水面驚起水鳥,那鳥嘴里竟叼著根麻花,翅膀掠過角樓銅鈴的瞬間,又一串 \"當啷\" 聲混著巷口賣涼皮的吆喝,順著城牆的弧度飄向遠方,把整座長安城的晨光都釀成了有味道的回聲,在甕城的磚縫里、在角樓的飛檐上、在每個人沾著油星的指縫間,久久不散。
城牆上的槐花香揉著正午日光,將永寧門城樓的飛檐鍍成熔金。\"德發長\" 三字招牌在日頭下泛著燙眼的金光,匾額邊緣的纏枝蓮紋被歲月磨得發亮,像浸在蜂蜜里的古董。三進的明清宅院門臉兒朱漆如新,廊柱上懸著的銅葫蘆擦得 亮,風過時叮咚聲細碎如撒糖,與門墩石獅嘴里半化的琥珀色糖瓜相映成趣 —— 那石獅子爪下還壓著枚民國時期的銅元,被千萬食客的目光摩挲得泛起甜膩的包漿。
跨進雕花門檻的剎那,羊肉泡饃的熱霧裹著草果桂皮的辛香撲面而來。大堂內八仙桌鋪著藍花粗布,醋瓶與辣子罐在青磚地上投下圓滾滾的影,穿對襟褂子的跑堂正扯著秦腔報菜名,尾音在青磚拱券間打三個旋兒,順著雕花木樓梯往二樓滾︰\"牛羊肉泡饃 —— 優質兩份!\" 這嗓子驚得木格窗上的剪紙虎娃都抖了抖紅綢褲,臨窗老茶客們手里的蓋碗茶晃出漣漪,指甲蓋大的饃塊在粗瓷碗里堆成微型丘陵,旁邊銅壺里的涇陽茯茶咕嘟著,茶沫子順著壺嘴爬成褐紅的藤蔓,在窗欞光影里織就半幅《漢宮秋》。
明廚亮灶的餃子坊最是活色生香。三十來歲的面點師手腕翻出銀環, 面杖起落間,巴掌大的面團轉瞬成了薄如蟬翼的圓片,捏餃子時指腹沾著竹蜻蜓似的面粉,眨眼就將韭菜雞蛋的翡翠、鱍魚蝦仁的銀白、蟹黃蟹肉的金紅裹成金魚擺尾、元寶臥雪、石榴綻紅。範成成扒著玻璃呵出白霧,正見師傅將月牙餃推進蒸櫃,蒸汽漫起時,半透明的餃皮里透出嫩粉蝦仁,像給白玉蒸籠綴滿了剛出水的南珠。鄰桌游客的手機鏡頭忙得打轉,青花盤里的牡丹餃用石榴汁染了花瓣尖,油潑辣子碗里的熟芝麻浮成星子,香得呵呵的喉結在衣領下滾了個來回。
雨琪的相機忽然定格在老照片上 —— 民國食客們圍著八仙桌掰饃,青花海碗里的饃塊堆得冒尖,穿長袍的先生袖口油星斑斑,笑出的皺紋里都漾著肉湯香。正看著,跑堂大叔端來的海碗已潑滿羊油辣子,掰得細碎的饃塊吸飽了牛骨老湯,筷子挑起時牽出金黃油絲,碗沿臥著的醬牛肉薄如宣紙,紋理間滲著八角與肉蔻的秘香。老周用竹筷敲著碗沿笑︰\"當年老陝人能在這兒掰倆鐘頭,饃塊得像蜜蜂頭才夠入味!\" 話音未落,鄰桌大爺推過去的碗里,饃粒小如綠豆,在湯面碼得齊齊整整,恍若撒了層碎和田玉。
沙易忽然指著樓梯口的銅鐘驚呼,鐘身上 \"餃子宴始于唐\" 的刻痕里積著百年油垢,鐘擺晃蕩時將 \"德發長\" 三字金漆映得明明滅滅。二樓雅間門簾挑處,漢服姑娘托著蓮花蒸屜款步而出,翡翠餃子在菠菜汁面皮里透著水光,咬開時鮮蝦混著馬蹄的脆響驚得鄭楷把沾湯的餐巾紙揉成了繡球。最絕的 \"子母火鍋餃\" 上桌時,紅湯里的麻辣牛肉餃浮著花椒油花,白湯中的菌菇雞肉餃臥著枸杞星辰,蒸汽將玻璃蒙成煙雨,倒像是給十三朝的煙火氣覆了層暖紗。
臨窗的張真元正用鋼筆在餐巾紙上速寫,先勾出銅鈴的弧線,再添跑堂大叔白毛巾的褶皺,最後在角落描了只扒著碗沿的麻雀 —— 雀爪沾著紅辣子,正啄食掉在桌上的餃子餡。忽然隔壁桌爆發出哄笑,原是游客學掰饃時把饃塊掰得像磚頭,跑堂大叔故作嚴肅︰\"這得回爐重練,不然湯都喂不進饃縫!\" 滿室的笑聲混著碗勺叮當,順著木格窗撲進街巷,與城牆根下賣酸梅湯的梆子聲絞成繩,將整個西安的晌午熬成一碗熱氣騰騰的《長安食貨志》,湯面上浮著的,全是千年未散的人間滋味。
八仙桌上那塊藍花粗布桌布,雖歷經歲月洗禮,依舊保留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只是上面還沾著前桌食客留下的星星點點油星,仿佛在訴說著過往的熱鬧。跑堂的將一條潔白的毛巾往肩頭隨意一搭,那洪亮的嗓音如同銅鈴鐺般清脆悅耳,瞬間在店內回蕩開來︰“各位客官看好 ,咱這兒泡饃分普通優質,餃子宴有三十六道花樣 ——” 那聲音充滿了熱情與活力,一下子就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範成成的手指在菜單上緩緩掃過,眼神中充滿了對美食的期待。忽然,他的手指停在了 “金線油塔” 的配圖上,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忍不住高聲喊道︰“要這個!像晾在竹竿上的棉線團!” 那生動的比喻,讓大家仿佛真的看到了那蓬松柔軟的油塔。老周見狀,拿起茶碗蓋輕輕敲著桌沿,臉上帶著溫和的笑意︰“先點硬貨,牛羊肉泡饃得要優質的,饃掰細些才入味。” 他的話語中透著對美食的講究,也展現出一種長者的從容。
雨琪拿起相機,對著菜單 “ 嚓” 一聲按下快門,鏡頭里 “金邊白菜” 的配圖格外誘人。只見醋溜白菜的邊緣被煎得金黃焦脆,如同瓖了一圈細細的金線,讓人垂涎欲滴;而 “金線油塔” 的手繪圖更是精致,千層油酥層層疊疊,摞得像紡車抽出的絲線般細密,旁邊還貼心地用小字注著 “需淋芝麻醬”,讓人對這道美食的口感充滿了遐想。鄭楷的手指在 “鏡糕” 那欄不停地打轉,似乎在猶豫是否要點。就在這時,沙易突然搶過菜單,語氣中帶著興奮︰“得嘗嘗葫蘆雞,听說外酥里嫩能拆成絲!” 話音未落,鄰桌端來的葫蘆雞便映入眼簾,只見那雞皮油光 亮,鼓著一個個小小的氣泡,如同瓖了一層琥珀般晶瑩剔透,筷子一戳,濃郁的油香便撲鼻而來,讓人忍不住咽了咽口水。
張真元拿出鋼筆,在餐巾紙背面認真地列著菜單。他先寫下 “牛羊肉泡饃 x4”,又畫了一個歪歪扭扭的餃子宴圖標,旁邊還細心地注明 “要金魚造型的”。跑堂的大叔瞥見他畫的葫蘆雞像個胖冬瓜,忍不住打趣道︰“後生哎,葫蘆雞得現炸,等得及不?” 呵呵舉著糖龍湊了過來,那糖絲的尾尖差點蘸進醋瓶,他興奮地喊道︰“還要糖餃子!就跟剛才看的牡丹似的!” 老周則悠閑地往椅背上一靠,用指節有節奏地敲著桌沿,仔細地數著︰“再加份涼皮,辣子多放,酸梅湯得是冰鎮的,對了,鏡糕給鄭楷來倆。” 大家你一言我一語,氣氛十分熱鬧。
最熱鬧的當屬點餃子宴的時候,跑堂的掰著手指頭,耐心地為大家介紹︰“一餃一形一態,金魚鬧蓮、鴛鴦戲水、五福臨門... 各位要哪樣?” 範成成扒著玻璃往明廚里看,正好看見師傅將菠菜汁面皮捏成翡翠白菜的形狀,那翠綠的顏色格外誘人,他趕緊喊道︰“要那個綠的!還有石榴形狀的,得包蟹黃!” 雨琪忽然指著菜單里的 “子母火鍋餃”,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這個要!紅湯白湯分開的那種。” 跑堂的在賬本上畫下波浪線,語氣中充滿了熱情︰“得 !火鍋餃配著油潑辣子,絕了!”
老周忽然指著牆上的老照片,回憶起往事︰“當年這館子還賣‘水盤餃子’,就跟現在的酸湯水餃似的。” 話音未落,呵呵便把糖龍往桌上一放,手指戳著 “酸湯水餃” 那欄,迫不及待地說︰“那也要!要羊肉餡的!” 沙易摸著肚子,笑著打趣道︰“你剛才吃了油糕糖畫,還塞得下?” 正說著,鄰桌端來的酸湯水餃便散發著誘人的香氣,紅湯上漂著金黃的蛋皮絲,醋香混合著辣子香撲面而來,呵呵的肚子 “咕嚕” 叫了一聲,引得滿桌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跑堂的在賬本上畫完最後一個圈,將白毛巾往頭頂一扎,聲音洪亮地喊道︰“得 !牛羊肉泡饃四份優質,葫蘆雞、金線油塔、金邊白菜各一,餃子宴來半套 —— 金魚、石榴、翡翠白菜各兩籠,子母火鍋餃加辣,再上四份涼皮、兩斤酸梅湯,鏡糕現蒸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