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老道雙手抱拳,朝前面伸直,長長的打躬作揖,說道︰“世有好官張書記,願聘陳某作幕僚。老朽誠惶又誠恐,才疏學淺怕誤事。”
張俊正色說道︰“陳老先生是忠臣義士之後,學識淵博,深明大義,曾經多次指點我迷津,我誠心邀請老先生出山相助,還請老先生不要推辭。古有三顧茅廬之義,我也願效古仁人之風,三請陳老先生出山。”
陳老道整肅臉色,說道︰“張書記如此器重于我,我要是再推辭不受,那就真的是不識好歹了!古人言,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陳某不才,願追隨張書記麾下,展平生所學,效犬馬之勞,甘供驅馳,建言獻策,助張書記平步青雲,直踏凌霄!”
“好!”張俊大喜過望,一把握住陳老道枯瘦的手臂,笑吟吟的道,“我得先生相助,有如劉備遇諸葛,如魚得水啊!”
吳強和袁華,都是張俊的人,他們和陳老道打過交道,對這個神秘兮兮的老道士,有些了解,但又諱莫如深。
不過他們無比信任張俊!
在他們看來,張俊就是神一般的存在,張俊說的話就是對的,張俊認可的人當然也是好的。
雖然陳老道看起來有些神神叨叨,但談吐行為,無不顯出修養學識。
吳強和袁華,對這個陳老道,還是有些好感的。
張俊邀請陳老道當自己的助手,並不為過。
事實上,這種事情很普遍。
現代官員身邊,也多的是參謀、參事、謀士、專家、學者、老師等人相助。
這也是網羅社會人才,為己所用的一種手段。
張俊請陳老道上了自己的車,同時吩咐吳強回城。
“陳老先生,還沒有請教你怎麼稱呼?”
“張書記,老朽俗名陳南松。”
“陳南松?南軒有孤松,柯葉自綿冪。李太白的這首詩句,我恰好讀過,老先生的名字,莫非出自此處?”
“是的,我的名字是我父親取的,正是出自李白的這首《南軒松》詩作。張書記真是博古通今,是個雅達之士。”
“陳老,”張俊很自然的將後面先生二字省略,說道,“對于當今洛山縣的政局,不知道你有什麼看法?”
車上都是自己人,張俊也就無所顧忌,直接問了起來。
陳南松問道︰“我想請問,張書記志在哪里?”
張俊一愣,反問道︰“有什麼說法嗎?”
陳南松搖頭晃腦的說道︰“如果張書記志在洛山,那你已然是一縣之主,一切盡在掌握,只需要按部就班的推進現在的工作,就能坐穩這把交椅。”
張俊沉吟不語。
陳南松笑道︰“如果張書記志在西州,就要趁機圖謀,以洛山縣委書記之尊,盡快進入西州市委常委之列!完成仕途官場最重要的一步棋!”
張俊微感訝異,陳南松的話,和自己內心深處的想法,可謂是不謀而合。
于是,張俊問道︰“陳老,洛山縣在西州市排名並不靠前,我怎麼可能入常呢?”
陳南松頗有深意的說道︰“所以需要我們做更多的努力。西州北城區的高架橋出現了塌方事故,北城區有一批官員,會因此受到處罰。而北城區委書記,歷來是入常的。當然了,這次事礦,還不足以讓北城區委書記下課,但如果再發生幾次大的事故,說不定就真的能讓他易主!”
張俊搖了搖頭︰“如果我不想去北城區工作呢?”
陳南松笑道︰“那正好,趁著這段時間,張書記只管經營好洛山縣,將洛山縣的經濟水平,拉到全市第一!屆時自然就有入常的資格了。”
張俊苦笑道︰“談何容易?即便我們把文旅強縣項目做起來,也未必能成為西州第一吧?”
陳南松嗯了一聲,說道︰“張書記看得很清楚。洛山縣要想成為西州第一,光靠一個文旅項目,當然是不夠的。除此之外,如果能再形成一個產業集群,那就可以成功了。”
張俊微微訝異,他還以為陳南松只是精于算命佔卜,善于料敵先機,沒想到對方對政策之事,也如此擅長。
陳南松侃侃而談,道︰“洛山縣要想發展,必須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結合政策支持、產業升級、消費市場擴容等多維度策略,探索高質量發展新路徑。通過推動產業集群聯動、數字化轉型和文旅融合,縣域經濟將成為實現城鄉融合和共同富裕的重要引擎。”
這番話說出來,更讓張俊等人驚訝不已。
陳南松言道︰“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是區域協調發展的關鍵,是鄉村振興的支點。發展縣域經濟蹄疾步穩,方能實現縣域現代化遍地開花。”
坐在副駕位置的袁華,忍不住回過頭來,看了一眼後排坐著的陳南松,要不是對方穿著樸素無華的粗布衣服,真要懷疑這是哪個老干部在發言了!
張俊也有意考較陳南松的學識深淺,追問道︰“產業集群,說來容易,做起來卻難于登天,洛山縣工業規模最大的鋁礦產業,也被我一舉掃平了,還談什麼產業集群呢?”
陳南松笑呵呵的道︰“關停鋁礦,順應民意,實乃明智之舉!我有個建議,不如就從農業入手,和文旅產業結合起來,形成產業集群。要實現這個目標,可以分三步走︰”
“一是提升農業設施建設水平,改進農田基礎設施、生產設施等,探索建立區域農業綜合服務體。”
“二是發展智慧農業,以數字技術引領農業發展,依托特色農產品,積極推動智慧農業發展。”
“三是推進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挖掘鄉村多元價值,發展農產品加工、鄉村休閑旅游、農村電商等新興產業,做優鄉村特色產業。最後打造成特色文旅農產品產業集群!”
張俊听得瞠目結舌,覺得陳南松獻的這條計策,完全可以實現!
他請陳南松相助,本是一時興起,只是隱約覺得對方是個人才,不能就此錯過。但他真沒想到,對方有此等見識!
當真是意外驚喜啊!
由此看來,陳南松早就做過功課,有了周全的準備,難道說此人早有扶助張俊之心?
張俊還想考較一下對方,沉聲說道︰“陳老,如果我志在南方省呢?或者說,我志在天下呢?陳老又何以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