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關羽的要求,曹操自然是大手一揮便答應下來,畢竟西線戰場上的羅馬人最近一直都沒什麼動作,只知道固守城中,根本不和漢軍進行所謂的野戰,因此就算讓 馬承一直待在前線戰場上,也是浪費資源,還不如讓他去關羽的要塞那,讓他發揮發揮作用!
而對于這個差事,馬承當然是極其樂意的,別的不說,現在的馬超其實也在西線戰場之中,對馬承來說,只要能離他爹遠一點,別說讓他去教別人太平道的相關知識,就算讓他學張角當年赤腳行醫,他也能立馬答應下來,
至于剩下的問題,就簡單多了,
被安排在後方要塞的卡西烏斯,如願的見到了自己的父母妻兒,心中對賈詡這個人也是愈發感激,
不得不說,盡管咱們文和先生辦事的手段雖然下作,但是該講究的地方還是十分講究的,說是保護卡西烏斯的“父母”,但卻沒有僅僅只保護人家父母,而是將其家中所有的家眷親戚全部打包帶回了大漢!
說實在的,
這麼多人悄無聲息的從羅馬城邦中離開,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一般,如果不是賈詡以及其麾下的死士,整個天下怕是真沒有任何一個勢力,能做到這一點了!
而在與家人團聚了幾日之後,卡西烏斯便見到了剛剛抵達要塞之中的馬承,可等到見面,二人才發現,竟然還有語言不通這檔子事,無奈之下,只能向關羽請求,把科布羅調過來充當翻譯,
而關羽在思量之後,也果斷同意了這事,反正那科布羅也已經從羅馬軍營中脫離出來了,而死士這種東西便是,一旦出來,想要再回去,當真是難如登天,只要有一個人認出來他,科布羅立馬就要有性命之危!
干脆便讓他繼續當卡西烏斯的副將去,反正他們之前也配合過,現在繼續搭伙也算是合適,現在先充當個翻譯,也完全是無傷大雅的事,至于泄露“太平道”的秘密,那就更是無稽之談了,
保密,那是死士最基本的素養,無論如何,也不會出現泄密的事,再者說了,雖然關羽和科布羅只見過一兩面,但也足以能看出這小子大大小小也是個人才,要是真有這個天賦,讓太平道多個人才又不是什麼壞事!
于是,
這些人便在要塞之中開始了漫長的學習生活,畢竟太平要術這種東西,就算再有天賦,總也需要時間才能掌握,只不過,雖然這個學習的過程剛剛開始,但卡西烏斯投靠大漢的消息,早已經傳遍了羅馬每一個角落!
這一次,
賈詡的辦事邏輯只有一個,那就是實話實說,站在大漢的角度,毫無保留的將這件事的始末編成用羅馬文記述的故事話本,並將其傳播到任何一個有羅馬百姓的地方,
而羅馬人,顯然是有些疲于應對!
先不說如何平復這些謠言,光是挑出一個新的人出來背鍋,都消耗了羅馬人大量的時間精力,就像之前關羽說的一樣,
人家羅馬的將軍也不是什麼傻子,有了卡西烏斯這個前車之鑒,其他人自然是有了防備心,除了一些後台背景特別硬的,不怕大禍臨頭,剩下的人都生怕自己被當成了所謂的犧牲品,
那段時間,互相攻擊互相構陷在羅馬軍營中都是常態,搞得所有羅馬人都焦頭爛額,如果不是羅馬皇帝直接拍板,直接派去了一個位高權重的親王,三下五除二找了個倒霉的家伙背鍋,這件事還不知道要拖到什麼時候才算完事!
只不過,
就算這樣,效果和他們預想之中的差別用天差地別來說都不為過,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賈詡已經將卡西烏斯叛逃羅馬的消息散播的到處都是,這種時候,即便他們再找出來一個黑鍋,也一定會被人質疑這件事的真實性,
陰謀論這種東西,一旦被放到桌面上,所造成的破壞力當然是極為恐怖,只能說,賈詡這招“把不利于羅馬團結的話到處說”,確實是相當成功的!
......
另一方面,
長安政務廳中,自然是也接收到了相應的消息,只見李憂站起身來,有些無奈的看向賈詡說道,
“我說文和啊!”,
“你這份功勞,當真是有些太大了,整個羅馬貴族集團因此亂成一團,怕是短時間內都未必能夠恢復過來,這對曹公西征的幫助,說是一錘定音恐怕都不為過啊!”,
“這不是很正常嘛!”,
荀攸適適宜的補充道,
“一個帝國,最重要的就是穩定,甚至內部的穩定,往往要比外部的穩定還要重要的多,可文和這一手,直接讓羅馬人在百姓心中的公信力近乎崩潰,即便沒有切實的證據,但所有百姓的心里都種下了一個懷疑的種子!”,
“這對帝國來說,實在是稱得上致命打擊了!”,
“是啊!”,
李憂接過話頭道,
“就像公達說的一樣,穩定性對一個國家的重要簡直不言而喻,內憂比外患更加難以平息,更別說,羅馬現在已經是內憂外患並存的狀態,且不提曹公的步步緊逼和羅馬百姓的不信任,現在就連那些羅馬貴族,也未必能稱得上有多忠心了!”,
“畢竟......或許羅馬百姓對這件事還是半信半疑的狀態,但那些軍營里的將軍,可是對這事兒門清!”,
“他們清楚的知道,在眼下這種局勢,一旦沒了價值,誰都有可能背上黑鍋,只不過,做到這一步,已經足夠了,文和,先讓你麾下的死士歇一歇吧!”,
“這是自然!”,
只見賈詡笑著說道,
“這段時間,死士在羅馬活動的有些太頻繁了,再這麼繼續下去,一定會被羅馬人盯上,既然讓我掌管死士,我還是應該先保證他們的安全才是!”,
“是啊,箭矢已經射出,早晚會有中靶的那一天!”,
李憂搖了搖頭,
“讓箭矢飛一會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