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德妃娘娘升職記

133. 博弈 初現端倪。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瀛洲玉羽 本章︰133. 博弈 初現端倪。

    3q中文網 www.3qzone.io,最快更新清穿之德妃娘娘升職記 !

    朝中遺留有許多前明時期的漢官, 而以明朝祖制,東宮出閣讀書講學, 舉行經筵典禮,才意味著東宮的地位得到正式承認。

    是以太子出閣一事一直是赫舍里家和朝中漢臣們關注的大事,時不時就要尋個由頭提起來,給玄燁上折子。

    康熙十七年時,沈荃甫任詹事之際,連疏以上,言青宮在于豫養, 引經據典地暗示玄燁, 明朝孝宗太子及世宗太子出閣之時, 年齡皆是四歲。

    彼時胤正是將滿四歲,虛齡五歲。

    沈荃此人, 乃是順治九年的探花郎, 他與董其昌是同鄉,自幼即傾慕董書, 書法極得董書的筆法特點與風神。

    因沈荃善工書法, 很快便得到了玄燁的賞識,得以到內廷論書,並教導玄燁習字。

    十六年玄燁建立南書房, 召侍讀學士張英、高士奇等人常侍左右, 講究文義時, 沈荃便在其列。

    沈菡對這個人印象還挺深的,因為玄燁曾在教她習書時提到過這人很多次, 對他的評價很好,說他的書法美好,他又姓沈, 很好記。

    玄燁當時給沈菡看沈荃之前入懋勤殿時寫下的一些卷軸。

    有忠孝、光明正大等大字,也有千字文百家姓等文章,玄燁留下了很多他的作品,可見對此人的書法十分滿意。

    玄燁“此人書法遒勁,想來專心習書已經有些年故。朕曾給他看過許多宮中珍藏的晉唐宋元名家的手跡,他對此頗有些獨到的見解。”1

    玄燁對董字的情有獨鐘,不得不說也有當年跟隨沈荃習書受到的影響。

    這樣一個天子近臣,甫任詹事便上疏請太子出閣,朝中群臣無不以為是出自玄燁的授意。

    于是擁護正統的漢臣和赫舍里家群情洶涌,紛紛附議。

    索額圖當時覺得此事十拿九穩“吳三桂一日不死,皇上不管如何外示優游,內里必定心焦似焚。”

    而此時皇上若想要收攏漢族士人,太子出閣當是極大的一步好棋,正可彰顯朝廷承奉中原正朔之心,比之前在全國征召博學鴻儒更為有效。

    高士奇卻不太有把握“我看此事卻未必,若真是皇上之意,提及此事的該是張英,而不該是沈荃。”

    索額圖一愣,皺起眉來,倒也有理

    此後事情的發展果然與高士奇所說相符,玄燁對沈荃的接連上疏根本不予理會,折子上只有三個字知道了,再無余話。

    之前附議的群臣宛如被潑了一缸冷水,瞬間安靜下來。

    明珠冷笑“索額圖這是利欲燻心,昏頭了。”

    沈荃一介漢臣,不甘只以書法幸進,變著法兒地想要出頭也就罷了。

    索額圖身為後族,一個滿臣卻和漢臣攪和在一塊兒,現在竟還想把太子交到漢臣手中,皇上斷不能忍。

    明珠一派多為滿洲勛貴,以軍功起家,很多人不像赫舍里家和明珠對漢學那麼有研究。

    這幾日朝上為著太子出閣的事而喧囂,多有人不明所以,跑來請教明相,太子出閣到底是個什麼事不就是讀書進學,出不出閣有什麼區別,漢臣這都是叨叨什麼呢

    明珠給他們解釋,按照以前中原王朝的傳統,東宮出閣講書對太子來說很重要,而且將太子托付于朝廷大臣教導,以後也無須皇上再分心旁騖,可以專心政事。

    武勛世家現在漢化不深,大多數人家的做派還是偏向滿洲的粗獷,很難理解漢人禮節章程中的彎彎繞繞。

    有人听完後不解道“咱們是滿人,做什麼要從前明的祖制”

    明珠隨口應付兩句,沒詳細解釋。

    是啊,連一個粗漢子都懂的道理,索額圖卻不懂。

    將太子交于漢臣之手教導,任其受漢風侵襲,脫離皇上的管控,皇上怎麼可能答應呢

    皇上再怎麼崇儒重道、欣染漢風,骨子里絕對是防漢甚于習漢。

    皇上是他們滿洲的皇帝,太子也只能是滿洲的太子。

    索額圖想拉著漢臣給太子壯聲勢,卻忘了太子這屁股底下坐的,可是他們滿洲將士一刀一槍拼出來的江山

    佛倫“我看皇上這是有些騎虎難下了。”

    當時皇上不顧滿洲祖訓,毅然采納漢制立了這位嫡皇子為太子,不過是為了應對吳逆的應激之舉。

    恐怕皇上自己也沒有預料到,一個太子,竟會在漢臣中產生這麼大的影響吧。

    不過也不怪索額圖總想為太子拉攏漢臣。放眼望去,朝堂之上,除了那些倡導“正統”的漢人,有幾個滿洲勛貴認赫舍里家這“太子”

    明珠在庭中閑庭信步,隨意道“皇上既然已經報聞以對,此事咱們便不要再插手了,靜觀其變即可。”

    佛倫點頭“不過索額圖這次大概只是探路之舉,一次不成,定不會死心。”

    明珠“那咱們就等著,看他還想怎麼折騰。”

    此事根本就是皇上的一個死穴,明珠輕輕一笑,利用好了,說不定哪天還能送索額圖一程

    康熙十七年這次奏請最終不了了之,玄燁對于牽涉其中的一干人等都沒有做任何處理,此後也依然憐愛關懷沈荃,康熙二十一年更是讓他充任日講記注官,每日陪皇上練字。

    畢竟當時朝中的頭等大事還是平定三藩,朝臣們很會看眼色,一見皇上並無此意,轉頭就消停下來。

    康熙十八年七月,京師大地震。

    刑部尚書魏象樞借此上疏“地道,臣也。臣失職,地為之不寧,請罪臣以回天變。”

    矛頭直指索額圖和明珠,彈劾其黨同伐異,賣官蠰爵,徇私舞弊等諸多不法事。認為京師大地震乃是滿洲勛貴多行不義,要求玄燁懲治索額圖與明珠等一干身居高位的滿洲重臣。

    正當戰火熾熱,民間反清氣焰高漲之時,朝堂內部的漢官借大地震一事,拉開了對滿洲貴族以及在外八旗大兵的抗議熱潮。

    漢官們紛紛跟著上疏,指斥在外領兵的王公貝勒玩寇殃民、越省購買婦女、搶奪民間財物

    左都御史宋德宜直言指責一眾將領“稍不如意,即指為叛逆”

    玄燁作為滿洲統治者,受到了漢官空前的壓力,雙方幾次交鋒,事態一直綿延到康熙十九年仍未停止。

    沈荃不以弄臣自甘,感奮當時形勢,上疏請求停止將人犯全部發遣至烏拉一事,竟為漢臣推波助瀾。

    沈荃“從來發遣人犯原分遠近,現今一概將其發往烏拉,恐與皇上的好生之心不符。”

    當時已經近三年不雨,朝野議論紛紛,九卿竟從沈荃之意,局勢更難控制。

    玄燁內外交困,身心俱疲。

    佛倫急得團團轉“我看皇上兜不住了,恐會棄車保帥”

    朝堂中滿漢對立浩浩蕩蕩,已經影響了朝局的穩定。

    皇上心里,現在頭等的大事是平三藩。

    他原想護住滿洲,結果現在事發至此,想盡快平息朝廷里的這次紛爭,索額圖和明珠必有一個要被舍棄。

    索額圖有太子,皇上要扶保太子,便只能舍棄他們這一方。

    明珠心中亦是焦灼,比起太子的至關緊要,他一個小小的明相可算不了什麼。但不到揭盅,一切還沒有蓋棺定論,明珠也不想現在就放棄。

    他靜下心來細細忖度,他一向最明白聖意,總會有什麼法子

    太子

    太子

    明珠伸手捋了捋下巴上的胡須,叫過佛倫“你去把余國柱叫來。”

    若是如此,倒也不是沒有一線生機。

    康熙十九年三月,眼見戰事進入尾聲,科臣余國柱突然上疏奏請,重提太子出閣一事。

    索派和中立的朝臣都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不明白明珠一派為何提起此事。

    不過此事對他們有利,雖覺必定有古怪,但他們總不能自己反駁自己,既已經被提起,他們自然只能跟著贊同。

    玄燁這次並沒有冷處理,反而很直接地答復了請奏的閣臣“皇太子現在年紀尚幼,教以讀書,必須嚴切教訓,方為有益。但出閣講書,俱屬虛文。縱使皇太子在字句或是理解上有誤,眾人因為大禮所限,也無人敢于匡正,反而耽誤太子的功課。”

    內閣以為皇太子出閣講讀是傳統,大典不可廢。

    玄燁卻認為與其遵循這些典禮虛文,耽誤真正的學習,還不如他自己嚴加教育太子。

    面對閣臣的進逼,玄燁冷冷道“前明倒是遵行典禮,但卻無一精通學問的聖主。”

    彼時魏象樞獨對引發的浪潮未平,玄燁是絕不肯屈從于漢官的壓力,以明制令太子出閣的。

    此事過後不久,索額圖以病解任,明珠一派權勢日盛。

    *

    之後數年,有關東宮出閣的博弈反反復復,玄燁要麼束之高閣,要麼積極答復,之後杳無音訊。

    三年前,朝臣再一次上疏催促,原本也沒抱什麼希望,沒想到這次玄燁竟破天荒地沒有持反對態度,反而贊同地認為太子基礎已經打得不錯,此時正宜講書。

    朝臣們正要高興,明珠出列道“臣等嘗思皇太子出閣典禮當舉,但不便御正殿,以御別殿講書為宜。目今文華殿尚未修建,似無講書之所。”

    玄燁點頭“卿所言有理,傳諭工部,命即行起造,修繕文華殿,以備太子經筵之用。”

    提議的朝臣面面相覷,此事有些突然,但這事兒也是應有之義,他們無從反駁,只好等文華殿修好再說。

    沒想到文華殿這一修,又是整整三年過去,其間數次有人想要催促工部,都被各種理由搪塞回來。

    現在萬歲終于松口了

    文華殿在數月之內便完成了幾年都沒結束的修繕工程,只待太子駕幸

    毓慶宮中。

    胤收到消息,既高興,又忍不住緊張“叔公可還有其他話囑咐”

    來人小聲道“索相道此次經筵大典對您至關緊要,殿下定要好好準備。特別是四書和尚書,萬歲之前曾與朝臣夸口,道您已于四書、尚書略能成誦,還有書法,萬歲爺最重書法,殿下”

    胤心里一緊,面上卻要極力保持鎮定“知道了,你回去告訴叔公,這些書孤早已爛熟于心,典禮當日,定不會令汗阿瑪和朝臣失望。”

    “是。”

    來人走後,阿寶上前“主子爺,可要傳膳”

    胤心煩意亂,不耐煩地擺手“現在吃不下,等會吧。”

    胤到西暖閣的書房坐下,紫檀嵌玉花卉紋長桌上堆著整整齊齊的好幾摞書,滿蒙漢皆有,他的右手邊還放著幾本舊年收回的朱批奏折,是前幾天汗阿瑪剛拿給他看的。

    胤習慣性地先拿起國語書猶豫片刻又放下了。

    經筵大典要講書,必定是講漢學,滿朝的飽學之士都在看著他,他絕不能出差錯。

    胤轉頭拿起早已背得滾瓜爛熟的尚書,逐字逐句重新研讀。

    他終于要出閣了。

    胤感覺自己攥著書的手心在冒汗,可是心中又忍不住雀躍起來。

    幼時胤不懂事,前朝朝臣的爭議他接觸不到,也不明白其中含義。但隨著年紀漸長,索額圖給他說了很多事,胤已經逐漸明白東宮出閣代表的意義以及此事對他的重要性。

    他將從這毓慶宮走出去,正式立于百官面前,成為大清的儲君。

    玄燁扔下的兩個消息在前朝後宮都引起了不小的激蕩。

    前朝因為東宮出閣而喧囂沸騰,後宮的妃嬪有不少家中都有待選的姐妹,大挑的結果又與她們的利益息息相關,都對此十分關注。

    在這種情況下,沈菡遷居承乾宮、冊封貴妃的典禮不能說完全無人在意,但也已經無法與頒金節時受到的關注相提並論。

    沈菡甚至有種她已經是明日黃花的感覺。

    明明她剛接諭旨的時候,宮里宮外還因為此事如臨大敵,好像她馬上就要成為下一個楊貴妃,下一個孝獻皇後,即將開始禍亂朝綱。

    但不過短短數日,放在她身上的注意力已經少了許多。

    連帶著烏雅家的情勢都跟著降下來請牢記收藏,網址 最新最快無防盜免費閱讀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清穿之德妃娘娘升職記》,方便以後閱讀清穿之德妃娘娘升職記133. 博弈 初現端倪。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清穿之德妃娘娘升職記133. 博弈 初現端倪。並對清穿之德妃娘娘升職記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