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跟夏守忠報了賈母、王夫人的名,想起了趙太太,終于還是沒辦法過自己心里那關,趙太太那個輕狂的樣子,實在無法忍受。
元春最後還報了探春和王熙鳳的名字。
…………
隨扈大軍繼續走,到了傍晚,距離承德行宮還有六十里,在這里休息一晚,明日就到目的地了。
來到了一處皇家農場,這里是平原區。
這樣的皇家農場,在承德附近有三個。
這個皇家農場有天然的林場與狩獵區,還有實驗性質的田種植御稻、瓜果、還有馬場,養殖各種貢馬。
這次,扎營在皇家農場外,火頭軍挖坑煮飯,賈環等人接到太監傳話,讓賈環、陳硯之還有翰林院的人,都一起過去。
隨扈的所有勛貴和臣子都來了。
大伙進了皇家農場,康元帝穿著藍色的便服,站在實驗性質的農田旁邊,這是御稻種田。
康元帝身邊,是楚王、韓王、戴權。
康元帝抬頭望向自己的臣子,內閣大學士、九卿與勛貴都是上了年紀的,抬手指向翰林院的人,招手讓這群年輕的讀書人過來。
“田里種的東西,你們可都認得嗎?”
賈環有些心虛,水稻這些糧食類的還好認,就怕康元帝叫他認蔬菜,有些本地蔬菜,看著像野菜,有一些,還真的叫不上名字,道︰“回皇上,臣認不全。”
小胖子韓王笑著道︰“父皇,這也正常,賈師弟他是讀書人,我都認不全這些地里的莊稼。”
康元帝不理沒皮沒臉的小胖子,眼楮看向陳硯之,他看了一眼附近的農田,就是水稻、還有一些蔬菜,怎麼能認不出?
陳硯之傲然道︰“回皇上,臣的家里信奉耕讀傳家,子弟須知農事,自小培養都要親身參與勞作,耕以立身,讀以榮親,農田是關系到民生的根本,怎麼能不認得?”
賈環沉默不語,有些懷疑,這小子是不是吹牛,大家都是白面書生,你說自己曾經親身參與種田?
康元帝一直都看重實干的人,他听到陳硯之說出這番話時,不禁點點頭,目光落在了陳硯之身上,看來這三年前的狀元郎,也有可取之處的。
對陳硯之的印象有了些許改觀。
康元帝往前走過一片農田,指著前面的一片稻田,問道︰“這是什麼莊稼?”
陳硯之道︰“回皇上,這是糯米。”
跟在賈環旁邊的陳耀祖,小聲嘀咕道︰“糯米而已,誰不認得?”
又往前走,一塊小藤蔓植物的地里,葉子青翠,葉片呈心形,葉端尖,葉緣光滑,葉片肥厚,藤蔓細長匍匐,節處易生根須,攀援貼地生長。
康元帝繼續問道︰“陳修撰,這是什麼植物?”
陳硯之有些傻了,嘴巴半張,沒見過這種東西,他老家是魚米之鄉,種的都是正常的莊稼。
康元帝轉而望向賈環。
賈環恭敬的道︰“回皇上,這是番薯,也叫甘薯、紅薯,不是華夏之物,是海外物種。”
紅薯原產地美洲,在前朝明朝)後期就傳入中國了,但是一直沒有大規模種植。
一來是因為前朝晚期戰亂頻繁,政府根本無暇推廣。
二來,前朝田地壟斷嚴重,農民根本沒地,都是給地主鄉紳干活,種什麼,沒有自主權。
“哦,賈侍讀不錯,還能認出番薯?說說看,這番薯如何?”
“回皇上,這番薯葉子也能吃,根睫是食物,產量很高,而且不太挑地,貧瘠的土地也能種植,種植期短,四個多月可收成。”
康元帝不說什麼,繼續往前走,戴權揮手,讓賈環繼續跟著。
陳耀祖、林景行、莊水兒三個貨,雖然沒說什麼,可走過陳硯之身旁,臉上的笑容已經憋不住了。
小胖子韓王,更是笑出聲來了。
“這是什麼莊稼?”康元帝走到前面,繼續問道。
“土豆。”賈環回道。
真是送分題,後世誰能不認識紅薯和土豆?
土豆、紅薯、玉米明朝中後期進來,戰亂頻繁,一直到雍正改革新政,攤丁入畝,廢除人頭稅,改為按照土地征稅,減輕農民負擔。
按土地來征稅,減少了圈地,少數農民才有了自己的地,開始逐步大面積推廣種植玉米與紅薯。
一直到乾隆時期,玉米與紅薯才成功推廣開來。
有了糧食,乾隆後期,中國人口爆炸性增長,從一點二億人口,增加到了三億人口。)
此時的紅薯和土豆,只是極少數人種植,沒推廣,康元帝很滿意賈環能認出來,看來,這小子並不是死讀書的人。
後面就不用說了,玉米,賈環不可能認不出來。
這三種糧食,是大雍朝農業重點研究的糧食品種,屯田司重點培育適合北方旱地的種子,已經在多個皇家農場種植了。
“賈侍讀,這些農作物,可以推廣種植嗎?”
“這些糧食新品種,雖然是海外物種,卻很高產,耐旱,不挑地,應該推廣種植,這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有了這些高產糧食,遇到災荒年景,老百姓也不愁沒糧食裹腹了。”
陳硯之卻反對道︰“皇上,請慎重,華夏幾千年耕種的歷史,都是種植粟、水稻、小麥這些傳統糧食作物,怎麼能突然改成種植外來物種?”
喜歡重生紅樓之庶子賈環請大家收藏︰()重生紅樓之庶子賈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