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京城外地進京趕考的考生很多,加上本地的考生,達六千人,考場附近所有能租的房子與客棧全都住滿了人。
會試也叫春闈,舉人參加會試合格後成為貢士, 比舉人高一級。
清前期,會試考生通常只有五六千人,如雍正、乾隆時期,張廷玉多次主持會試,對此考生數量有具體記載,如乾隆二年為五千四百余人。
至晚清,會試人數增多,光緒時期考生基本都超過一萬四千人。)
賈環回到賈府,晚上,賈母擺宴請大家一起用飯,飯桌上沒上酒,主要給賈環鼓勁,明日就要進考場考會試了。
賈府每個人都給賈環送了小禮物,賈母送的是玉佩,趙太太依然是求了符,黛玉送的是自己縫制的小荷包。
賈環吃飽以後,就告辭回院子去了。
等賈環走了,賈母才問李紈,也在賈府備考的李繡,他準備得如何了。
李紈道自己兄長,也都準備的很好,精神不錯。
賈母欣慰的道︰“希望賈環、李繡、鄭玄、許竺都能考上進士。”
李紈道︰自己也希望他們都能考上,按照正常情況來說,環哥兒是最有可能考上進士的,一般得解元的人,絕大多數都能考上。
王熙鳳不太懂會試,問道︰“大雍每一屆鄉試,各省加起來,不是有十五個解元嗎?解元郎們都能考上進士?”
李紈解釋給她們,舉人雖然在一起考試,但是進士的名額,是按照各省來分配的。
舉例說,江甦如果有三百名舉人進京趕考,江甦只錄取二十五名進士,江甦的考生改卷出來,前二十五名就是進士。
某種程度上來說,舉人考進士,就是本省的考生自己競爭。
科舉的會試是采取分省取士的制度,因為大雍朝最優秀的考生是江甦與浙江這兩個省,如果不分省取士,不用二十年,朝廷的官員全都是江浙人了。
因為江浙出學霸,有時候江浙的落榜考生,實力都比其他省考上進士的考生水平高。
李紈的父親曾是南京國子監祭酒,李紈熟悉考試的錄取制度。
官場,還是互相給面子的,鄉試的幾位考官點了賈環做解元郎,會試的考官如果不給賈環上榜,受傷的不只是賈環,鄉試的考官也被打臉了。
所以,作為京城的解元,不出意外的話,賈環是肯定會被錄取的。
听了李紈介紹考場分省取士,還有解元幾乎是必取的,賈母與趙太太都很高興,姐妹們也替賈環高興。
只有王夫人心里很不高興,臉上露出勉強的笑容。
清朝乾隆時期,御史錢灃上了一道奏折,建議朝廷以成績來錄取鄉試、會試考生,徹底取消分省錄取的舊制。
錢灃上這道折子,說是為的讓天下的讀書人,都有公平競爭的機會。
乾隆皇帝對此極為不滿,下旨嚴厲申斥了錢灃,還揚言說,念錢灃是雲南人姑且寬免,假如是江浙人的話,那麼必要將其正法,砍了他。
如果取消分省取士,科舉考試將會被江浙兩省的讀書人壟斷。)
探春的心情是既高興又擔憂,弟弟很大機會能考上,許竺就難一些了,許竺考鄉試的時候,是一百多名,名次靠後的舉人。
晚宴沒多久,賈母就讓大伙散了,還說她要早點休息,明日起床送賈環出門。
姐妹們都紛紛表示,明早也送環哥兒。
王夫人心中更不滿了,老太太真是想一出是一出,這麼大年紀了,睡多一點覺,不好嗎?
為了一個庶子,起這麼早,值得嗎?
主要是老太太如果起來送環哥兒,王夫人作為嫡母,就不好不起來送了。
………
第二日,賈環照常起來,練過武,再洗漱,吃了早點,換上一身晴雯新縫制的衣服。
出到角門,鴛鴦與琥珀扶著賈母,一臉期盼的望著賈環。
王夫人、趙太太、王熙鳳、黛玉、史湘雲、迎春、探春、惜春都來了。
另一邊站的是賈政、賈璉、賈琮三人。
李紈與賈蘭是去送李繡了,李繡坐馬車從側門走,不是賈環院里的小角門。
………
?會試的考試時間為三場,每場差不多三天?。
考生要在考場的號舍里面住兩晚,是很冷的,只有一個小炭盆,給你燒水,考過舉人,賈環已經有一次經驗了,帶了餑餑和牛肉干、豬肉干等東西。
會試每場考試之間,會間隔兩天。
六千名舉人一起參加會試,考中會試的考生稱為貢士,其中的第一名即為會元。
賈環經過三場考試,九天六夜的奮戰,終于考完了。
又感冒,我住的城市這段時間流感,勉強寫夠四千字了,第一章兩千五,這章少一點,明天看情況,不知明天還能不能寫。)
喜歡重生紅樓之庶子賈環請大家收藏︰()重生紅樓之庶子賈環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