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下旬,壽春城,郡守府,夕陽西下。
甦曜高坐大堂,隔著老遠便听到袁紹的笑聲遙遙傳來︰
“一別年余,大將軍風采更勝往昔,此番平定術賊,功勛卓著,實乃朝廷之幸,天下之幸啊!”
甦曜起身相迎,一向冰冷的臉上掛起了一點笑意︰“袁公謬贊了。此次若非袁公在六縣死死拖住袁術主力,我也不能這麼容易就把他老巢端掉啊。”
“大將軍過謙了。”袁紹拱手道,“紹不過盡了綿薄之力。倒是大將軍神威,一戰而定淮南,實在令紹欽佩不已。”
袁紹臉上堆滿笑容,心中卻暗自警惕。他此次前來,除了表面上的道賀外,更想探探甦曜對自己勢力的態度。
如今他雖然趁勢奪取了汝南和廬江部分地區的控制,但麾下大軍卻遭到沉重打擊,損失不小。
尤其是寶貴的戰馬,都被殺了個干淨,除了留守南陽的300騎外,他是再也沒有一點騎兵力量。
故而,不管是向朝廷求取一點部隊補充也好,還是對已佔領地盤的確認,他都需要甦曜點頭。
于是乎,知甦曜不喜寒暄,袁紹兩句話後便奉上禮單一份,言說是感謝甦曜及時救援與對自己女兒的關照。
甦曜接過禮單,掃了一眼,只見上面密密麻麻列著為數不少的金銀珠寶、絲綢布匹、名貴藥材和荊楚名茶等物。
一眼看去,雖然不比當日袁筱語陪嫁的豪奢,但也足見袁紹用心了。
畢竟,現在的袁紹早就不如當日闊綽,據報這些禮物還大多都是他此戰繳獲中扣下,直接轉贈給自己的。
甦曜笑呵呵的笑納了禮物,也難得的給了袁紹多一些的熱情和耐心,攙著他往府中廳堂而去,請袁紹等人落座就餐。
一邊走,甦曜還一邊夸贊袁筱語在府中如何賢惠懂事,深得自己喜愛。
袁紹聞言,臉上露出欣慰之色,心中卻暗自盤算︰看來送女兒這步棋是走對了。他順勢說道︰
“小女能得大將軍垂青,實乃三生有幸。只是.“
袁紹話鋒一轉,面露難色︰
“如今南陽新定,汝南、廬江又經戰亂,民生凋敝,盜匪叢生。紹雖有心保境安民,卻苦于戰兵損耗,糧草匱乏,不知朝廷可否.“
甦曜心知肚明,這才是袁紹又送女兒又送禮的本意。
甦曜先請袁紹落座,然後在一眾官員面前舉起酒杯︰
“袁公放心,朝廷不會虧待有功之臣。”
“本將軍已向朝廷上表,封袁公為汝南候,加食邑五千,另撥一千五百匹戰馬給南陽,助當地重建騎兵。”
甦曜話音未落,堂內眾人皆是一驚。
一千五百匹戰馬,這可不是個小數目啊。
即便是如今朝廷重建了並幽統治,安定了涼州,可以從馬場和草原貿易中較穩定的獲取馬匹,但足足一千五百匹戰馬,也絕對是重要的戰略物資。
畢竟,目前就連甦曜設置的京師十二衛,也沒有做到滿編滿騎的程度,有著大量的缺員。
這時候,大將軍竟然如此大度的給袁紹撥了一千五百騎,莫非真是被袁家的小美人迷了眼?看不出袁紹的狼子野心?
不少官員們暗暗皺眉,袁紹則是大喜過望。
這一千五百戰馬,對于身處中原腹地的他來說,那是多少錢都買不到的!
于是他連忙起身拜謝︰“多謝大將軍厚賜!紹定當竭盡全力,為朝廷鎮守京師門戶!”
甦曜笑著將袁紹扶起,兩人推杯換盞,場面一時間相當熱烈。
袁紹一邊拍著胸脯表示對朝廷和陛下的忠心,一邊與甦曜和在座眾人一起痛斥袁術的卑劣,大到他不自量力,螳臂當車,公然反叛自取滅亡,小到袁術小時候驕縱蠻橫,偷雞摸狗的種種劣跡,袁紹是如數家珍,一一道來,充分滿足了現場眾人的八卦欲望。
酒過三巡,見氣氛到位,袁紹一邊瞧著甦曜臉色,一邊提出了對于汝南和揚州地區的官吏人選問題。
“大將軍,如今汝南初定,太守之位空懸,廬江陸康也保境有功,高升在即,紹斗膽舉薦幾位賢才,以安地方”
甦曜放下酒杯,似笑非笑地看著袁紹︰
“袁公有心了。不過官員任免朝廷自有其安排——汝南太守將由光祿大夫衛明出任,廬江太守則由原東海相徐 擔任。”
袁紹臉色微變,手中酒杯差點掉在地上。
這兩人一個是甦曜發家前的心腹,另一個則是在黃巾之亂前就素有名望的朝廷老臣,全都跟他袁家沒有一點關系!
甦曜仿佛沒注意到袁紹的失態,繼續道︰“至于袁公麾下將士,朝廷也不會虧待。顏良、文丑兩位可入京為將,接任雲長的職務,分領左右驍騎衛,逢紀、陳琳等謀士也將另有任用,各有封賞。”
什麼?!
听了甦曜的話,袁紹臉色突然變得慘白,額頭蹭蹭冒汗。
什麼叫各有封賞?這分明是要剪除他的羽翼啊!
顏良、文丑是他麾下最得力的猛將,統領著袁紹軍中最精銳的步騎,逢紀、陳琳更是眼下唯二兩個可為他出謀劃策、掌控輿論的左膀右臂。
甦曜這輕飄飄幾句話,竟要把他的核心班底拆解干淨,安插進朝廷的體系中,美其名曰“另有任用”,實則不就是釜底抽薪!
這一刻,袁紹才知道甦曜為什麼剛剛那麼大度。
原來後面還有這等著他呢啊!
袁紹強壓怒火,勉強笑道︰“大將軍,紹麾下將士粗鄙,恐怕.”
“袁公過謙了。”甦曜打斷道,“朝廷正值用人之際,豈能讓英才埋沒?況且——”
甦曜突然壓低聲音︰“袁公難道不想入朝為相嗎?以袁氏聲望,加上此次平叛之功,封侯拜相豈不是理所應當?”
“驃騎將軍本就是重號將軍,位同三公,只要袁公有意,我可上表朝廷為你再加平章政事,入朝參贊軍機,輔佐君王豈不比在外領兵更顯尊榮?”
“如此一來,筱語也可與父母團聚,承歡袁公膝下,以盡女兒孝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