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緬交火事件發生後,時間還未過去二十四小時,孫義成就果斷地采取了強有力的行動,給對方來了個猝不及防。
在新德里深夜時分,原本應該安靜的臨時總理府此刻卻燈火通明。這座建築里,新上任的印度總理尼赫魯正坐在他的檀木辦公桌前,目光緊盯著政府官員剛剛遞上的那份加密文件。
尼赫魯的臉色凝重,他的指尖不自覺地在檀木辦公桌上敲出了一陣急促的節奏,仿佛這節奏能夠緩解他內心的焦慮和不安。
這份來自某國的加急情報,仿佛是一道劃破黑暗的閃電,讓人猝不及防。情報的紙張泛著冷光,仿佛預示著其中所包含的信息將會帶來怎樣的寒意。而在這冷光之中,“戰機坦克”和“軍艦”這兩個詞,如同兩顆閃爍的寒星,格外刺眼。
它們靜靜地躺在紙面上,卻似乎有著無窮的力量,讓人無法忽視。這兩個詞所代表的,是戰爭的利器,是力量的象征,也是死亡的使者。看到它們,尼赫魯仿佛看到到戰場上的硝煙彌漫,戰機在空中呼嘯而過,坦克在地面上咆哮前行,軍艦在海面上破浪前行。
此刻,窗外的恆河水,也正泛起不尋常的暗涌。河水不再像往常那樣平靜,而是泛起了層層漣漪,仿佛是被這加急情報所驚擾。這暗涌似乎預示著某種不安,某種即將到來的風暴。
就在短短七十二小時之前,印度外交次長潘尼迦還滿懷熱忱地向華盛頓發出了一封充滿激情的電報。在這封電報中,他誠摯地表達了對美國的期望,希望美國能夠像援助緬甸一樣慷慨地援助印度。然而,誰能料到,就在這一瞬間,一記突如其來的重拳狠狠地砸向了印度總理府。
這記重拳猶如晴天霹靂,讓原本彌漫在總理府空氣中的檀香都無法掩蓋那股焦灼的氣氛。檀香的香氣在緊張的氛圍中顯得如此無力,仿佛被這股突如其來的壓力所吞噬。人們的心情沉重而焦慮,他們不知道這一拳會給印度帶來怎樣的後果,也不知道該如何應對這一突如其來的變故。
阿薩姆河谷上空彌漫的彌漫,還久久未能散去。而在遙遠的加德滿都,一份份加密電報正源源不斷地發往仰光。這已經是第七份情報了,每一份都像是一道閃電,劃破了黑暗的夜空。
新任總理坐在寬敞的辦公室里,手中緊握著這些電報,他的眉頭緊皺,心中的焦慮如潮水般涌動。這些情報究竟意味著什麼呢?他比任何人都更清楚其中的利害關系。
阿薩姆河谷的戰火,不僅僅是一場局部沖突,它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戰爭,甚至影響到整個地區的和平與穩定。而加德滿都方面如此頻繁地發送情報,顯然是事態緊急,不容忽視。
總理深吸一口氣,他知道自己肩負著巨大的責任。他必須冷靜分析這些情報,做出明智的決策,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然而,面對如此復雜的局勢,他的內心卻像被重石壓住一般,沉重無比。不由想起英國最後一任總督蒙巴頓說過的話“大英帝國將確保印度領土的完整”,隨即在心里憤怒地罵道︰“騙子,都是一群騙子!”
在印度西北地區,熾熱的陽光無情地烘烤著大地,氣溫高達近四十度。伊斯蘭堡市政府大樓的圍牆外,聚集著一群憤怒的示威伊斯蘭教人群。他們手中高舉著的“抗議新德里干預”的標語,在高溫的炙烤下,已經開始卷曲變形,仿佛在訴說著人們內心的不滿和憤怒。
與此同時,在政府大樓的三樓會議室里,一幅巨大的印度地圖掛在牆上,十分引人注目。然而,在這張地圖上,有一個用紅圈圈起來的區域,上面赫然寫著“巴基斯坦”幾個大字。這個紅圈顯得格外刺眼,仿佛是一種挑釁和威脅。
在數百公里之外,喜馬拉雅山脈的一側,連接著緬甸和下雅魯藏布地區的鐵路施工營地宛如一座不夜城,燈火通明,照亮了這片原本靜謐的荒野。
營地內,蜂擁的人流和各種機械設備的轟鳴聲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首獨特的交響曲。重載卡車在塵土飛揚中穿梭往來,飛馳車輪揚起的塵煙彌漫在空氣中,仿佛給整個營地披上了一層薄紗。
這塵煙彌漫的場景中,一塊醒目的漢字標牌格外引人注目——“安全第一”。這塊標牌在車燈的照耀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熠熠生輝。彷佛在宣告這塊神秘古老的土地屬于哪一個勢力所有,它不僅是對施工人員的警示,更是對整個印度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