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投機家

第 754 章 合作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悠遠劍客 本章︰第 754 章 合作

    根據王立誠教授的介紹,目前業內主要流行的鋰電池大體分為兩類,一種是以鎳鈷錳酸鋰作為主要材料的三元鋰電池,另一種是以磷酸鐵鋰為主要材料磷酸鐵鋰電池。

    三元鋰電池容量更大,電量密度更大,充電速度更快,而磷酸鐵鋰電池的安全性更高,壽命更長。這兩只電池的優點和缺點都非常突出,讓生產和使用它們的人,對它們都又愛又恨。

    而奇跡投資的少層石墨烯電池,可以說是同時兼顧了這兩種電池的優點,同質量下密度更大,可以達到普通三元里電池的1.2倍以上。沒辦法,金屬鋰的物理極限擺在那兒呢。)

    充電速度幾乎是爆炸性提升,理論上可以做到秒沖,唯一能夠限制少層石墨烯電池充電速度的大概只有充電器和充電樁的輸出功率了。

    至于安全性上,由于石墨烯不是金屬材料,因此不存在燃燒或者爆炸的風險,因此事實上,石墨烯電池比三元鋰電池其實還是要更加安全一些的。

    石墨烯電池的好處之前大家都非常清楚,唯一阻止它大規模推廣的,大概就只有它昂貴的制造成本和售價了。

    實際上,王立誠教授的研發團隊,實際上都是在努力降低石墨烯電池的生產成本,或者說,就是在降低少層石墨烯的規模化制造成本。

    經過王教授幾年的努力,現在為奇跡新能源公司量產的吸附式少層石墨烯,單片成本價已經被降至個位數。比市面上其他廠商的少層石墨烯的成本降低了90以上,已經初步實現產業化的可能。

    一種技術或者說一種產品,從實驗室到規模化再到產業化,是一個非常漫長且曲折的過程。

    人類的很多優秀且先進的技術和發明創造,其實都沒有被廣泛使用,根本原因就是是因為產業化困難,無法實現大規模標準化生產。

    比如華國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研發的商用大飛機運10,80年代中期,華國的第一架運10原型機就已經下線試飛了,可是最終運10項目還是被高層放棄。很多小伙伴都頓足捶胸,認為華國失去了大飛機這項進軍高端產業鏈的機會。

    可問題在于,當時的運10大飛機是華國老一輩工匠用雙手一點一點搓出來的,一架運10的制造成本,是同時期波音飛機的十幾倍,要知道,那可是老美的人均工資是華國工人100倍的八十年代啊,這個比例折算到現在,差距會更大。而且華國既缺少生產大飛機的配套廠商,也沒有生產線上的專業人才,根本無法支撐大飛機生產線的運營。

    以當年華國的國情來看,集中全國的優秀工匠,要生產一架運10彰顯一下國威還可以,但是想要批量生產,當時華國的國力還做不到。

    很多公司的少層石墨烯電池項目同樣如此,世界上很多公司都盯上過石墨烯電池這塊大肥肉,也有很多國家和公司做出過類似的成品。但是一想到生產一塊石墨烯電池,其成本要遠遠高于三元鋰電池的時候,這些投資人和資本家對這個項目就徹底望而卻步了。<argin 15px 0">

    <script async src="esyndication.pageadjsadsbygooge.js?c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crossorigin="anonyous"><script>

    <! bock auto >

    <ins cass="adsbygooge"

    stye="dispaybock"

    dataadc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dataadsot="1016693305"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script>

    (adsbygooge = indo.adsbygooge || []).push();

    <script>

    不過幸好,華國還有李月祺和王立誠這兩個頭鐵到極致的家伙,一個敢為了這個項目豁出去一切,不惜多次發動與大國之間的金融戰爭,也要想盡一切辦法滿足王立誠教授的要求。

    王立誠教授也豁得出去,在經費有了充足保證之後,聚攬人才,全力以赴搞研發,最終成功搞出了可以量產的低成本少層石墨烯。

    還是那句話,只有理想主義者,才能改變世界。像石墨烯電池這種逆天的技術,想要成功,還真得靠點理想主義不可。

    不過在李月祺和王教授的深談中,還得知了一個情況,那就是少層石墨烯電池產能問題。

    王立誠的團隊解決了少層石墨烯的量產問題,如果按照正常情況,慢慢建設生產工廠,搭建生產線,購買設備,招募工人,慢慢培養技術人才即可。

    只要有個三五年時間,奇跡新能源公司的少層石墨烯電池就可以對現在的鋰電池市場上稱王稱霸了。

    只是可惜,時間不等人,李大老板沒時間等待這樣一家企業發展與成型,因為特斯拉年底就要來華國投資超級工廠,更因為老美在幾個月後就要對華國進行全面的技術封鎖,奇跡手中必須有一張能夠反制老美的王牌不可。

    如果李月祺等石墨烯電池工廠慢慢搭建產線,招募工人,那就很有可能會使自己在與老美的對抗中失去反抗的能力。

    科技行業不是金融行業,金融行業只要有足夠的資金,完全可以憑借一兩個天才像李大老板這樣的即興發揮,就抵御住歐美金融集團的進攻。

    但是科技行業不行,現代科技必須依靠長期的積累,火候不到,差一點都不行。

    因此,對于目前的奇跡投資來說,想要迅速擴大少層石墨烯電池的生產,最好的辦法就是找華國的鋰電池供應商合作,奇跡投資出技術和資金,鋰電池廠商出人才和設備,共同生產更加先進的少層石墨烯電池。

    王立誠教授听了李大老板的想法,從心底里還是對這個方法有些抵觸的。雖然王教授是一個技術型人才,但是只要是人,就有欲望。雖然奇跡投資給他的薪資和分紅,早已讓他實現了財務自由,但是人在不缺少物質需求之後,精神方面的需求自然也需要滿足。

    遠程無線充電技術的成功,把研發團隊的兩位核心沈巍和姜寶山二人送上了上市公司老總的寶座,也送上了富豪排行榜。

    王立誠教授作為他們的伯樂,自然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在a股上市敲鐘。現在李大老板卻忽然提出要與其他公司合作,王教授覺得這有些違背自己的想法。

    李月祺大概猜到王教授的想法,于是給了王教授一個折中之策,那就是和其他鋰電池廠商的合作,可以使用共同成了新公司的模式,到時候公司還是由王立誠教授和他的團隊負責運營,未來等公司規模擴大,王教授也可以過一過上市敲鐘的癮。

    根據王立誠教授的介紹,目前業內主要流行的鋰電池大體分為兩類,一種是以鎳鈷錳酸鋰作為主要材料的三元鋰電池,另一種是以磷酸鐵鋰為主要材料磷酸鐵鋰電池。

    三元鋰電池容量更大,電量密度更大,充電速度更快,而磷酸鐵鋰電池的安全性更高,壽命更長。這兩只電池的優點和缺點都非常突出,讓生產和使用它們的人,對它們都又愛又恨。

    而奇跡投資的少層石墨烯電池,可以說是同時兼顧了這兩種電池的優點,同質量下密度更大,可以達到普通三元里電池的1.2倍以上。沒辦法,金屬鋰的物理極限擺在那兒呢。)

    充電速度幾乎是爆炸性提升,理論上可以做到秒沖,唯一能夠限制少層石墨烯電池充電速度的大概只有充電器和充電樁的輸出功率了。

    至于安全性上,由于石墨烯不是金屬材料,因此不存在燃燒或者爆炸的風險,因此事實上,石墨烯電池比三元鋰電池其實還是要更加安全一些的。

    石墨烯電池的好處之前大家都非常清楚,唯一阻止它大規模推廣的,大概就只有它昂貴的制造成本和售價了。

    實際上,王立誠教授的研發團隊,實際上都是在努力降低石墨烯電池的生產成本,或者說,就是在降低少層石墨烯的規模化制造成本。

    經過王教授幾年的努力,現在為奇跡新能源公司量產的吸附式少層石墨烯,單片成本價已經被降至個位數。比市面上其他廠商的少層石墨烯的成本降低了90以上,已經初步實現產業化的可能。

    一種技術或者說一種產品,從實驗室到規模化再到產業化,是一個非常漫長且曲折的過程。

    人類的很多優秀且先進的技術和發明創造,其實都沒有被廣泛使用,根本原因就是是因為產業化困難,無法實現大規模標準化生產。

    比如華國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研發的商用大飛機運10,80年代中期,華國的第一架運10原型機就已經下線試飛了,可是最終運10項目還是被高層放棄。很多小伙伴都頓足捶胸,認為華國失去了大飛機這項進軍高端產業鏈的機會。

    可問題在于,當時的運10大飛機是華國老一輩工匠用雙手一點一點搓出來的,一架運10的制造成本,是同時期波音飛機的十幾倍,要知道,那可是老美的人均工資是華國工人100倍的八十年代啊,這個比例折算到現在,差距會更大。而且華國既缺少生產大飛機的配套廠商,也沒有生產線上的專業人才,根本無法支撐大飛機生產線的運營。

    以當年華國的國情來看,集中全國的優秀工匠,要生產一架運10彰顯一下國威還可以,但是想要批量生產,當時華國的國力還做不到。

    很多公司的少層石墨烯電池項目同樣如此,世界上很多公司都盯上過石墨烯電池這塊大肥肉,也有很多國家和公司做出過類似的成品。但是一想到生產一塊石墨烯電池,其成本要遠遠高于三元鋰電池的時候,這些投資人和資本家對這個項目就徹底望而卻步了。<argin 15px 0">

    <script async src="esyndication.pageadjsadsbygooge.js?c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crossorigin="anonyous"><script>

    <! bock auto >

    <ins cass="adsbygooge"

    stye="dispaybock"

    dataadc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dataadsot="1016693305"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script>

    (adsbygooge = indo.adsbygooge || []).push();

    <script>

    不過幸好,華國還有李月祺和王立誠這兩個頭鐵到極致的家伙,一個敢為了這個項目豁出去一切,不惜多次發動與大國之間的金融戰爭,也要想盡一切辦法滿足王立誠教授的要求。

    王立誠教授也豁得出去,在經費有了充足保證之後,聚攬人才,全力以赴搞研發,最終成功搞出了可以量產的低成本少層石墨烯。

    還是那句話,只有理想主義者,才能改變世界。像石墨烯電池這種逆天的技術,想要成功,還真得靠點理想主義不可。

    不過在李月祺和王教授的深談中,還得知了一個情況,那就是少層石墨烯電池產能問題。

    王立誠的團隊解決了少層石墨烯的量產問題,如果按照正常情況,慢慢建設生產工廠,搭建生產線,購買設備,招募工人,慢慢培養技術人才即可。

    只要有個三五年時間,奇跡新能源公司的少層石墨烯電池就可以對現在的鋰電池市場上稱王稱霸了。

    只是可惜,時間不等人,李大老板沒時間等待這樣一家企業發展與成型,因為特斯拉年底就要來華國投資超級工廠,更因為老美在幾個月後就要對華國進行全面的技術封鎖,奇跡手中必須有一張能夠反制老美的王牌不可。

    如果李月祺等石墨烯電池工廠慢慢搭建產線,招募工人,那就很有可能會使自己在與老美的對抗中失去反抗的能力。

    科技行業不是金融行業,金融行業只要有足夠的資金,完全可以憑借一兩個天才像李大老板這樣的即興發揮,就抵御住歐美金融集團的進攻。

    但是科技行業不行,現代科技必須依靠長期的積累,火候不到,差一點都不行。

    因此,對于目前的奇跡投資來說,想要迅速擴大少層石墨烯電池的生產,最好的辦法就是找華國的鋰電池供應商合作,奇跡投資出技術和資金,鋰電池廠商出人才和設備,共同生產更加先進的少層石墨烯電池。

    王立誠教授听了李大老板的想法,從心底里還是對這個方法有些抵觸的。雖然王教授是一個技術型人才,但是只要是人,就有欲望。雖然奇跡投資給他的薪資和分紅,早已讓他實現了財務自由,但是人在不缺少物質需求之後,精神方面的需求自然也需要滿足。

    遠程無線充電技術的成功,把研發團隊的兩位核心沈巍和姜寶山二人送上了上市公司老總的寶座,也送上了富豪排行榜。

    王立誠教授作為他們的伯樂,自然也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在a股上市敲鐘。現在李大老板卻忽然提出要與其他公司合作,王教授覺得這有些違背自己的想法。

    李月祺大概猜到王教授的想法,于是給了王教授一個折中之策,那就是和其他鋰電池廠商的合作,可以使用共同成了新公司的模式,到時候公司還是由王立誠教授和他的團隊負責運營,未來等公司規模擴大,王教授也可以過一過上市敲鐘的癮。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投機家》,方便以後閱讀大投機家第 754 章 合作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投機家第 754 章 合作並對大投機家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