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投機家

第 355 章 一動不如一靜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悠遠劍客 本章︰第 355 章 一動不如一靜

    近代以來,西方國家一直吃技術積累的紅利,所以他們很多時候,只需要付出很少的努力,就可以獲得很高的報酬。

    而華國則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從改革開放開始,才正式拉開了工業化的序幕。所以華國只能從最底層的工種做起,依靠價格低廉的勞動力和華國人民吃苦耐勞的精神,才在國際競爭中,不斷贏得了產業升級的機會。

    這些年很多外國人對于華國人如此拼命奮斗,很是不理解。可是發展的機會本就是逆流而上,與天爭命,華國人民不拼命,就不會創造這偉大的成就。

    比如eppendorf公司,是一家從1990年才成立的醫療器械公司,他們憑借德國人的工匠精神,把醫用移液器、自動移液系統、分液器、離心機、混勻器和光度計等各種先進的藥物實驗和醫療檢測設備做到了極致。

    僅有幾億美元的營收,卻被全世界醫療檢測行業公認為是頂級的醫療設備公司,擁有世界十大創新品牌,世界十大醫療品牌等頂級榮譽。這家公司其實一共也只有100多名員工,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研發人員和技術人員。

    eppendorf公司的產品供不應求,但是他們卻就是不願擴大生產,因為他們要保證利潤率。一旦擴大生產規模,產品單價就必然下跌,利潤率就必然下降。既然我生產極少的東西,就可以保證我公司的利潤,那我干嘛去生產更多的產品呢?

    這也是為什麼德國等歐美國家擁有大量中小企業的原因,這些中小企業和eppendorf公司一樣,都擁有很多獨門絕活,生產的東西也確實極其先進。但是他們卻沒有做大做強的野心,也沒有做大做強的必要。

    對于他們來說,保證利潤率才是冠軍,憑借著技術優勢,他們才可以只需要極少的工作量,就可以獲得非常高昂的工資,養活一大家子人口。

    但是華國崛起後,這一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華國的企業家,絕大多數都有一顆胸懷天地的野心,那種滿足于小國寡民,不思進取的企業家,哪怕他們的技術再先進,也都會死在萌芽階段。

    華國巨大的人口規模造就了巨大的市場,同時也擁有人類歷史上規模最龐大的產業工人,這兩者都要求一家企業想要賺錢,就必須把規模做大。在華國,中小型企業哪怕技術再先進,也只有被人收購的命運。

    所以奇跡投資在完成對eppendorf公司收購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注入大量資金,要求公司管理層擴大生產規模。同時要求公司分出一批技術人員和研發人員,前往華國建立分公司。

    起初這一要求還遭到eppendorf公司高管和員工的抵制,但是李月祺讓他們分而治之。願意前往華國的員工和研發人員,工資翻倍,如果華國的分公司生產出合格的產品,這些員工還可以獲得高額的獎金甚至公司股份。不願去華國的也不勉強,也不降低待遇,只是公司員工不足,帶好新招員工即可。<argin 15px 0">

    <script async src="esyndication.pageadjsadsbygooge.js?c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crossorigin="anonyous"><script>

    <! bock auto >

    <ins cass="adsbygooge"

    stye="dispaybock"

    dataadc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dataadsot="1016693305"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script>

    (adsbygooge = indo.adsbygooge || []).push();

    <script>

    這一招分而治之果然很有效,華國分公司的招聘計劃剛剛發布,兩天時間就要一半以上的員工和超過三分之一的研發人員報名參加。畢竟現在歐洲的發展狀態不好,大家都是工薪階層,在哪干不是干啊?誰也不會和錢過不去,沒多久這群原本嘴硬的德國佬就“真香”了。

    aixtron公司和eppendorf公司的技術消化和華國本土化還需要時間,愛思強以及其他德國公司的設備運到新能源實驗室後,王立誠教授立刻帶人進行了試機運行,雖然還是缺少很多關鍵設備,但是少層石墨烯已經可以進行簡單的試產了。

    根據王立誠教授所說,愛思強公司的設備主要是用于進行石墨烯的遞延,也就是說,有了這家公司的設備,可以小規模生產石墨烯。但是後來的提純、切割、彎折、變形、具體導入等等,依舊需要更多國外公司的設備。

    經過幾天的調試,在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和愛思強公司的工作人員共同努力下,奇跡新能源公司終于正式生產出了第一塊一分米大小三層石墨烯,這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非常激動。只是王立誠教授卻很不滿意,因為其他設備不足以配合這一設備,所以良品率和純淨度依舊非常感人。

    王教授對李月祺表示,如果沒有其他設備,就這麼生產下去,每塊合格的三層石墨烯,其成本價將比預想的高出十倍以上,這種成本價根本無法大規模商用。

    這次李月祺能夠借著老美和德國之間的矛盾,發動突然襲擊,最終又放棄了已經獲得的很多利潤,才最終高價拿下了德國的兩家公司。

    但是奇跡投資剛剛收購完德國的兩家公司,不論是老美的特工,還是其他國家的金融部門,都在死死的盯著奇跡投資的下一步動作。

    奇跡投資目前還是應該多看少動,靜待時機,畢竟之前針對大眾汽車的計劃已經打草驚蛇,如果再次強行出擊,很有可能被有心人提前發覺,進行針對性部署,到時候李大老板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這種大規模的金融投機,更多的是選定時機,如果按照《孫子兵法》中的話來說,那就是︰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翻譯成人話就是,投機也好,投機也罷,永遠都要選對時機,順勢而為。主動發動金融大戰,永遠是逆流而上,不但收益小,而且非常危險。只有借助別人的大勢設局,順勢而為,才最安全,獲得的利潤也才能最高。

    如今的奇跡投資並非沒有發動金融大戰,打擊別人的能力,但是這種事情成本太高,而且也太過于危險。

    尤其是現在的奇跡投資,因為此前多番金融大戰,幾乎得罪了所有的歐美大國,不管出于什麼原因,如果擅自挑起戰端,很有可能會被其他國家的金融財團聯手做局。

    所以李大老板的認為,對于奇跡投資來說,最該做的,還是等待。

    近代以來,西方國家一直吃技術積累的紅利,所以他們很多時候,只需要付出很少的努力,就可以獲得很高的報酬。

    而華國則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從改革開放開始,才正式拉開了工業化的序幕。所以華國只能從最底層的工種做起,依靠價格低廉的勞動力和華國人民吃苦耐勞的精神,才在國際競爭中,不斷贏得了產業升級的機會。

    這些年很多外國人對于華國人如此拼命奮斗,很是不理解。可是發展的機會本就是逆流而上,與天爭命,華國人民不拼命,就不會創造這偉大的成就。

    比如eppendorf公司,是一家從1990年才成立的醫療器械公司,他們憑借德國人的工匠精神,把醫用移液器、自動移液系統、分液器、離心機、混勻器和光度計等各種先進的藥物實驗和醫療檢測設備做到了極致。

    僅有幾億美元的營收,卻被全世界醫療檢測行業公認為是頂級的醫療設備公司,擁有世界十大創新品牌,世界十大醫療品牌等頂級榮譽。這家公司其實一共也只有100多名員工,其中絕大多數都是研發人員和技術人員。

    eppendorf公司的產品供不應求,但是他們卻就是不願擴大生產,因為他們要保證利潤率。一旦擴大生產規模,產品單價就必然下跌,利潤率就必然下降。既然我生產極少的東西,就可以保證我公司的利潤,那我干嘛去生產更多的產品呢?

    這也是為什麼德國等歐美國家擁有大量中小企業的原因,這些中小企業和eppendorf公司一樣,都擁有很多獨門絕活,生產的東西也確實極其先進。但是他們卻沒有做大做強的野心,也沒有做大做強的必要。

    對于他們來說,保證利潤率才是冠軍,憑借著技術優勢,他們才可以只需要極少的工作量,就可以獲得非常高昂的工資,養活一大家子人口。

    但是華國崛起後,這一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華國的企業家,絕大多數都有一顆胸懷天地的野心,那種滿足于小國寡民,不思進取的企業家,哪怕他們的技術再先進,也都會死在萌芽階段。

    華國巨大的人口規模造就了巨大的市場,同時也擁有人類歷史上規模最龐大的產業工人,這兩者都要求一家企業想要賺錢,就必須把規模做大。在華國,中小型企業哪怕技術再先進,也只有被人收購的命運。

    所以奇跡投資在完成對eppendorf公司收購之後,第一件事就是注入大量資金,要求公司管理層擴大生產規模。同時要求公司分出一批技術人員和研發人員,前往華國建立分公司。

    起初這一要求還遭到eppendorf公司高管和員工的抵制,但是李月祺讓他們分而治之。願意前往華國的員工和研發人員,工資翻倍,如果華國的分公司生產出合格的產品,這些員工還可以獲得高額的獎金甚至公司股份。不願去華國的也不勉強,也不降低待遇,只是公司員工不足,帶好新招員工即可。<argin 15px 0">

    <script async src="esyndication.pageadjsadsbygooge.js?c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crossorigin="anonyous"><script>

    <! bock auto >

    <ins cass="adsbygooge"

    stye="dispaybock"

    dataadcient="capub4121986937661579"

    dataadsot="1016693305"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script>

    (adsbygooge = indo.adsbygooge || []).push();

    <script>

    這一招分而治之果然很有效,華國分公司的招聘計劃剛剛發布,兩天時間就要一半以上的員工和超過三分之一的研發人員報名參加。畢竟現在歐洲的發展狀態不好,大家都是工薪階層,在哪干不是干啊?誰也不會和錢過不去,沒多久這群原本嘴硬的德國佬就“真香”了。

    aixtron公司和eppendorf公司的技術消化和華國本土化還需要時間,愛思強以及其他德國公司的設備運到新能源實驗室後,王立誠教授立刻帶人進行了試機運行,雖然還是缺少很多關鍵設備,但是少層石墨烯已經可以進行簡單的試產了。

    根據王立誠教授所說,愛思強公司的設備主要是用于進行石墨烯的遞延,也就是說,有了這家公司的設備,可以小規模生產石墨烯。但是後來的提純、切割、彎折、變形、具體導入等等,依舊需要更多國外公司的設備。

    經過幾天的調試,在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和愛思強公司的工作人員共同努力下,奇跡新能源公司終于正式生產出了第一塊一分米大小三層石墨烯,這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非常激動。只是王立誠教授卻很不滿意,因為其他設備不足以配合這一設備,所以良品率和純淨度依舊非常感人。

    王教授對李月祺表示,如果沒有其他設備,就這麼生產下去,每塊合格的三層石墨烯,其成本價將比預想的高出十倍以上,這種成本價根本無法大規模商用。

    這次李月祺能夠借著老美和德國之間的矛盾,發動突然襲擊,最終又放棄了已經獲得的很多利潤,才最終高價拿下了德國的兩家公司。

    但是奇跡投資剛剛收購完德國的兩家公司,不論是老美的特工,還是其他國家的金融部門,都在死死的盯著奇跡投資的下一步動作。

    奇跡投資目前還是應該多看少動,靜待時機,畢竟之前針對大眾汽車的計劃已經打草驚蛇,如果再次強行出擊,很有可能被有心人提前發覺,進行針對性部署,到時候李大老板就吃不了兜著走了。

    這種大規模的金融投機,更多的是選定時機,如果按照《孫子兵法》中的話來說,那就是︰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翻譯成人話就是,投機也好,投機也罷,永遠都要選對時機,順勢而為。主動發動金融大戰,永遠是逆流而上,不但收益小,而且非常危險。只有借助別人的大勢設局,順勢而為,才最安全,獲得的利潤也才能最高。

    如今的奇跡投資並非沒有發動金融大戰,打擊別人的能力,但是這種事情成本太高,而且也太過于危險。

    尤其是現在的奇跡投資,因為此前多番金融大戰,幾乎得罪了所有的歐美大國,不管出于什麼原因,如果擅自挑起戰端,很有可能會被其他國家的金融財團聯手做局。

    所以李大老板的認為,對于奇跡投資來說,最該做的,還是等待。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大投機家》,方便以後閱讀大投機家第 355 章 一動不如一靜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大投機家第 355 章 一動不如一靜並對大投機家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