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來人了?”余母一臉驚訝,看到提著魚的兒子,臉上露出了笑容,“有了這魚,這下小玉能補補身子了。
小六,去把這魚扔外面水塘里,這可不能一次就給吃完了。”
“好的,娘!”
“娘,不用這樣的,那河里的魚多的是,沒有了我再去抓就是。
過幾天,村長還會組織我們去打獵,說是遠處的山林里有野牛。
那牛老大了,听說一頭牛有五六百斤,這要是抓到幾頭牛,我們家按人分,也能分十幾斤。”余小五看到母親的樣子,連忙勸道。
“沒有的東西,那能一樣?你要是沒事,多抓幾條魚放魚塘里,說不定我們就能一直有魚吃。”余母沒好氣說道。
別看他們家有五口人,但勞動力就余母和余小五。
孫玉因為懷孕,目前也不能干太重的活。
至于余小六和余二丫因為才十歲,重活也干不了,只能幫忙打打雜。
例如栽種水稻、種菜這些。
目前這張家村的情況,倒是有點像包產到戶。
首先是村長帶著他們在距離村子近的地方開荒,然後按照人口分給各家。
當然,你要是能多種點,也能給你多分點。
但這田地並不屬于他們自己,而是屬于糧食公司,其實也就是婆羅洲政府。
每家能有一塊根據人口而來的菜地,剩下的則是種植水稻和玉米。
當然,因為10月至次年3月是雨季,5月至9月為旱季。
若是水利條件好,其實古達這邊能種兩季水稻和一季玉米。
但目前古達卻不行。
主要還是水利設施不完善,灌溉能力不行。
因此目前只能在雨季種植水稻,旱季種植玉米。
在去年剛來這里的時候,他們就在村長的帶領下,緊急開荒種植了一批水稻。
目前大部分已經收割。
只是產量不高,因為田的肥力不行,平均每畝只收了不到200斤。
但也算是不錯了。
至少收割的稻谷足夠養活張家村了。
因為當時張家村124人(含村長、文書和民兵,有一移民生病死亡)一共開闢出300余畝水田。
留足村子未來一年的糧食份額後,剩下的則是上繳糧食公司。
為了激發這些移民的積極性,實行的是包產到戶。
每一家人幾塊地,你種植的水稻收割後,可以得到一部分獎勵。
定的是畝產量的10%。
假如你家種了三畝田,收獲600斤稻谷。
就能獲得60斤額外的獎勵。
為了能多獲得糧食,移民就會很積極地去干活。
余小五家之前也獲得了獎勵,但是不多,因為他們家雖說五口人,但是勞動力少。
“余大姐?余大姐在家嗎?”
就在一家幾個人在屋里說事的時候,外面傳來了村長的呼喊聲。
“村長?你怎麼來了?里面坐。小五,還不給村長去倒水?”余母看到是村長,連忙上前迎接,還不忘吩咐自己兒子。
“小五也在家?那正好。
余大姐,我們是來說正事的,就不喝水了,說了就得去下一家。”只見缺了一個胳膊的林貴來到堂屋的空地上,打量了一下屋里的情況這才開口。
跟隨一起的,除了林貴,還有文書。
而且文書手里還拿著本子和筆,似乎要記什麼。
“村長,有什麼事吩咐就是,俺們一定听。”余母連忙笑著保證。
“听就好。”林貴頓時露出笑容,他隨即看向余小五幾人,“我記得小五16歲,小玉15歲,小六和二丫都才10歲吧。”
余母一臉疑惑,但還是點了點頭,隨即笑著回答,“沒想到村長作為貴人,還記得這些。”
“昨天,我去鄉里開了會。鄉里通知各村只要沒滿12歲的,過年後都要去鄉里新開的小學讀書。
讀五天,休息兩天。
每天上午九點上課,中午管飯,下午四點下課。
小六和二丫都符合這個政策,都必須去讀書。
這讀書也免費,所以也不用擔心要花錢。”
因為目前余小五這些人屬于糧食公司的雇佣工人,因此也是有工資的。
雖說不高。
更多是象征性的。
但也可以拿著工資去買一些生活用品,還有布匹、衣服什麼的。
听到這話,余母就著急起來,“村長,他們去讀書,家里的農活怎麼辦?
村里還有任務這些。”
“去讀書就是任務,若是不去參加讀書,三年後就會取消分田資格。”林貴板著臉,略帶一絲威脅語氣。
他知道這些人在乎什麼。
“這。。。”听到不去讀書就不能分田,余母頓時猶豫起來。
“娘,沒事的,小六和二丫耽擱的農活,我做了就是。”听到可以念書,余小五當即都表示支持,甚至寧願自己辛苦點。
“娘,我也可以多做些的。”孫玉也連忙開口提議。
“小五、小玉,你們也得讀書。只是你們年齡不小了,也不可能讓你們去讀小學。
因此村里要開識字班,我和文書輪流上課。
不說能成為讀書人,之前能認識一些字,會寫自己的名字。”林貴解釋道。
“啊?我們也要讀書啊。”小五一臉懵逼。
“自然,不過你們不用跟小六他們一樣,我打算趁農閑的時候教你們認字。
過年後,主要就是開荒和種植玉米,沒有那麼多農活,有時間去識字班。”林貴認真說道。
听到村長的話,余小五一家人都有些懵,沒想到會等來這個消息。
可這件事跟分地掛鉤,他們也不可能不去。
只是這打亂了一家人好不容易才形成的習慣,又得改變。
不過余小五還是很支持弟弟妹妹去讀書,畢竟讀書才能成為人上人。
而作為村長的林貴則是挨家挨戶通知這個事。
有的人支持,也有的人反對。
可听到跟分地掛鉤,反對的人當場就偃旗息鼓。
畢竟田地才是最重要的。
因為臨近過年,所以農活也不多,來到這異國他鄉,他們倒是想著如何過這第一個年。
相比他們已經來了幾個月不同,一公里外那個剛安置了新移民的村子則是另外一副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