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團長閣下,發現支那人飛機,至少有三十架。”
一名中佐參謀連忙跑了進來,神色驚慌地匯報道。
“八嘎,這些可惡的支那人。立即吩咐附近的航空隊,給我起飛攔截。”山本中將厲聲吩咐。
“嗨!”
雖說山本中將很氣憤,但現實卻很殘酷。
此時能起飛的戰斗機只有第19飛行戰隊的13架三式飛燕戰斗機和第105飛行戰隊的15架三式飛燕戰斗機。
其實第105戰隊有29架飛燕戰斗機,但其中有14架不同程度損毀而無法使用。
第19飛行戰隊也是如此。
至于第20飛行戰隊有著二十多架一式二型或者三型戰斗機可用,但卻駐扎在台北和小港(高雄)。
為了確保台中航空基地不遭到嚴重打擊,這28架三式飛燕戰斗機只能硬著頭皮起飛攔截。
但他們面對的卻是8架P47戰斗機和8架P51戰斗機組成的護航機群。
參與轟炸的轟炸機一共15架,都是B25轟炸機。
另外有2架作為偵察機使用的P38戰斗機。
日軍28架三式飛燕戰斗機面對中國空軍33架飛機組成的轟炸機群,即便是前者戰斗機多,也不見得有什麼優勢。
因為日軍沒有增援,此時在台北,也在遭受空襲。
“發現日軍機群,目標東北方向,約7架敵機,似乎是三式飛燕。”
“目標南邊,發現日機11架,是三式飛燕。”
“護航戰斗機分別迎敵,各留下2架保護轟炸機群。”
“51中隊收到!”
“52中隊收到!”
53中隊是一共12架P51D戰斗機,不過目前只有10架,其中8架能用。
52中隊是一共12架P47D戰斗機,不過目前只有11架,其中10架能用。
其中52中隊在2月上旬移駐福建長汀機場,主要防備日軍偷襲以及支援對台島的轟炸。
很簡單,P47戰斗機腿短,因此只能在靠近前線的機場駐扎。
P51倒是沒有這個煩惱。
眼前這和8架P51D戰斗機就是跟著那15架B25轟炸機從贛縣機場起飛的。
之前因為美國援助的P51戰斗機以C型為主,但隨著歐洲戰場盟軍壓力壓力大減,P51D、P47D開始大量出現在亞太戰場,就連中國也得到不少援助。
因此第6路軍這邊的P51C戰斗機損失後,都開始補充D型。
而且P47N型戰斗機也開始出現在援助清單上。
雖說這款戰斗機專門為轟炸日本本土而研制出來,肯定優先滿足美軍,但還是有少量的P47N戰斗機援助給中國。
預計在二月底,第6路軍就會開始換裝第一批12架P47N戰斗機,用于執行遠程轟炸護航任務。
“長官,敵機來了。”
剛跟大編隊脫離不到一分鐘,作為51中隊的一名P51D戰斗機飛行員的姜福生臉色瞬間變得著急起來,連忙給作為長機飛行員、同時也是副大隊長的曾培復匯報。
“不用擔心,只是三式飛燕而已,它們不是我們的對手。交戰時小心他們的機炮。”
曾培復並未把三式飛燕戰斗機放在眼里。
這款戰斗機對付P39、P40戰斗機還有一定的優勢,可對付P47、P51戰斗機,那就不夠看了。
可現在日軍在島上能拿得出手的飛機也就是飛燕和一式三型。
即便是島上的海航,也只能拿出一定數量的零式52型戰斗機。
可這都是零式52型的正常型號,並不是改進的A型/B型。
這款型號的產量很高,但生產即落後,因為打不過美軍的F6F和F4U戰斗機,馬來亞納獵火雞大賽的主角就是這款零式。
自然,零式52型也打不過P47和P51戰斗機。
不過,此時零式並未出現在戰場。
有了副大隊長的鼓勵,姜福生這才沒有那麼緊張。
作為空軍軍官學校第十六期學生,他去年下半年才從美國歸來,然後編入了第6路軍。
倒是迎戰過日軍的一式戰斗機,但卻沒有跟三式飛燕戰斗機的交手經驗。
其實此時中國空軍大部分都沒有對付三式飛燕戰斗機的經驗。
因為這款戰斗機基本不在中國戰場出現,也就在島上才有少量裝備。
這款戰斗機最先出現在幾內亞戰場,因此特遣航空隊中有一部分有交手經驗。
不過三式戰斗機並不是一款很厲害的戰斗機,其最大的優點就是高空性能和較強的火力。
但三式飛燕在太平洋戰場表現很差,其應有的優點並未表現出來,原因就是後勤不行,導致妥善率不行。
即便是在台島,飛燕戰斗機的妥善率也沒有明顯的改善,只能說比在太平洋戰場時要好點。
而且這款戰斗機其實不算日本自己研制的,其原型為德國的He100戰斗機,同時也借鑒了一些中國產的民27式D型戰斗機的一些設計。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李航研制的民27式戰斗機原本就是借鑒了原時空的拉格系列戰斗機。
而原時空的拉格3戰斗機就是吸收了不少He100戰斗機的設計理念。
只是因為李航的摻和,已經不知道這幾款戰斗機到底誰才是最開始的那款。
但不管怎麼說,三式戰斗機雖然高空性能可以,適合攔截轟炸機,可遇到有護航戰斗機的轟炸機群,三式的表現就不是那麼好了。
“八嘎,可惡的支那人。”
隸屬于第19飛行戰隊的前田敬一曹長看到眼前那架P51D戰斗機直接果斷擊落自己的僚機後,氣憤不已,但也有些害怕。
他知道自己這飛機不是眼前這先進美式飛機的對手,但沒想到差距會這麼大。
原本僚機還想憑借武器的優勢,想要擊落或者擊傷敵機,結果根本就踫不到靈活的敵機。
現在僚機被擊落,他的情況就很糟糕了。
“前田君,快拉升,利用高空優勢擺脫敵機。”無線電里傳來一名日軍飛行員的疾呼。
“八嘎,你難道不知道敵機的高空性能也很優秀嗎?”
雖然這麼說,但前田敬一還是選擇爬升,因為那是唯一的機會。
在中低空,速度降下來的飛機,更難擺脫敵機的追擊。
而且他只需要拖住就行,因為自己戰隊還有6架戰機在趕來支援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