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檔︰換個姿勢再來一次

第41章 與古人扯淡

類別︰都市言情 作者︰咖啡就蒜 本章︰第41章 與古人扯淡

    “沒必要吧。”

    李樂跟在曾昭儀身旁,肩頭挎著一個工具包,里面又是鏟子又是鋤頭,叮當作響。

    “又不是七老八十。”

    知道老頭倔,李樂只得讓自己加點小心。

    一座台 ,除了零星的枯草和低矮的灌木叢,剩下的,就是遍布黃土。

    沿著人腳踩出來,彎曲的小道,慢慢往上。

    腳邊不時出現的一段段露出土層的石砌牆體和台墩。

    夾雜在牆體里,幾處類似鑿刻的痕跡,吸引著李樂的目光。

    “這是雕的?”李樂指著幾米外一處半漏出土層的石塊。

    “那個啊,你仔細看看,像什麼?”

    李樂上前,俯下身盯著看樂好一會兒,說道,“像人臉。”

    曾昭儀點點頭,“這個是神面紋,小明,你給他講講。”

    跟著的幾個學生里,一個戴著眼鏡的男生蹲到李樂身邊,手指順著石塊上的紋路,“這是眼楮,這是鼻子,這是牙齒,看著比較抽象。”

    “這些在凌家灘文化的玉人,良渚文化的神徽,石家河文化的玉人上,都可以看到相似風格的圖案,所以我們推測這幾個文化之間,經過曲折的傳遍和融合發展,由南到北,從東到西,出現在了這個地方。”

    不過李樂怎麼看,都覺得這些圖像和記憶里那幾年鋪天蓋地,被人傳說是外星人的三星堆大面具差不多。

    “有點像三星堆的面具啊。”李樂感慨。

    “你知道?”

    “听說過,還說是外星人呢。”

    “嘁,都是些無知者的以訛傳訛。”小明譏笑道,“三星堆是有明確歷史脈絡和文化吸收發展路線的,一群傻逼,小說看多了。”

    “不還有拿山海經說事的麼。”

    “山海經?司馬遷都說了,‘余不敢言’,知道什麼意思不?”

    李樂搖搖頭。

    “意思就是大伙兒當故事看,樂呵樂呵得了。有些白痴把那當歷史書看,純屬特麼扯淡。頂多算是古人在不能解釋一些事物時的想象。”

    李樂仔細打量眼前面容瘦削,頭發冗長凌亂,頗有海子氣質的仁兄。伸出手道,“李樂,不知......”

    “荊明,荊軻的荊,王陽明的明。”

    兩人的爪子握在一起晃了晃。

    “走了,趕緊干活。”曾昭儀催促一聲。

    “好咧。”

    爬山一段,李樂發現荊明就是個話癆,也不用老頭指揮,就開始介紹起這個叫皇城台的台垣。

    哪里能看出是人造痕跡,怎麼看夯土層,如何辨別石砌牆址走向。

    “你看這段,黃土顏色呈現出明顯的分段痕跡,一邊較深,一邊較淺,說明耕作層和文化層分界,瞧瞧,還有間隙層。”

    李樂也樂得多聊幾句,問道,“剛才在村委會,孫教授說的什麼生土、疊壓、打破啥意思?”

    “這個麼,你知道郭文豪?”

    “你已經活了七千億萬恆河沙數地質年,你還要活下七千億萬恆河沙數天文年?”

    “嗨,那都是時代特性,本人還是很厲害的,什麼家一大堆,但是要說他是考古學家,我是不認的。”

    “哦?為什麼?”李樂此時于老師附體,開始給滿嘴京腔的荊明量活。

    “考古學家一個必備技能就是識土。他是不會的。”

    “您給講講,這識土是怎麼個識法?”

    荊明或許是許久沒有人這麼能跟上節奏,顯得挺開心,抬手把圍脖往下拉了拉,露出嘴來。

    “通過區分不同的土質土色,縱向可以劃分地層,橫向上可以發現不同種類的遺跡。土層由上至下,越往下年代越久,歷經年代變化、自然環境變化,會有不同的文化層。”

    “喲,這麼神奇嗎?”

    “那是。就拿這土樣來說,除掉生土,就有夯土灰土五花土,路土游土黑壚土,藍點黃硬黑沙土。顏色不一,硬度不同,可細著呢。”

    “可我看顏色都差不多啊。”

    “所以你得學,得摸,有時候還得聞。口紅色號你要是都分不清,這個也難......”

    隨著荊明的講解,李樂算是搞清楚自家姥爺在這干的是什麼活。

    二三十年代,一批被稱為來自麟州的古玉流落到海外,使得許多國外專業著作有了記錄引用。

    說是流落,其實就是高家堡這一片農民在石 取石建房時,挖出數量不少以黑色牙璋為代表的的古代玉器,然後被文物販子賣到海外。

    後來有報紙零星報道了麟州發現古代遺跡的事情,但是在那個年代,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直到建國後文物普查期間,有人因為盜賣玉器,引來調查。

    原本說是調查遼金墓葬,但是遼金墓葬沒發現幾個,倒是發現石 山上“朽腐石牆、亂石陶片、牛馬朽敗骨片”隨處可見。

    一直到七十年代有了第一次正規發掘。後來斷斷續續的,才逐漸認識到石 山的重要性,成立了保護區。

    曾昭儀這次帶人來,就是為了給文保區補充劃定範圍,順手帶一帶燕大、西北兩個學校的學生。

    “你們兩個過來。”

    李樂一抬頭,老頭站在不遠處一道梁上招手。

    “包里有個皮尺。”

    “這個?”

    李樂翻開挎包,拿出一個大圓盤。

    “會用不?”老頭接過來,朝梁下估摸兩眼。

    “會用。”

    “你和荊明去把下面幾個標記點到這段牆體的距離測量一下。”

    曾昭儀把皮尺塞到荊明手里,囑咐道,“數據精確到一位數,注意和地形圖對比標記。”

    荊明甩了甩額前的頭發,“明白。”

    “您干嘛?”李樂在一旁問道。

    老頭把李樂手里的挎包扯到手里,“我去上面平台,你們干完上來找我。”

    李樂身手利索,爬高上低的,比起弱不禁風的荊明麻利的多。

    沒測兩個點,荊明已經氣喘吁吁,不由得羨慕的看著李樂,笑道,“喲,你這身板兒夠可以的,那道彎梁都不用繞過去,直接就蹦上去了。練過?”

    “瞎玩兒。我看你還不如我姥爺腿腳利落呢。”

    “我屬于半道改行。以前蹲實驗室,哪用得到體力。”

    李樂好奇,“改行?”

    “哥們兒以前是學生物的。”

    “動物?植物?”

    “蛋白質,氨基酸,dna,懂?”

    “克隆那種?”李樂恍然。

    “行,知道的還挺多。”

    “那你咋換到這個專業了?這倆好像不沾邊吧。”

    “誰讓哥們兒那時候愛上了一個姑娘。”荊明嘆氣,表情幽怨。

    李樂秒懂,“後悔了?”

    “沒有啊。”荊明大手一揮,指著眼前的高原,“與古人扯淡,從王侯將相到黔首布衣,從萬年之前到百年之初,豈不快哉!”

    “沒必要吧。”

    李樂跟在曾昭儀身旁,肩頭挎著一個工具包,里面又是鏟子又是鋤頭,叮當作響。

    “又不是七老八十。”

    知道老頭倔,李樂只得讓自己加點小心。

    一座台 ,除了零星的枯草和低矮的灌木叢,剩下的,就是遍布黃土。

    沿著人腳踩出來,彎曲的小道,慢慢往上。

    腳邊不時出現的一段段露出土層的石砌牆體和台墩。

    夾雜在牆體里,幾處類似鑿刻的痕跡,吸引著李樂的目光。

    “這是雕的?”李樂指著幾米外一處半漏出土層的石塊。

    “那個啊,你仔細看看,像什麼?”

    李樂上前,俯下身盯著看樂好一會兒,說道,“像人臉。”

    曾昭儀點點頭,“這個是神面紋,小明,你給他講講。”

    跟著的幾個學生里,一個戴著眼鏡的男生蹲到李樂身邊,手指順著石塊上的紋路,“這是眼楮,這是鼻子,這是牙齒,看著比較抽象。”

    “這些在凌家灘文化的玉人,良渚文化的神徽,石家河文化的玉人上,都可以看到相似風格的圖案,所以我們推測這幾個文化之間,經過曲折的傳遍和融合發展,由南到北,從東到西,出現在了這個地方。”

    不過李樂怎麼看,都覺得這些圖像和記憶里那幾年鋪天蓋地,被人傳說是外星人的三星堆大面具差不多。

    “有點像三星堆的面具啊。”李樂感慨。

    “你知道?”

    “听說過,還說是外星人呢。”

    “嘁,都是些無知者的以訛傳訛。”小明譏笑道,“三星堆是有明確歷史脈絡和文化吸收發展路線的,一群傻逼,小說看多了。”

    “不還有拿山海經說事的麼。”

    “山海經?司馬遷都說了,‘余不敢言’,知道什麼意思不?”

    李樂搖搖頭。

    “意思就是大伙兒當故事看,樂呵樂呵得了。有些白痴把那當歷史書看,純屬特麼扯淡。頂多算是古人在不能解釋一些事物時的想象。”

    李樂仔細打量眼前面容瘦削,頭發冗長凌亂,頗有海子氣質的仁兄。伸出手道,“李樂,不知......”

    “荊明,荊軻的荊,王陽明的明。”

    兩人的爪子握在一起晃了晃。

    “走了,趕緊干活。”曾昭儀催促一聲。

    “好咧。”

    爬山一段,李樂發現荊明就是個話癆,也不用老頭指揮,就開始介紹起這個叫皇城台的台垣。

    哪里能看出是人造痕跡,怎麼看夯土層,如何辨別石砌牆址走向。

    “你看這段,黃土顏色呈現出明顯的分段痕跡,一邊較深,一邊較淺,說明耕作層和文化層分界,瞧瞧,還有間隙層。”

    李樂也樂得多聊幾句,問道,“剛才在村委會,孫教授說的什麼生土、疊壓、打破啥意思?”

    “這個麼,你知道郭文豪?”

    “你已經活了七千億萬恆河沙數地質年,你還要活下七千億萬恆河沙數天文年?”

    “嗨,那都是時代特性,本人還是很厲害的,什麼家一大堆,但是要說他是考古學家,我是不認的。”

    “哦?為什麼?”李樂此時于老師附體,開始給滿嘴京腔的荊明量活。

    “考古學家一個必備技能就是識土。他是不會的。”

    “您給講講,這識土是怎麼個識法?”

    荊明或許是許久沒有人這麼能跟上節奏,顯得挺開心,抬手把圍脖往下拉了拉,露出嘴來。

    “通過區分不同的土質土色,縱向可以劃分地層,橫向上可以發現不同種類的遺跡。土層由上至下,越往下年代越久,歷經年代變化、自然環境變化,會有不同的文化層。”

    “喲,這麼神奇嗎?”

    “那是。就拿這土樣來說,除掉生土,就有夯土灰土五花土,路土游土黑壚土,藍點黃硬黑沙土。顏色不一,硬度不同,可細著呢。”

    “可我看顏色都差不多啊。”

    “所以你得學,得摸,有時候還得聞。口紅色號你要是都分不清,這個也難......”

    隨著荊明的講解,李樂算是搞清楚自家姥爺在這干的是什麼活。

    二三十年代,一批被稱為來自麟州的古玉流落到海外,使得許多國外專業著作有了記錄引用。

    說是流落,其實就是高家堡這一片農民在石 取石建房時,挖出數量不少以黑色牙璋為代表的的古代玉器,然後被文物販子賣到海外。

    後來有報紙零星報道了麟州發現古代遺跡的事情,但是在那個年代,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直到建國後文物普查期間,有人因為盜賣玉器,引來調查。

    原本說是調查遼金墓葬,但是遼金墓葬沒發現幾個,倒是發現石 山上“朽腐石牆、亂石陶片、牛馬朽敗骨片”隨處可見。

    一直到七十年代有了第一次正規發掘。後來斷斷續續的,才逐漸認識到石 山的重要性,成立了保護區。

    曾昭儀這次帶人來,就是為了給文保區補充劃定範圍,順手帶一帶燕大、西北兩個學校的學生。

    “你們兩個過來。”

    李樂一抬頭,老頭站在不遠處一道梁上招手。

    “包里有個皮尺。”

    “這個?”

    李樂翻開挎包,拿出一個大圓盤。

    “會用不?”老頭接過來,朝梁下估摸兩眼。

    “會用。”

    “你和荊明去把下面幾個標記點到這段牆體的距離測量一下。”

    曾昭儀把皮尺塞到荊明手里,囑咐道,“數據精確到一位數,注意和地形圖對比標記。”

    荊明甩了甩額前的頭發,“明白。”

    “您干嘛?”李樂在一旁問道。

    老頭把李樂手里的挎包扯到手里,“我去上面平台,你們干完上來找我。”

    李樂身手利索,爬高上低的,比起弱不禁風的荊明麻利的多。

    沒測兩個點,荊明已經氣喘吁吁,不由得羨慕的看著李樂,笑道,“喲,你這身板兒夠可以的,那道彎梁都不用繞過去,直接就蹦上去了。練過?”

    “瞎玩兒。我看你還不如我姥爺腿腳利落呢。”

    “我屬于半道改行。以前蹲實驗室,哪用得到體力。”

    李樂好奇,“改行?”

    “哥們兒以前是學生物的。”

    “動物?植物?”

    “蛋白質,氨基酸,dna,懂?”

    “克隆那種?”李樂恍然。

    “行,知道的還挺多。”

    “那你咋換到這個專業了?這倆好像不沾邊吧。”

    “誰讓哥們兒那時候愛上了一個姑娘。”荊明嘆氣,表情幽怨。

    李樂秒懂,“後悔了?”

    “沒有啊。”荊明大手一揮,指著眼前的高原,“與古人扯淡,從王侯將相到黔首布衣,從萬年之前到百年之初,豈不快哉!”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回檔︰換個姿勢再來一次》,方便以後閱讀回檔︰換個姿勢再來一次第41章 與古人扯淡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回檔︰換個姿勢再來一次第41章 與古人扯淡並對回檔︰換個姿勢再來一次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