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末長劍

第一百九十六章 心態的轉變

類別︰玄幻魔法 作者︰孤獨麥客 本章︰第一百九十六章 心態的轉變

    八月的最後兩天,解散回鄉的人馬越來越多了。

    各部皆有賞賜,平均一人兩匹絹,人數之多,直讓人懷疑這是來騙賞賜的。

    不過這都是小事了。

    邵勛缺的是糧食,而不是絹帛,這點玩意還給得起。

    太保潘滔花了十天時間才返回平陽。

    臨入城之前,看到大隊車馬正從邸閣內駛出,浩浩蕩蕩南行。

    稍一詢問,便知此乃梁王之意,令長子籌算、押運糧草至長安,令次子籌算、押運一批資糧至平城。

    十五歲的三子邵勖較為輕松,動身至汴梁,押運一批資糧到洛陽。

    潘滔暗暗點頭。

    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會籌算大軍所需糧草、軍資,便不是合格的統帥。

    這是最簡單,同時也是最重要的事情,完成這一步,才談得上其他。

    平陽左近的田野之中,有的已經秋收完畢,有的則還長著金燦燦的黍、、豆之類的雜糧,九月下旬才能收獲。

    不過,仔細看去,還是有不少田地里長滿了草。

    這是戰爭抽丁造成的後果,沒有辦法。興許,有的田會一直荒蕪下去,因為有的人永遠不會回來了。

    潘滔讓他人先回城,只帶著少數幾名親隨,在鄉間轉悠著。

    老人在清理著溝渠中的枯枝敗葉,為來年乃至九月的秋播打好基礎。

    婦人坐在門前,借著西天的晚霞,裁剪、縫補著衣物。

    孩童正在趕羊回家,路上打打鬧鬧,灑下一片歡聲笑語。

    “關中十五歲以上男丁悉被征發,連田也顧不得了。平陽雖然也被大肆征丁,但終究好了不少。”潘滔站在村落之間,頗有些感慨。

    家中子佷從滎陽寫信而來,說今歲征伐了一年,派出去的丁壯到現在還沒回來,以至于整個莊園只能將剩余男丁包括老人、健婦都集結起來,搶收搶種,各個怨聲載道。

    這大概是莊園的好處之一了。

    哪家莊客出征了,莊園主還會組織人手幫他家收種糧食,蓋因理論上來說,所有莊客都是莊園主的財產。

    但村落形態的自耕農就沒這個好處了。他們也有互幫互助的,但比起莊園就少很多了,因為沒有人給他們下達強制命令。

    “好在天下要太平了。”和潘滔一同回來的司農卿殷羨笑道。

    “撥亂反正、力挽狂瀾之事,司馬氏沒出一點力。”潘滔臉色淡然,道︰“沒想到臨入土之前,還能看到司馬氏的江山覆滅。”

    殷羨無語。

    雖然大家都已經不忌諱談論改朝換代之事了,但你這麼說話是不是有點過了?

    不過他也理解。

    滎陽潘氏可是被朝廷夷過三族的。

    昔年潘岳為孫秀所誅,一起死的還有其老母、兄弟侍御史潘釋、燕令潘豹、司徒掾潘據、潘詵以及他們的子女,活下來的只有潘釋之子潘伯武(時在外)以及潘豹的妻子和女兒——母女倆緊緊抱在一起,難以分開,天子下詔得免。

    潘氏經此打擊,上升勢頭中斷,就只剩太常卿潘尼(已病逝)以及曾在越府做事的潘滔了。

    殷羨知道潘滔是不喜歡司馬氏的,也不清楚他為何為司馬越做事,但仔細看來,他對司馬越壓根沒什麼忠心,甚至幫梁王出過幾個主意,最終令兩人關系破裂。

    從結果來看,司馬越輸得很慘,勢力被一掃而空,就連妻子都委身家將,還生了好幾個孩子。

    殷羨對潘滔此人也有所疑懼,但他與丞相走得很近——雖然他與王衍也走得很近——卻不好過于生分了。

    “洪喬,听聞丞相臥床多日了?”潘滔注意到殷羨的臉色,微微一笑,轉移了話題,問道。

    “大王擊敗賀蘭藹頭,迫降西部鮮卑之時,就不太行了。”殷羨說道︰“不過彼時戰事尚未結束,丞相還時不時起身勉力支撐,操持公務。及至兵圍長安,丞相心頭一松,便臥床不起了。而今小事皆由諸衙署自決,大事則至丞相府,于病榻前匯報。”

    潘滔嘆息了一聲,抬起頭來,看著西天的晚霞,面容有些悵然。

    “子美這一輩子,有甜有苦,該看開了吧?”潘滔說道。

    “丞相有心願未了。”殷羨低聲說了一句。

    “想看梁王登基?”潘滔問道。

    “陽仲何必明知故問?”殷羨苦笑道。

    “別著急,沉住氣。”潘滔難得地支了下招︰“別看那麼多王子,其實機會都不大。”

    “哦?”殷羨有些驚訝,道︰“王子璋、王子漸擔大任,我看機會很大。”

    潘滔笑了笑,道︰“大王念舊,越老越念舊,真正有機會的,唯王妃和裴夫人所生諸子罷了。”

    殷羨卻有些不信。

    “罷了,不談此事。”潘滔說道︰“平陽城中這兩天很熱鬧啊。”

    殷羨也收到了消息,頓時笑道︰“小兒輩也急了,怕被人擠下去。”

    雖然都說鐵打的世家、流水的王朝,但王朝鼎革之際,世家是有一定程度更替的。

    有的躋身士族,有的消失于士族之列。

    有的雖然仍是士族,但地位大大降低,有的原來是小士族,一躍而成高門貴第。

    其實,很多世家大族特別討厭這種王朝鼎革。

    他們已經是高門了,分外不希望出現變化。

    但像庾氏、殷氏、褚氏這類原本的中小士族,則極力推動王朝鼎革,因為他們獲益很大。

    殷羨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

    他們家族在河南真不算什麼。如果當年果斷些,及早南渡,成為“早渡士人”,那麼在建鄴還有一席之地,好生經營的話,未必不能節節攀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建鄴朝廷也算是一次“鼎革”,早到早佔位,晚到只能吃灰,如此一來,中小家族也有了挑戰老牌世家的可能。

    但殷氏猶豫不決,動作慢了,隨後被庾琛拉攏,還送了女兒入宮,族中子弟為官為將者不少,除少數南渡之人外,整體已經不可能南下了。

    當然,現在看來這是“因禍得福”。

    庾氏崛起,殷氏必然也會跟著崛起,正所謂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河南的老牌士族有點著急,最典型的就是濟陰卞氏。

    听聞大將軍府軍諮祭酒卞敦身體不好,活不了多久了,而卞氏不少子弟在建鄴為官,人數甚至比留在北方的還多,如今就顯現出惡果了。

    分頭下注是沒錯,但下得不平衡,在建鄴下注過重,在北方下注過輕,如之奈何?

    卞敦一死,濟陰卞氏該怎麼辦?沒人知道。反正最近卞滔有出仕的想法和言論了,不再留在莊園中打理家業、悠游聚飲。

    原來,離了老父親他啥也不是……

    “洪喬也去代北、關西走了一圈了,依你之見,大王可會用他們?”潘滔離了村落,與殷羨同乘一車入城,悄聲問道。

    “正要請教陽仲。”殷羨拱了拱手,道。

    “你啊,明明心中已有定論,卻來誆老夫的話。”潘滔大笑道。

    殷羨無奈道︰“我只覺依大王的脾性,用大約還是用的,但沒以前那麼倚重了。”

    潘滔點了點頭,道︰“大王野心太大。若只甘願做個曹魏、司馬晉,一切無妨。但他想做真正的統御萬方的天子,這就難了。此番討平拓跋、屠各,定然有許多胡人入官,乃至提升門第,士人更難得官了。卞滔此人雖然懶了一些,但不是傻子,可能隱約察覺到什麼了。”

    “以往安坐家中,自有人上門請征闢為官。”殷羨笑道︰“當官不順心,直接掛印而去。在家歇膩了,只要口風松一松,說自己想做官了,馬上就有人上門相聘。這般好日子,往後怕是難以見到了。”

    殷羨其實早有這種感覺了。

    特別是去拓跋代、劉漢轉了一圈後,感受愈發明顯。

    擴張如此大的地盤,統治了如此多的胡人,不給他們與其實力相匹配的地位,那還不如分開過,不要去打他們——當然,這樣肯定也是不行的,因為邊患不可能消除掉。

    所以,殷羨覺得漢地士人做官的機會更少了,雖然絕大多數官員仍然由士人充任。

    從士族整體來看,他很同情那些人。

    從家族利益來看,他懶得搭理那些人。

    殷氏緊跟庾氏,族中子弟根本不用擔心沒官做。想那麼多作甚?你還能推翻梁王的統治不成?

    馬車搶在城門關閉前一刻進了平陽。

    入城後走了沒多遠,一二十多歲青年上了馬車,卻是殷羨之子、記室督殷浩。

    “有事說事。”殷羨瞄了一眼兒子,道。

    潘滔笑吟吟地看著他。

    “昨日重陽節,王夷甫于姑射山上置宴清談。”殷浩說道︰“遠近赴會者不下百人,堪為二十年來少有之盛會。”

    “談的什麼?”殷羨問道。

    “王夷甫以司馬相如《封禪書》為引,論及上古君臣禪讓之事。”殷浩回道。

    殷羨、潘滔對視一眼,齊齊笑了。

    王夷甫做別的不行,搞這些真的是一把好手。

    “已經結束了?”殷羨又問道。

    “不,連開三天,許多人就住在姑射山精舍之中,兒聞父歸,便回來了。”

    “赴會諸人怎麼說的?”

    “都這時候了,沒人傻到說不該說的話。”殷浩笑道︰“兒昨日在衙署處理公務,去得稍晚,只記得卞滔一人。”

    “他沒亂說話吧?”

    “沒有。”殷浩先搖了搖頭,然後用略帶揶揄的口吻說道︰“卞滔從故紙堆里找了很多東西,談及上古以來七十二君,洋洋灑灑數千言,最後得出一個結論。”

    “別賣關子。”殷羨催促道。

    “卞滔認為︰天下至公,非一姓獨有。”殷浩立刻答道。

    馬車內立刻響起了笑聲。

加入書簽 上一章 目 錄 下一章 加入書架 推薦本書

如果您喜歡,請把《晉末長劍》,方便以後閱讀晉末長劍第一百九十六章 心態的轉變後的更新連載!
如果你對晉末長劍第一百九十六章 心態的轉變並對晉末長劍章節有什麼建議或者評論,請後台發信息給管理員。